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器樂論文 >

絲綢之路上的五弦琵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1-22 19:21
【摘要】:棒狀直項琵琶的基本形狀早在公元前10世紀已經(jīng)從美索不達米亞傳入希臘,古希臘稱為潘多拉(Pandoura),隨著絲綢之路傳入中亞,最先出現(xiàn)的是二弦直項琵琶,比印度壁畫中的琵琶要早?梢哉f,棒狀的共鳴箱,直項的五根弦的琵琶是在絲綢之路上發(fā)展的,從二弦到三弦和四弦琵琶逐漸發(fā)展而形成。五弦琵琶是在中亞地區(qū)發(fā)展完善的一種樂器。
[Abstract]:As early as the 10th century BC, the basic shape of the bar-shaped straight pipa was introduced from Mesopotas Mya to Greece. The ancient Greek name Pandora (Pandoura), was introduced into Central Asia along the Silk Road, and the first appeared was the two-string straight pipa. Earlier than the pipa in the Indian murals.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rod-shaped resonating box, the straight five strings of the pipa developed on the Silk Road, from two strings to three strings and four strings of pipa gradually developed and formed. The five-string pipa is a kind of musical instrument developed and perfected in Central Asia.
【作者單位】: ?诮(jīng)濟學院人文與經(jīng)濟研究院;
【分類號】:J632.3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趙維平;絲綢之路上的琵琶樂器史[J];中國音樂學;2003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開元;西域文化對白居易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J];昌吉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2 顧楠;;從琵琶的發(fā)展史看唐代各民族音樂的融合[J];大舞臺;2010年03期

3 田茜;;管子的歷史發(fā)展與教育價值研究[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4 王在暢;;我國古代笛屬樂器分析研究[J];電影評介;2006年18期

5 付明華;;龜茲文明及音樂藝術——龜茲樂的東漸[J];電影評介;2008年18期

6 丁璐;;日本學者對中國音樂史學科學化的貢獻[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18期

7 周轅;;歌舞藝術在新疆民俗文化中的傳承與發(fā)展[J];大眾文藝;2010年04期

8 陳春燕;;漢族琵琶的歷史演變探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許彩萍;;漢代音樂文化藝術對南音琵琶演奏藝術的影響[J];福建藝術;2007年01期

10 許彩萍;;南音琵琶演奏藝術的萌芽期與形成期[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郭學智;;南陽漢畫像中鼗鼓的圖像學解讀[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李榮有;柯曙光;;漢畫中的鐘鼓樂懸綜考[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曉娟;中國弦樂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邱軼皓;蒙古帝國的權力結構(13-14世紀)[D];復旦大學;2011年

3 孫寧寧;日本地歌三味線角色的變遷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4 張宇;中國建筑思想中的音樂因素探析[D];天津大學;2009年

5 邸宏香;《辨音纂要》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夏凡;有品樂器律制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7 王寶龍;20世紀下半葉新疆地區(qū)的交響音樂創(chuàng)作[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8 艾娣雅·買買提;文化與自然:維吾爾傳統(tǒng)生態(tài)倫理研究[D];新疆大學;2003年

9 袁世杰;禮學重構中的荀子性惡論文藝觀[D];蘇州大學;2003年

10 袁繡柏;近代曲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歡;傳承古韻載新聲[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匡秋爽;紅色經(jīng)典音樂的美育價值與傳承傳播[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馬幔;“和而不同”[D];河南大學;2011年

4 沈慧慧;漢魏鼓吹索隱[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5 李麗;漢唐時期琵琶文化地理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6 陳琪;青州北朝背屏式佛教造像中飛天伎樂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柯曙光;漢墓樂懸及其禮樂文化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1年

8 韋勇軍;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竹制橫吹樂管器名三考[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雪;回鶻文摩尼教文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孫正夷;唐代琴文化初探[D];復旦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蘇海洋;雍際春;晏波;尤曉妮;;絲綢之路隴右南道甘肅東段的形成與變遷[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周菁葆;;古代絲綢之路音樂舞蹈鉤沉[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3 黎海南;馬鴻良;酈桂芬;;絲綢之路城址起源與絲綢之路變遷[J];甘肅科技;1997年06期

4 王旭送;;《絲綢之路與西域經(jīng)濟——十二世紀前新疆開發(fā)史稿》評介[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10年04期

