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表演為經(jīng)緯——中國傳統(tǒng)音樂分析方法縱橫談
發(fā)布時間:2017-10-09 15:13
本文關鍵詞:以表演為經(jīng)緯——中國傳統(tǒng)音樂分析方法縱橫談
更多相關文章: 傳統(tǒng)音樂形態(tài)學 描寫音樂形態(tài)學 表演前 表演后 聲音 簡化還原 轉換生成
【摘要】: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方法論涉及兩個相異的學術分類系統(tǒng):其一,以宏觀-思維-觀念層、中觀-學理-學統(tǒng)層和微觀-實踐-方法層三者劃分的范式系統(tǒng);其二,以形態(tài)學、語義學和語用學三個層面劃分的民族音樂符號學系統(tǒng)。在"微觀-實踐-方法層"和形態(tài)學層面,如今主要存在五種基本的分析范式:首先,中國傳統(tǒng)音樂分析方法一度以音樂表演(或表演行為)之前、之后的對象化作為分界,構成分別以"樂譜"或"音聲"為不同起點對象的分立狀態(tài),民族音樂形態(tài)學分析(范式一)和描寫音樂形態(tài)學分析(范式二)則為其中兩種代表性研究范式。其次,也有部分學者致力于探討存在于音樂文化的"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之間以及"模式與模式變體"之間的互動關系,而穿梭往返于"表演前、表演后"的"簡化還原音樂分析"(范式三)和"轉換生成音樂分析"(范式四)則為其中兩種代表性分析范式。再者,(儀式)音樂民族志形態(tài)分析(范式五)以表演為場域,其分析起點位于"表演過程之中",其音樂分析的觸角則可伸展至其左右——"樂譜"分析和"音聲"分析及其前后、上下——簡化還原音樂分析和轉換生成音樂分析,故而具備了作為一個"強大的中央裝置"的目標和條件。
【作者單位】: 中央音樂學院;
【關鍵詞】: 傳統(tǒng)音樂形態(tài)學 描寫音樂形態(tài)學 表演前 表演后 聲音 簡化還原 轉換生成
【基金】: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建設計劃項目:e05011
【分類號】:J607
【正文快照】: 新世紀初葉,面對新的發(fā)展形勢和研究對象,在中國民族音樂學研究領域內發(fā)生了一系列新的學術事件,由此引發(fā)了學者們對于相關學科理論和方法論的許多帶有創(chuàng)新性思維特點的思考和討論,展示了該學科的多種不同的學術走向。為了適應當下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學科自身的學術需求,本文將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匡民;楚聲今昔初探[J];江漢論壇;1980年05期
2 滕禎;;論民族音樂學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與申克音樂分析法之間的聯(lián)系及其運用[J];音樂研究;2008年02期
3 楊民康;論民族音樂學雙視角文化立場的歷史演變和發(fā)展趨向(上)[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4 楊民康;論民族音樂學雙視角文化立場的歷史演變和發(fā)展趨向(下)[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5 蕭梅;;回到“聲音”并一再敞開[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6 楊民康;;音樂民族志書寫的共時性平臺及其“顯一隱”歷時研究觀——以云南與東南亞跨界族群音樂文化書寫為實例[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7 劉正維;;四度三音列——傳統(tǒng)音樂的“染色體”[J];中國音樂;2009年01期
8 沈洽,翁志文,朱s鉉,
本文編號:10008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1000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