論中國樂舞的原生浪漫主義風格
本文關鍵詞:論中國樂舞的原生浪漫主義風格
【摘要】:大量的中國樂舞都表現(xiàn)出了含而不露卻無處不在的中國文化味道的浪漫風格——原生浪漫主義風格。這種風格的生成以道家美學思想為基礎,受莊子"天樂"和楚文化這片沃土上孕育出的楚舞之影響,成為中國樂舞原生浪漫主義的源頭,并形成了以神話思維建構(gòu)的審美形式,主觀思維孕育的審美趣味,細腰長袖呈現(xiàn)的審美形態(tài)以及儒釋道演繹的浪漫"飛天"等獨具中國民族文化和心理特征的浪漫風格特征。
【作者單位】: 廣東嘉應學院音樂學院;
【關鍵詞】: 中國樂舞 原生浪漫主義風格 特征
【分類號】:J701
【正文快照】: 浪漫是人類特有的情感。從人類懵懂出世開始,就對未知的世界產(chǎn)生想象。這種想象有認知了的、有實現(xiàn)了的,但往往有許多想象是幾近幻想。人們通過說、寫、唱、畫、跳等行為創(chuàng)造著自己幻想中的理想世界,這種行為本身亦即浪漫的萌芽。“舞蹈作為人類‘藝術之母’,是人類文化的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蓉;王娟;;論默斯·坎寧漢的“純舞蹈風格”[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1期
2 高晉;;舞蹈教育教學中的情感培養(yǎng)[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5期
3 張敏;;淺談舞蹈教育對青少年美育的作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3期
4 靳婕;;先秦時期的舞蹈藝術[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5 賈安林;藏緬語族圈舞文化初探[J];北方論叢;2003年04期
6 王毅;;綜合視野中的音樂與舞蹈觀照[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7 王靜波;;淺論《舞賦》[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8 蘇婭;;三國古典舞蹈本體性研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9 胡博;;當前軍隊舞蹈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10 寧治;;淺論中國古典舞的現(xiàn)代教學意識——身韻與劇目課程關系[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慧佳;中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薩滿舞蹈結(jié)構(gòu)及功能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1年
2 黃漢華;抽象與原型——音樂符號論[D];暨南大學;2003年
3 蘇婭;中、日、韓三國古典舞蹈比較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
4 方千華;競技運動表演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5 許薇;舞劇敘事性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6 鄒之瑞;新中國芭蕾舞史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7 江東;中國古典舞發(fā)展歷程之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8 段妃;新中國第一代舞蹈表演藝術家個案研究及對舞蹈表演訓練的探索[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9 王彬;蘇聯(lián)芭蕾編導與教學歷史經(jīng)驗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10 陳正勇;自然、神性與美[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蝶;關于“花鼓燈”舞蹈服飾的探究[D];江南大學;2010年
2 程玉;云南少數(shù)民族舞蹈藝術的教學網(wǎng)站平臺設計[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3 陳芳蘋;簡論楚歌的流變與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4 張婧;舞蹈教學語言藝術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梁李婷;樂舞《韶》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貞;曹爾瑞少兒舞蹈創(chuàng)作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7 余盛祥;論伊莎多拉·鄧肯舞蹈藝術的生命精神[D];河南大學;2011年
8 葛萍萍;對當前中國校外兒童舞蹈教育發(fā)展的思考[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9 張濤;中國劍舞及其文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何樂樂;論宋代“隊舞”對唐代宮廷舞蹈的繼承與發(fā)展[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洪興;;《莊子》形象體系論[J];船山學刊;2010年01期
2 耿加進;;王弼美學思想特征探析[J];船山學刊;2007年02期
3 余蘭;;鳳形象之歷史流變與“楚人崇鳳”[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08期
4 王爽;;淺論莊子美學與楚藝術的關系[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5 曹智頻;文化親緣:楚文化與莊子思想[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6 張穎;;莊子文藝思想中的“真”與“美”[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9年01期
7 王先祥;;試論莊子的美學思想[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06年03期
8 魏蓉;;《莊子》美學思想在現(xiàn)代藝術設計中的意義[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年08期
