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新時期的中國音樂美學觀念解析
本文選題:新時期 切入點:音樂藝術(shù) 出處:《藝術(shù)百家》2015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新時期是我國音樂美學研究蓬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隨著改革開放國策的不斷深入,中西文化第二次撞擊所帶來的深刻影響,使音樂美學研究在觀念上產(chǎn)生明顯變化,形成多樣化、多角度、多論域、多觀念的發(fā)展態(tài)勢,學科建設(shè)突飛猛進,學科觀念從傳統(tǒng)認識論、方法論拓展至本體論、價值論和實踐論,從西方音樂美學追求普適性的一般規(guī)律的標準和原則,轉(zhuǎn)向了各自研究體系和方法下的研究目的與研究結(jié)果。在音樂美學的基礎(chǔ)理論建設(shè)中,強調(diào)了主體把握客體、創(chuàng)造客體的能力。如"立美"、"審美"和主體"駕馭論"的提出。由于學科發(fā)展的多元化和多學科間的相互滲透,使得對音樂美學學科性質(zhì)的認識不僅限于作為學科存在自身的范疇,而將其論域和研究視角拓展至人和他的文化,它將音樂美學局部與整體的關(guān)系,放在人類文化的結(jié)構(gòu)框架中來加以認識,從文化哲學的角度來探討音樂美學中個別和一般的關(guān)系,用文化哲學觀念為文化背景下的音樂現(xiàn)象探尋其存在的依據(jù)、價值和意義。新時期音樂美學研究的多學科、多元化并舉,使音樂美學作為學科存在的"我"的屬性不斷降低和弱化,音樂美學研究方法的拓展和延伸,使其參照系越加豐富,但不得不承認,其學科自身的屬性已經(jīng)被不同音樂現(xiàn)象豐富的感性事實和文化觀念所取代。
[Abstract]:The new period i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Chinese music aesthetics.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the profound impac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mpact second times, the study of music aesthetics has obvious changes in the concept of diversification, multi angle, multi domain, multi development concep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by leaps and bounds the concept of subject from the traditional epistemology, the methodology is extended to ontology, axiology and practice theory, the pursuit of general rule of universality from the western music aesthetics standards and principles, to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nd the results of their research system and method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theory of music aesthetics, the main emphasis of grasp object, object creation ability. Such as "beauty", "the aesthetic" and the "control theory". Because the mutual penetration of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the nature of the subject of music aesthetics Understanding not only as a discipline has its own category, and the domain an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is extended to the people and his culture, it will 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 and the whole music aesthetics, in the framework of human culture to be recogniz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general music aesthe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hilosophy. With the cultural philosophy to explore the basis for the existence of music phenomenon under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value and significance. Multi discipline research of music aesthetics in the new period of diversified, the music aesthetics as the subject of the "I" properties continue to reduce and weaken, and the extension method of music aesthetics, making it more reference rich, but had to admit that the attribute of the subject itself has been the fact that perceptual and cultural values of different music phenomenon with abundant replaced.
【作者單位】: 南京藝術(shù)學院音樂學院;
【基金】:2011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世紀中國音樂美學觀念史研究”(項目編號:2011SJB760019)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J60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寧一;關(guān)于音樂美學研究對象問題的思考(上)[J];音樂研究;1991年03期
2 茅原;單林;;音樂美學的學科性質(zhì)及其意義[J];南京藝術(shù)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1992年01期
3 周海宏;“內(nèi)容”與“形式”問題的梳理——兼再談音樂美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J];人民音樂;1999年01期
4 隴菲(牛龍菲);有關(guān)"音樂哲學"[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5 何乾三;什么是音樂美學——音樂美學的對象問題初探[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1年03期
6 牛龍菲;音樂存在方式──同人之有關(guān)思路[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5年02期
7 王寧一;為什么要研究音樂美學的哲學基礎(chǔ)?[J];中國音樂學;1987年02期
8 茅原;音樂美學哲學基礎(chǔ)的自我反思[J];中國音樂學;1987年02期
9 高為杰;音樂美學的多元化[J];中國音樂學;1987年02期
10 修海林;“反映論”與“主體論”——對美學哲學基礎(chǔ)的思考[J];中國音樂學;1987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旭紅;淺析我國佛塔的建筑藝術(shù)成就[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5年02期
2 韓穎;方晟嵐;繩勇;;南京臺城景觀保護與可持續(xù)設(shè)計初探[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年05期
3 張冠軍;;無產(chǎn)階級與工人階級內(nèi)涵演變辨析[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程炳杰;申育林;;論歐洲合唱藝術(shù)的“和諧美”[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5 韓昕昕;;柴可夫斯基《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的形象分析[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6 趙巖;馬玉涵;儲俊;鄧盾;;內(nèi)外源赤霉素對苗期矮牽牛生長的影響[J];安徽農(nóng)學通報(上半月刊);2010年15期
7 任艷利;張維;尚天翠;;新疆野核桃葉提取物抑菌試驗研究[J];安徽農(nóng)學通報(上半月刊);2012年13期
8 徐玲;蔡正洪;;結(jié)香的化學成分及藥理研究進展[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31期
