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至明代禮樂觀念變化辨析
本文關鍵詞:隋唐至明代禮樂觀念變化辨析
【摘要】:中國禮樂制度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存在。禮樂制度的發(fā)展會受到禮樂觀念變化的影響。本文通過梳理隋唐至明代禮樂制度的具體制定與實施狀況,從大的塊面關系上把握這千年間禮樂觀念究竟對中原既有的禮樂傳統(tǒng)有哪些繼承,又在哪些層面上產生了發(fā)展變化。 依隋唐時代雅樂為國樂的理念,國樂具有禮樂核心為用的意義,但卻不是禮樂的全部,將隋唐五禮對應儀式為用的樂以及鹵簿用樂作為禮樂整體認知,以《大唐開元禮》為基點下探,本文重在把握其后數(shù)朝在禮樂制度和禮樂觀念上所產生的諸種變化。這些變化反映在禮樂樂舞自身、承載禮樂的管理機構和樂人群體諸多層面,把握住制度內容和具體實施,也就把握住了禮樂觀念的具體傳承與變化。 本文對隋唐至明代諸朝禮樂制度實施中出現(xiàn)的種種變化予以辨析,以認知中國禮樂制度在前行過程中隨社會發(fā)展、政權更迭,掌權者族屬的差異以及對禮樂制度認知不同等層面上出現(xiàn)的新變化。 本文認為,宋代承繼隋唐,具有整體的禮樂觀念,在禮樂制度實施過程中也有新變化,那就是將唐代太常整體承載下禮樂的一部分在宋代歸入教坊,宋代教坊已經(jīng)承擔了除吉禮之外的多種禮制儀式用樂。 金元兩朝先后為女真人和蒙古人入主,由于立國時間較短,吸收融合中原禮制總是要有一個過程,加之還要加入本民族對禮樂的理解,因此會出現(xiàn)對中原禮樂制度既有承繼又有一些不同的情狀。具體表現(xiàn)在要么將教坊樂用于祭廟,要么只將雅樂作為禮樂。這兩朝與唐宋時期最大的不同將雅樂以平民群體承載,前者為禮樂人,后者為禮樂戶,正是這樣的觀念導致了對禮樂不同于唐宋的認知。 明代禮樂制度的建立更多溯及唐宋,回歸了前述鹵簿儀仗用樂與依五禮用樂的整體禮樂觀念,卻又在發(fā)展中承繼了金元時代雅樂用良民的理念,將元代禮樂戶改稱樂舞生,正是這樣的變化反映出明代不認定只有雅樂方為禮樂者。明代禮樂觀念的另一個最具特色的變化是吉禮中部分中祀和全部小祀用樂都由教坊司承載,使得教坊司從宋代只承載嘉軍賓兇諸禮用樂進入到吉禮的用樂之中,由此顯現(xiàn)明代教坊司真正有“禮樂之屬”的意義。
【關鍵詞】:禮樂制度 禮樂觀念 隋唐至明 辨析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J609.2;K24
【目錄】: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錄8-10
- 緒論10-15
- 第一章 隋唐與宋朝禮樂觀念及其制度化顯現(xiàn)15-41
- 第一節(jié) 隋、唐朝禮樂制度15-30
- 一 隋代禮樂制度諸多新概念15-17
- 二 唐禮制用樂走向成熟17-27
- 三 唐用樂管理機構辨析27-28
- 四 唐朝禮樂制度用樂承載人員28-29
- 五 小結29-30
- 第二節(jié) 宋朝禮樂制度30-41
- 一 宋朝禮樂制度內容30-35
- 二 宋朝用樂管理機構35-38
- 三 宋朝禮樂制度用樂承載人員38-40
- 四 小結40-41
- 第二章 金、元兩朝禮樂觀念及其制度化顯現(xiàn)41-58
- 第一節(jié) 金朝禮樂制度41-48
- 一 金朝禮樂制度發(fā)展背景41
- 二 金朝禮制用樂整理41-47
- 三 金朝用樂管理機構47
- 四 金朝禮樂制度用樂承載人員47-48
- 五 小結48
- 第二節(jié) 元朝禮樂制度48-58
- 一 元朝禮樂制度發(fā)展背景48-49
- 二 元朝禮樂觀念及其制度化顯現(xiàn)49-55
- 三 元朝用樂管理機構55
- 四 元朝禮樂承載人員辨析55-57
- 五 小結57-58
- 第三章 明朝禮樂觀念及其制度化顯現(xiàn)58-78
- 第一節(jié) 明朝禮樂制度58-73
- 一 明禮制用樂整理59-68
- 二 明用樂管理機構68-69
- 三 明朝禮樂制度用樂承載人員69-72
- 四 小結72-73
- 第二節(jié) 明時期與唐、宋、金、元時期禮樂觀念比較73-78
- 結語78-79
- 參考文獻79-84
- 在校期間發(fā)表的論文84-85
- 致謝8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博泉;金代禮制初論[J];北方文物;1988年04期
2 許結;;五禮規(guī)制:中國古代禮樂制度(三)[J];古典文學知識;2002年02期
3 許結;;雅樂新聲:中國古代禮樂制度(四)[J];古典文學知識;2002年03期
4 張其凡;;宋代兵制改革及其特點[J];河北學刊;2008年05期
5 李幼平;宋代新樂與編鐘[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6 張詠春;;“非賤民”身份的元代禮樂戶[J];音樂研究;2009年02期
7 項陽;;明代國家吉禮中祀教坊樂類型的相關問題[J];音樂研究;2012年02期
8 項陽;;小祀樂用教坊,明代吉禮用樂新類型(上)[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0年03期
9 項陽;;小祀樂用教坊,明代吉禮用樂新類型(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0年04期
10 張正明;;明代的樂戶[J];明史研究;1991年00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李幼平;大晟鐘與宋代黃鐘標準音高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0年
2 孫曉暉;兩唐書樂志研究[D];揚州大學;2001年
3 王福利;遼金元三史樂志研究[D];揚州大學;2001年
4 李方元;宋史樂志研究[D];揚州大學;2001年
5 康瑞軍;宋代宮廷音樂制度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6 張詠春;中國禮樂戶研究的幾個問題[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7 李媛;明代國家祭祀體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張麗;宋代樂隊編制研究[D];河南大學;2001年
2 戎龔停;樂戶流變研究[D];山西大學;2004年
3 汪洋;宋代五禮儀式音樂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4 張詠春;孔府的樂戶和禮樂戶[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王芹;孔府喇叭戶調查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6 韓小菲;有關西域樂舞文獻和文物的互證與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7年
7 楊麗麗;明代的樂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7204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720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