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電子音樂中聲學樂器的預制處理
本文關鍵詞:試論電子音樂中聲學樂器的預制處理
更多相關文章: 電子音樂 聲學樂器 效果器 預制 觸發(fā)
【摘要】:“新聲音”是自電子音樂誕生起,就作為作曲家們主要的追求之一。在這種大趨勢和作曲家們主觀審美的因素影響下,對聲音多個層面進行變形處理,成為電子音樂創(chuàng)作過程中主要方式。本文通過對電子音樂中預制對象聲學樂器本身,它的幾種聲音處理的變形與發(fā)展預制方式,以及對聲學樂器與預制之間的配合進行介紹。在當代電子音樂創(chuàng)作中,使用電子設備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不再單純的是一種創(chuàng)作手段、創(chuàng)作方式,更多的是將聲學樂器通過通過電子化處理來進行音色變形。傳統(tǒng)作曲中講究的作曲四大件,即:作曲、和聲、曲式、配器。作曲家們通常在作曲中的關注點更多是對樂器本身音區(qū)的音色特點,通過和聲的織體構建再加以各種樂器的排列組合來創(chuàng)作樂曲。在使用電子設備進行作曲不僅僅是它作為制作作品的一種手段與方式,更多的是把它當成創(chuàng)作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將音色用電子化的手段做音色變形;作曲家們改變傳統(tǒng)的作曲方式,把使用聲學樂器與處理過的樂器聲相結合看成是作曲的一種表達方式,把通過電子設備處理過的樂器聲當成樂曲中聲學樂器的展開、發(fā)展甚至延伸。 論文共分為四個章節(jié)。第一個章節(jié)首先對聲音包絡進行介紹以及將聲學樂器按照聲音包絡特性進行分類。然后對常用效果進行介紹,這是對電子音樂中常用預制效果進行分類。第二章從兩個方面(即含聲學樂器的電子音樂與交互式電子音樂中的預制)進行敘述,主要對這兩個方面中前期制作與現場演出設置進行介紹。第三、四章主要是以第一、二章為坐標,分別對較舒適《Anthemes2》和含聲學樂器的電子音樂《環(huán)游》這兩部電子音樂作品進行分析。在結論中,主要講述預制讓聲學樂器在電子音樂作品中起到的作用。
【關鍵詞】:電子音樂 聲學樂器 效果器 預制 觸發(fā)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音樂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J605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8
- 一、聲音包絡與常用效果8-14
- (一) 聲音包絡8-10
- 1、ADSR8-10
- 2、聲學樂器按聲音包絡特性分類10
- (二) 預制中常用效果10-14
- 1、聲音空間效果10-12
- 2、聲音延遲效果12
- 3、調制與濾波12-14
- 二、聲學樂器在電子音樂中的預制處理14-20
- (一) 交互式電子音樂中的預制處理14-18
- 1、前期制作14-17
- 2、現場演出預制處理17-18
- (二) 含聲學樂器的電子音樂中的預制處理18-20
- 1、前期制作18-19
- 2、現場演出預制處理19-20
- 三、作品《Anthemes 2》分析20-26
- (一) 作品創(chuàng)作意圖20
- (二) 作品中的預制處理20-25
- 1、前期制作20-24
- 2、現場演出預制處理24-25
- (三) 意義與影響25-26
- 四、作品《環(huán)游》分析26-28
- (一) 作品創(chuàng)作意圖26
- (二) 作品中的預制處理26-28
- 1、前期制作26-27
- 2、現場演出預制處理27-28
- 結論28-29
- 參考文獻29-30
- 感謝30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翠華;;關于阻礙進行的理論探討[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2 程伶;;西方基督教信仰、儀式和音樂歷史的沿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3 胡小東;;宗教和世俗的對話——淺談歐洲中世紀的音樂發(fā)展[J];北方音樂;2010年04期
4 陳艷秋;;淺析基礎樂理課程對音樂鑒賞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11年06期
5 李叢慧;余成寬;;淺談德國歌唱劇[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9期
6 陳志偉;陳明大;;中國當代音樂教育的問題及對策[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7 熊祖鵬;;決裂抑或發(fā)展——淺析二十世紀西方音樂[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年04期
8 陳凡;;探討《曼弗雷德》交響曲的本質特征[J];大舞臺;2010年05期
9 徐雅君;;莫扎特音樂作品的人文內涵分析[J];大舞臺;2010年11期
10 王卓;;感受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音樂特征[J];大舞臺;2010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惠芳;;時空的“對話”——由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觀思考當代基礎音樂教育改革[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朱寧寧;英美實驗音樂:1950-1970年代[D];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2 李娜;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研究[D];鄭州大學;2012年
3 覺嘎;西藏傳統(tǒng)音樂的結構形態(tài)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5年
4 張磊;論支聲及其在西方現代音樂中的應用[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5 趙仲明;西方音樂研究在中國(1980-2000)[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6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會身份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7 胡藝芳;從布里頓的三部協(xié)奏曲看他在傳統(tǒng)與現代音樂手法上的融合及創(chuàng)新[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8 龐莉;克熱內克弦樂四重奏中的十二音技法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9年
9 孫紅杰;飾變·混合·解構[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10 趙禮;萌芽·彌撒·基因·遺傳[D];上海音樂學院;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熊焱;米約雙鋼琴作品《膽小鬼》本體分析與演奏技術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曲云;莫扎特與普契尼歌劇中女高音詠嘆調藝術風格之比較[D];天津音樂學院;2011年
3 葛新悅;李斯特《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的藝術特色及演繹[D];天津音樂學院;2010年
4 葉卉;勃拉姆斯藝術歌曲的藝術風格及演唱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孫白;以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為例研究交響曲主題發(fā)展的特點[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典;從古典主義與新古典主義音樂中看作曲技法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D];吉林大學;2011年
7 秦林;聲音與表現[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8 張婷婷;《自新大陸交響曲》第四樂章與《西班牙隨想曲》在雙排鍵電子琴上編曲與演奏的比較[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9 李力;亨德爾歌劇《凱撒大帝》之初步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10 王璐;乘著古典與浪漫的雙翼[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本文編號:8052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805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