5 武復興;;《絲綢之路起點的長安》引言[J];理論導刊;1985年06期

6 羽XZ啟明;趙維平;;近衛(wèi)家藏五弦譜管見[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1年Z2期

7 ;南方絲綢之路貨幣研討會學術交流觀點綜述[J];西南金融;1992年12期

8 陳育寧;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對寧夏地區(qū)的影響[J];西北史地;1995年01期

9 宗同昌;;藝術家的收藏 呂勝中刺繡[J];青年文學;1996年09期

10 李永平;《絲綢之路甘肅文物精華展》的特色[J];中國博物館;199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永生;;在“絲綢之路貨幣研討會”上的講話[A];中國錢幣學會絲綢之路貨幣研討會?痆C];2004年

2 ;三枚錢文不識錢[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二輯)[C];2003年

3 陳國燦;;唐西州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A];唐史論叢(第九輯)[C];2006年

4 康柳碩;;絲綢之路貨幣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A];甘肅省錢幣博物館開館暨錢幣學術研討會專輯[C];2003年

5 齊東方;;交流的價值——外來器物與中國文化[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東亞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絲綢之路文化新園林——蘭州碑林[A];中國公園協(xié)會2004年論文集[C];2004年

7 紀宗安;孟憲軍;;絲綢之路在中亞北部地區(qū)的發(fā)展與作用[A];“絲綢之路與文明的對話”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8 張陽生;;絲綢之路沿線(中國境內(nèi)區(qū)段)小城鎮(zhèn)發(fā)展研究的啟示[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9 萬明;;試論明代海陸絲綢之路的變遷——從葡萄牙耶穌會修士鄂本篤自陸路來華談起[A];三條絲綢之路比較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10 ;中國人民銀行內(nèi)蒙古分行副行長唐雨良同志在全國第三次絲綢之路貨幣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四輯)[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張亞武;洛陽是絲綢之路起點之一[N];洛陽日報;2006年

2 記者 張文;絲綢之路投資論壇昨開幕[N];西安日報;2006年

3 王佳平;壁壘擋不住絲綢之路[N];中國企業(yè)報;2004年

4 呂娟;亞歐陸路連接已現(xiàn)雛形[N];中國交通報;2007年

5 本報評論員;謀求發(fā)展共贏 再鑄絲路輝煌[N];西安日報;2006年

6 冽瑋;絲綢之路跨國申遺景點初定[N];西部時報;2007年

7 李勇鋒;絲綢之路聯(lián)合“申遺”進展順利[N];中國文化報;2007年

8 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 張梅穎;絲綢之路的璀璨明珠[N];人民日報;2008年

9 記者 伍斌;絲綢之路:月牙莫高纏綿唯美[N];解放日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周海霞;巴州是絲綢之路上的“異彩明珠”[N];巴音郭楞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劍虹;文化線路保護管理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2 宋曉云;蒙元時期絲綢之路漢語言文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3 趙國偉;走向憲政[D];吉林大學;2005年

4 王戰(zhàn)和;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建設發(fā)展與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張巍;中古漢語同素逆序詞演變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6 曾獻飛;湘南官話語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張衛(wèi)星;先秦至兩漢出土甲胄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8 周金其;基于共生理論的高校獨立學院演變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9 王春和;我國家族企業(yè)內(nèi)部治理模式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6年

10 沈惠平;美國民族主義對當代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汪海鷹;南路邊茶及“川藏茶馬古道”(雅安—昌都部分)茶俗文化研究[D];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2 張?zhí)m星;宗教改革與歐洲婚姻演變[D];四川大學;2005年

3 宋小偉;當代中國鄉(xiāng)村秩序格局的演變與重建[D];山東大學;2005年

4 穆鍵;國民政府對印支之政策及演變(1941-1946)[D];安徽大學;2005年

5 馮越峰;標志設計形式與風格的發(fā)展演變[D];天津工業(yè)大學;2006年

6 王煒;陜西合陽靈泉村村落形態(tài)結構演變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年

7 李紅玲;魯迅形象的演變[D];青島大學;2006年

8 成珊娜;清初新疆民族政策的演變[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9 李珍珍;從“工頭制”到“科學管理”—20世紀20年代榮氏企業(yè)內(nèi)部管理體制的演變[D];浙江大學;2007年

10 儲桂節(jié);上海市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演變及其對策思考[D];華東政法學院;2006年

,

本文編號:241349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241349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7b0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