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貝多芬《第五交響曲》指揮的自我躍遷——“命運”交響曲指揮的藝術再現
本文選題:貝多芬 + 第五交響曲 ; 參考:《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摘要】:文章主要探討了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演出實踐中應該注意的幾個環(huán)節(jié),挖掘其中的內涵,起到作為指揮詮釋交響樂作品的的參考作用。文章分別論述了關于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配器、速度、句法、重復、弓法、揉弦、平衡,并介紹"古樂演奏"。作者試圖通過對這部交響曲總譜的不同版本、不同指揮家的藝術處理,指揮詮釋作品的傳統(tǒng)與當代詮釋風格作對比,得出合理有效的方法,以更好地演出這部作品,并為指揮其他經典作品提供有價值的方法論。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several aspect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performance practice of Beethoven's Fifth Symphony, excavates its connotation, and acts as a reference for directing and interpreting symphony work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chestration, speed, syntax, repetition, bow method, kneading string and balance of Beethoven's Fifth Symphony. The author attempt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symphony's total spectrum, the artistic handling of different conductors, and the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hermeneutic styles of the interpretation works, so as to arrive at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way to perform the work better. It also provides valuable methodology for directing other classical works.
【作者單位】: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
【分類號】:J624.1
【共引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健;20世紀西方器樂演奏風格的結構特征及其形成原因[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修宏宇;;因Pioneer而發(fā)燒[J];新青年(珍情);2011年01期
2 馬麗;李琪;;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 第一樂章演奏分析[J];音樂天地;2011年07期
3 晏偉;;從貝多芬的第五首小提琴奏鳴曲看其早期演奏風格[J];北方音樂;2011年08期
4 魏丹潔;;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月光”第一樂章演奏分析[J];大家;2011年14期
5 張曉燕;;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演奏分析[J];大舞臺;2011年07期
6 李友玲;;簡析貝多芬鋼琴奏鳴曲Op.109的音樂內涵[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7 李俊;;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的結構特色評析[J];音樂生活;2011年07期
8 丁妮;;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淺析[J];成才之路;2011年21期
9 張靜;;簡析復三部曲式——貝多芬《第三交響曲》[J];考試周刊;2011年42期
10 鐘俊;;淺析貝多芬《c小調32變奏曲》WoO80的演奏[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1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伊娜;;樂圣貝多芬鋼琴才能的啟示——對中國當前鋼琴教學的一點思考[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2 葉芳;;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的美學意義[A];學校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論壇文集[C];2004年
3 謝濱妃;;從巴洛克時期到后期浪漫派的作品看調性語言的發(fā)展[A];全國和聲復調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4 齊海東;;我是怎樣講授《交響樂欣賞》課的[A];2003’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齊國;;音樂與情[A];中國音樂治療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蘇永進;李朝潤;;辦好社會音樂的一個有益嘗試——淺談創(chuàng)辦江蘇電視藝術團的體會[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7 于潤洋;;從交響音樂鑒賞談音樂的特性——在全國高等學校交響音樂課教師培訓班上的學術報告[A];2003’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8 伍潤強;;音樂 時代大潮的浪花——談潘軍偉的兩本書[A];2005年烏蒙論壇論文集(二)[C];2005年
9 李眾川;;理工科院校應重視音樂素質教育[A];2003’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袁新榮;;音樂審美心理活動淺析[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吳越;我們怎會誤讀了貝多芬?[N];文匯報;2011年
2 王少明 廣州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貝多芬的精神變形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3 紫茵;貝多芬感召愛樂精神[N];音樂周報;2003年
4 馬躍;貝多芬的“命運”[N];音樂周報;2005年
5 巫育辛;拜謁貝多芬故居[N];中華讀書報;2002年
6 瓦格納中國協會秘書長 音樂評論家 劉雪楓;最后的貝多芬[N];21世紀經濟報道;2007年
7 劉雪楓;心靈風暴與神圣的安慰[N];21世紀經濟報道;2008年
8 伊君;詩意與失意[N];音樂周報;2003年
9 卞祖善;簡潔質樸 生動活潑[N];音樂周報;2004年
10 馬躍;貝多芬晚期的弦樂四重奏[N];音樂周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曲致正;雷格爾的復調技法探索[D];上海音樂學院;2005年
2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會身份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3 楊健;20世紀西方器樂演奏風格的結構特征及其形成原因[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4 孫紅杰;飾變·混合·解構[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5 劉洪;作為詮釋的音樂表演[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6 陳鴻鐸;利蓋蒂結構思維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5年
7 廖紅宇;福建鋼琴音樂發(fā)展歷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武君;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演奏研究[D];青島大學;2005年
2 王政;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戲劇性特征的初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3 王振華;論貝多芬愛情題材藝術歌曲及演唱[D];河南大學;2009年
4 張炫;從貝多芬三首小提琴奏鳴曲看其風格的演變[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董方;貝多芬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Op.19的研究與演繹[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劉雪莎;奏鳴曲式在貝多芬鋼琴套曲中的應用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5年
7 唐雯;論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奏鳴曲式的高潮處理手法[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8 裴佳;試論貝多芬的《迪亞貝利變奏曲》——兼談早期鍵盤變奏曲的發(fā)展[D];上海音樂學院;2004年
9 王焰;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Op.37)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王婷;貝多芬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人》分析及演唱提示[D];天津音樂學院;2010年
,本文編號:19875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1987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