9 鄭軍;;從“三籟”和“夢蝶”看莊子美學思想的特點[J];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10 計艷賀;滕海濱;;“理念”之美與“道”之美——柏拉圖與莊子美學思想之比較分析[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晶;;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之對比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李政科;;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的基本特征與著力點[A];推動新型工業(yè)化 促進湖南經(jīng)濟發(fā)展——2007年湖南科技論壇(下)[C];2007年
3 孫紅霞;;18-19世紀浪漫主義反科學思潮[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4 蘭云龍;王海龍;劉睿;;黃河上游水資源量計算評價[A];水文泥沙研究新進展——中國水力發(fā)電工程學會水文泥沙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0年
5 張建南;;水鄉(xiāng)紹興的水生態(tài)環(huán)境特征和保護對策初探[A];首屆長三角科技論壇——水利生態(tài)修復理論與實踐論文集[C];2004年
6 張繁榮;;中華傳統(tǒng)服飾色彩文化探索[A];色彩科學應用與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7 周賀玲;田曉飛;;華北中部沙塵暴的特征分析[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大氣成分與氣候、環(huán)境變化”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8 嚴立冬;崔元鋒;孟慧君;;論生態(tài)產(chǎn)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的基本特征[A];2006年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6學術年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技術創(chuàng)新與科技應用專輯[C];2006年
9 滕怡群;;現(xiàn)代學報系統(tǒng)的構(gòu)成與特性[A];學報編輯論叢(第二集)[C];1991年
10 胡玉玲;顧晶;康建鵬;何玉娟;;2005-2008年江蘇省大風事實分析[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災害天氣事件的預警、預報及防災減災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學泰;眺望中國文化的源頭[N];光明日報;2003年
2 本報記者 周曉東;讓楚文化“楚楚動人”[N];江淮時報;2006年
3 通訊員 趙有良邋記者 李嵐;商洛楚文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N];陜西日報;2007年
4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郭偉民;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會第九次年會紀要[N];中國文物報;2005年
5 本報記者 陳勁松;湖北:讓楚文化重放異彩[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6 省企業(yè)發(fā)展促進會會長 陳旭東;打造“楚商”品牌[N];湖北日報;2011年
7 楊萬娟 單文建;一部楚辭連接兩條漢江[N];湖北日報;2005年
8 楊權(quán)喜;事業(yè)永在 風范長存[N];中國文物報;2007年
9 趙有良;商洛楚文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N];商洛日報;2007年
10 朱江;打勞“楚文化” 探尋迷離戰(zhàn)國風云[N];中國有色金屬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丁宏;春秋戰(zhàn)國中原與楚文化區(qū)科技思想比較研究[D];山西大學;2012年
2 余虹;禪宗與全真道宗教美學思想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3 孫雪霞;文學莊子探微[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胡志;集貿(mào)市場攤販性病/艾滋病KAB特征與干預試驗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5年
5 詹川;反垃圾郵件技術的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
6 周瑾;多元文化視野中的身體[D];浙江大學;2003年
7 侯阿冰;少數(shù)民族價值觀的結(jié)構(gòu)、特征及變遷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8 閆國生;戰(zhàn)后日本政黨政治的演變及其特征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9 買琳燕;從歌德到索爾·貝婁的成長小說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10 解曉東;日本天皇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姚要武;莊子與海德格爾美學思想比較[D];安徽大學;2002年
2 李文崗;如何走出在理解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藝術上的誤區(qū)[D];河北大學;2005年
3 段亞玲;中國古代德育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4 康長春;鄧小平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5 李明;浦江“義門鄭氏”家庭教育論稿[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苗守艷;《列子》心理動詞語義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李冬梅;論俄語報刊政論語體中的數(shù)量隱喻[D];吉林大學;2005年
8 謝智香;試論元雜劇的語體特征[D];云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方波;山地歷史城鎮(zhèn)街巷空間特征及其保護研究[D];重慶大學;2005年
10 張勁松;論書院的大學特征與大學精神[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0901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1090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