9 楊留兵;薛軍;;標題音樂與19世紀浪漫樂派[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10 錢廣榮;;道德悖論研究的實踐轉(zhuǎn)向問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鴻勛;;永葆城市的“生命印記”——北京城現(xiàn)代化所引起的思考[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九輯(2008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輯)[C];2008年
2 郭鐵晶;;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的康復護理[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22屆療養(yǎng)康復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3 張高攀;;文化生態(tài)視角下的北川城鎮(zhèn)發(fā)展研究[A];轉(zhuǎn)型與重構(gòu)——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陳力;李德聰;鄭波;劉學柱;楊世弘;丁雁生;;炸藥近地空爆近區(qū)現(xiàn)象的數(shù)字圖像分析[A];第八屆全國爆炸力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何其生;楊澤偉;張輝;許威;;中國國際法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6 曾曉渝;尹世瑋;;語言深度接觸現(xiàn)象的認識問題——以海南三亞回輝話為例[A];高名凱先生學術(shù)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7 辛德勇;;論所謂明銅活字印書于史初無征驗——附論明代的金屬活字印本[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國家建構(gòu)與政治文化”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8 彭龍;;民族民間文化的發(fā)展與農(nóng)村文化生活[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建設(shè)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9 趙金銘;;“十五”期間對外漢語學科建設(shè)研究[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10 孫守遷;王鑫;劉濤;湯永川;;音樂情感的語言值計算模型研究[A];2006年首屆ICT大會信息、知識、智能及其轉(zhuǎn)換理論第一次高峰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仇賢根;外宣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楊雪蓮;傳播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4 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習活動的設(shè)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羅國亮;災害應對與中國政府治理方式變革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7 魏樹發(fā);論我國成年監(jiān)護制度改革[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曹迪;國家文化利益視角下的中國語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段鵬;開放的藝術(shù)及其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白雪;《中國民間小戲與西方音樂劇比較研究》用黃梅戲《天仙配》和音樂劇《貓》為例分析[D];河北大學;2009年
2 楊慧;冀北地區(qū)“漫瀚調(diào)”演唱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3 孫方旭;論汪立三鋼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蘊“層次觀”[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婷婷;中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謝維杰;我國高校輔導員專業(yè)化路徑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張雷;抗戰(zhàn)時期《大公報》(桂林版)言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李穎;抗戰(zhàn)時期桂林小報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王傳君;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9 何俊;陪審制度的民主性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幺飛;基于改進型模糊綜合評估的彈道導彈攻防效果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邢維凱;形象化音樂審美觀評析[J];中國音樂學;1989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燕軍;音樂美學初探[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2 李銳;音樂美學教育對大學生素質(zhì)教育的影響[J];中國科技信息;2005年22期
3 ;第七屆全國音樂美學研討會在廣州召開[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4 李小戈;;第七屆全國音樂美學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南京藝術(shù)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6年01期
5 韓鍾恩;;音樂美學專業(yè)研究生教學設(shè)想以及相關(guān)問題討論[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6 楊和平;;20世紀音樂美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研究[J];中國音樂學;2006年02期
7 孟修祥;;郭店竹簡《性自命出》之音樂美學論[J];管子學刊;2006年03期
8 何文華;;第七屆全國音樂美學研討會綜述[J];藝術(shù)研究;2006年01期
9 柳述;;論中國音樂美學的淵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11期
10 張鵬遠;;淺析“音樂哲學”與“音樂美學”的關(guān)系[J];藝術(shù)探索;2006年S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趙宋光;;亟待會診的三種失語癥[A];第二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白嵐玲;;劉勰“中和”音樂美學思想探析——以《文心雕龍·樂府》為核心[A];文心雕龍研究第九輯[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王連飛 作者單位 樂清市委黨校;市政建筑音樂美學淺議[N];溫州日報;2007年
2 于萍;第八屆全國音樂美學學術(shù)研討會在滬召開[N];中國藝術(shù)報;2008年
3 季洪泉;用生命譜寫音樂美學之旅[N];音樂周報;2006年
4 三水;守望三尺講臺[N];中國藝術(shù)報;2005年
5 陳亮;淺談戲曲打擊樂的改革[N];安慶日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姝;中西音樂美學的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2 高拂曉;期待與風格[D];中央音樂學院;2007年
3 李曉冬;感性智慧的思辨歷程[D];中央音樂學院;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蘇潔;“音樂美學”的學科觀念辨析[D];山東大學;2008年
2 王欣欣;音樂美學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對象的適宜性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3 劉曉鴻;西方情感論音樂美學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4 張韌潔;我國民族高校本科音樂美學教育問題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08年
5 王俊卿;論音樂美學在歌唱藝術(shù)中的作用[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Z瀂,
本文編號:16225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1622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