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以劉三姐歌謠為例
本文關鍵詞:壯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以劉三姐歌謠為例
更多相關文章: 壯族民間音樂 傳承 發(fā)展 劉三姐歌謠
【摘要】:劉三姐歌謠依托歌圩得以傳承與發(fā)展,其具有增強族群凝聚力、維系族群和諧、促進家庭和諧、倚歌擇配等社會功能。然而,劉三姐歌謠在傳承發(fā)展中仍面臨原生壯語劉三姐歌謠的傳播受到限制、劉三姐歌謠傳承人缺乏、劉三姐歌謠文化商業(yè)化現(xiàn)象嚴重等問題。要促進劉三姐歌謠的傳承與發(fā)展,應采取多種渠道,促進劉三姐歌謠的"本土化"發(fā)展、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和"國際化"傳播。
【作者單位】: 河池學院藝術學院;
【關鍵詞】: 壯族民間音樂 傳承 發(fā)展 劉三姐歌謠
【基金】:廣西新世紀教學改革工程一般項目A類(2011JGA101)
【分類號】:J607
【正文快照】: ——以劉三姐歌謠為例壯族民間音樂作為壯族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壯族人民生活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其中,山歌對唱是壯族民間音樂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壯族人民素以能歌、善歌而著稱,他們往往以山歌對唱來傳情達意、倚歌擇配,從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歌圩以及“三月三”歌節(jié)等節(jié)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黃革;廣西壯族民歌概略[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2 石麗琳;;劉三姐歌謠的源流及意義[J];科學決策;2008年10期
3 張聲震;壯族歷史文化與《壯學叢書》——《壯學叢書》總序[J];廣西民族研究;2003年01期
4 任旭彬;;劉三姐歌謠的跨文化傳唱[J];廣西民族研究;2011年02期
5 黃桂秋;;劉三姐歌謠的文化闡釋[J];欽州學院學報;2012年05期
6 陳家友;;從平果壯族歌圩的盛行看現(xiàn)代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傳承[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7年01期
7 史凱敏;;文化生態(tài)變遷下的劉三姐歌謠發(fā)展策略[J];民族音樂;2014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宇揚;伍潤華;周強;;陳述劉合唱音詩《江山多嬌》分析與研究[J];大家;2012年02期
2 韋桂喜;;電影《劉三姐》民歌特色賞析[J];大家;2012年03期
3 唐錢華;;文化發(fā)展坐標中的壯族文學——讀《壯族文學發(fā)展史》[J];東方叢刊;2009年03期
4 覃素香;;廣西壯族聚集地初等教育打造壯族校園文化特色初探[J];傳承;2010年09期
5 覃馮;;壯族傳統(tǒng)倫理思想管窺[J];廣西教育;2012年39期
6 吳德群;;壯族山歌文化研究綜述[J];廣西社會科學;2011年11期
7 曹婉婷;;電影《劉三姐》歌曲的音樂特點分析[J];考試周刊;2010年17期
8 任旭彬;;想象性邊界:劉三姐形象的文化功能[J];柳州師專學報;2011年01期
9 任旭彬;;想像性邊界:劉三姐形象的文化功能[J];百色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10 李偉華;拓展壯學族際研究的思考[J];廣西民族研究;2004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梁昭;民歌傳唱與文化書寫[D];四川大學;2007年
2 王志芬;云南壯族坡芽歌書符號意義解讀[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3 耿美云;城市公共空間特色景觀衍續(xù)的研究[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
4 陶玉華;廣西羅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與林地碳儲量的變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5 吳德群;壯族山歌與人的社會化[D];南京大學;2012年
6 馮麗榮;云南壯族坡芽歌書美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7 任旭彬;劉三姐形象的符號學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安然;改革開放以來壯族民歌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清玲;生態(tài)民俗學視角下的布洛陀文化探究[D];廣西大學;2011年
3 周煒;借音壯字陰聲韻韻母系統(tǒng)研究[D];廣西大學;2006年
4 唐未平;廣西壯族人文字使用現(xiàn)狀及文字社會聲望調查研究[D];廣西大學;2007年
5 康忠慧;右江地區(qū)“岑氏土官”信仰探析[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6 凌燕;廣西土兵戍邊與國防建設檢視[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7 吳曉山;壯族民歌的當下境遇[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8 南科敏;壯族民間散文體敘事文學的稻作文化內涵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9 向駿;《布洛陀經(jīng)詩》的民間信仰文化內涵解讀[D];中南民族大學;2008年
10 滕騰;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傳承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春時;;審美的符號創(chuàng)造[J];創(chuàng)作評譚;2004年04期
2 黃革;廣西壯族民歌概略[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3 謝萍;;《劉三姐》魅力歷久不衰的原因探究[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4 覃乃昌;;劉三姐:華南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歌神與愛神[J];河池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5 謝銘;;論劉三姐文化的內涵及其旅游開發(fā)[J];學理論;2009年12期
6 農(nóng)冠品;泛說右江流域壯族嘹歌[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4年05期
7 顧有識;試論歷史上的壯漢互為同化[J];廣西民族研究;1999年03期
8 潘琦;關于建設劉三姐文化品牌的幾個問題[J];廣西民族研究;2001年04期
9 張利群;文化交流視野中“劉三姐”文化品牌的建構[J];廣西民族研究;2001年04期
10 張聲震;壯族歷史文化與《壯學叢書》——《壯學叢書》總序[J];廣西民族研究;2003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任旭彬;;《印象·劉三姐》的符號意義解讀[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03期
2 陳斌;俞瀏Y,
本文編號:6868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68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