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和聲教學中的和弦認知——以四部和聲寫作為例
本文關鍵詞:論和聲教學中的和弦認知——以四部和聲寫作為例
【摘要】:對和弦及和聲語匯的認知程度,是和聲學習成果的有效性的重要保證。學習者對和聲規(guī)則的"一知半解"是導致其在和聲寫作中"生搬硬套"、割裂音樂內部邏輯聯(lián)系的最根本原因。因此,本文將深入思考并探究和聲寫作練習的真正目的及意義,并以此為前提展開對和聲寫作練習過程科學性、系統(tǒng)性以及歷史繼承性的探究與剖析。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分類號】:J614.1-4
【正文快照】: 和聲理論的學習,是音樂創(chuàng)作與分析的必經之路,能夠使我們從中獲得了解音樂、構建音樂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聲之于音樂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在阿諾德·勛伯格(Aunold Schonberg 1874~1951)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證。當這位活躍于世紀之交的先鋒派作曲家敢于將自己置身于一場關于“新音樂”的論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桑桐;;從“莫扎特五度”說起[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查瓊玉;貝多芬晚期五首鋼琴奏鳴曲轉調法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4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鐘峻程;;論半音中音關系和弦連接[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2 陳大蒼;;和弦名稱的規(guī)范問題[J];音樂探索;2009年01期
3 裴貽思;;淺議變和弦[J];宿州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4 裴貽思;;議“那不勒斯六和弦”的雙重性[J];宿州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5 崔哲;;再議增六和弦[J];大舞臺;2012年01期
6 李建武;;淺析掛留和弦的構成原理與應用[J];樂器;2013年01期
7 姚允文;現代和聲中和弦標記的設想[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1994年03期
8 陳樂昌;V_(17),一個不見經傳的和弦[J];音樂學習與研究;1996年03期
9 郭麗蒂;;淺析20世紀初調性和聲中三度疊置和弦的用法與特征[J];音樂大觀;2012年07期
10 馮華;;和弦標記研究[J];藝術百家;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顏雙莉;;對和聲教科書里 將“屬十一”、“屬十三”和弦列為高疊和弦的質疑[A];全國和聲復調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2 劉錦宣;;和聲分析課中等和弦轉調的教學思路[A];全國和聲復調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3 張有川;;中文版中外和聲學教科書和弦標記法之比較[A];全國和聲復調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4 黃瑾;;非獨立功能和弦辨析[A];全國和聲復調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5 孔云霞;;傳統(tǒng)大小調體系中的和弦思維及其規(guī)訓途徑研究[A];全國和聲復調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6 肖武雄;;頻譜音樂的和弦連接邏輯依據[A];全國和聲復調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7 禹永一;;淺談關于傳統(tǒng)和聲中的和弦標記[A];全國和聲復調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8 劉康華;;和聲教學中調性擴張技巧的深化與功能關系的拓展[A];全國和聲復調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9 蔡松琦;;語言與和聲交融的教學實踐及其他[A];全國和聲復調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10 鄒宜寧;孫瑜;;關于音樂聽覺訓練中的和弦聽辨[A];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研究[C];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桂升;對稱和弦的濫觴[D];天津音樂學院;2001年
2 劉晶漪;復合和弦及其技法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12年
3 侯婷婷;梅西安音樂的色彩—有限移位調式與色彩和弦[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4 陳雅春;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的增六和弦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07年
5 閆志勇;基于支持向量機的音樂和弦識別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6 李成龍;興德米特和聲與調性理論的應用分析[D];西南大學;2013年
7 姜之國;探索者之路[D];中央音樂學院;2003年
8 曹栩嫻;搖擺樂的和聲風格與手法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9 畢瓊文;通過對五本和聲學教材的比較看斯波索賓《和聲學教程》的特點[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10 楊明坤;爵士和聲與傳統(tǒng)和聲之比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1720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1172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