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聲唱法借鑒戲曲演唱法的理論探究
本文關(guān)鍵詞:美聲唱法借鑒戲曲演唱法的理論探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美聲唱法 戲曲演唱 戲曲 氣息運用 泛音比例 共鳴比例 課堂教學 形體與臺風
【摘要】:為了使聲樂課的課堂教學及實踐理念清晰,技術(shù)手段明確,,使聲音音效達到“高貴典雅”,更具面罩和穿透力;作為舶來藝術(shù)的傳播者,應(yīng)博古今中西,尤其應(yīng)借鑒中國本土的演唱藝術(shù),通過比較分析來詮釋其合理科學的一面,并在美聲教學中升華為洋為中用,“中國本土”促進洋唱法在中國相得益彰發(fā)展的良好格局。本文通過美聲唱法在認識上存在的表面問題和學習者的學習誤區(qū),用中國戲曲的演唱方法填補存在的缺憾并加以科學的解決辦法,在有關(guān)咬字的問題、氣息運用的問題、共鳴比例的問題、泛音的問題形體與臺風等,在有據(jù)可考,共性問題對比,主要針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等方面進行可行性探究。對聲樂演唱與教學將產(chǎn)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關(guān)鍵詞】:美聲唱法 戲曲演唱 戲曲 氣息運用 泛音比例 共鳴比例 課堂教學 形體與臺風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J616.2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前言7-8
- 第一章 美聲演唱與戲曲演唱法的共性與差異性8-10
- 1.1 呼吸方面8
- 1.2 共鳴比例方面8-10
- 第二章 共鳴比例、咬字、吐字、形體、臺風方面10-13
- 2.1 美聲與戲曲演唱在共鳴的運用上的差異10
- 2.2 嗓音與咬字吐字10-11
- 2.3 從生理角度淺釋11
- 2.4 成品課與舞臺實踐(形體、臺風)11-13
- 第三章 學習與借鑒13-17
- 3.1 二者在發(fā)聲上的共同點13
- 3.2 中國傳統(tǒng)唱法的系統(tǒng)性13-14
- 3.3 職業(yè)歌唱家的教育方式14
- 3.4 需要借鑒和著手解決的必要性:14-17
- 結(jié)論17-18
- 參考文獻18-19
- 致謝19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鄂菊;;民族聲樂新唱法缺少個性與特色原因剖析[J];成才之路;2009年25期
2 浦彤偉;;淺談聲樂教改[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6期
3 冉明;;論音色在歌唱情感表現(xiàn)中的運用[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4 劉丹;;談聲樂教學中“打開喉嚨”的技巧[J];長沙大學學報;2008年06期
5 李靈藝;;淺談聲樂教學中調(diào)節(jié)的基本內(nèi)容和方法[J];大家;2011年18期
6 苗輝;;呼吸——聲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問題[J];大舞臺;2010年09期
7 鄭暉;;聲樂學習初期應(yīng)注意的個別問題[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S3期
8 曾美良;;黃友葵聲樂教學藝術(shù)探微[J];廣播歌選;2008年10期
9 莊荷;;淺析歌唱中的生理調(diào)節(jié)[J];歌海;2009年01期
10 郭強;;鋼琴在聲樂學習中的作用[J];北方音樂;2012年10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徐美輝;20世紀湖南音樂家群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2 盛雯;中國歌劇表演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偉;當前高師聲樂教材使用存在的問題與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瀛瑩;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風格問題探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11年
3 劉公凱;整體的歌唱藝術(shù)[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4 吳波;聲樂表演藝術(shù)中的曲目選擇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5 蒙海;中國創(chuàng)編合唱作品歌詞的審美特征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6 何素芬;論喻宜萱美聲唱法民族化思想[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辛靈;“吳碧霞現(xiàn)象”對民族聲樂研究的啟示[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莉麗;論歌劇《托斯卡》的詠嘆調(diào)《為藝術(shù),為愛情》演唱風格的處理[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年
9 魁麗華;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相互借鑒及其發(fā)展趨勢[D];西北民族大學;2011年
10 田威;關(guān)于中國民族聲樂藝術(shù)多元化發(fā)展的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0003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1000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