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民族器樂論文 >

諾諾《墓志銘Ⅰ-心中的西班牙》音樂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08-29 03:26

  本文關鍵詞:諾諾《墓志銘Ⅰ-心中的西班牙》音樂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路易吉·諾諾 加西亞·洛爾卡 自由十二音


【摘要】: 筆者將對意大利作曲家路易吉·諾諾(Luigi Nono)的《Espana en el corazon》《墓志銘》((1951-1953)作品的第一部《心中的西班牙》做具體的作曲技術分析。 路易吉·諾諾(1924-1990),20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橫貫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各個不同流派,音樂語言風格多樣。他的作曲技術手段之廣,如電子、音塊、點描、序列、偶然、微分音、噪音音樂等等。 他的第一部作品《卡農(nóng)變奏曲》(Variazioni canoniche)創(chuàng)作于1950年。1952年加入意大利共產(chǎn)黨,從此開始作為一名“政治音樂”的作曲家,其音樂和政治信仰就成了密不可分的伙伴。這個時期最為著名的作品是《中斷的歌》(1956)。 60年代,由于諾諾接觸到電子音樂,對電子媒介的各種技術的興趣以及個人的政治情感,創(chuàng)作風格開始從多調(diào)性、無調(diào)性、序列技術和點描音響轉(zhuǎn)向使用電子電聲媒介和多種技術綜合運用。其代表作為《生與愛之歌》(1962)。 80年代后,晚期創(chuàng)作階段,作品逐漸趨于哲理性的內(nèi)向風格。 本文所研究的《加西亞·洛卡的墓志銘》是諾諾早期比較重要的作品之一,共有三部,分別完成于1951、52、53年,是為紀念著名西班牙詩人、戲劇家加西亞·洛爾卡而作。第一部有聲樂,第二部是純器樂,第三部有詩朗誦。歌詞和詩大都是加西亞·洛爾卡的作品(第一部中還選用了涅魯達P.Neruda的作品。我們這里將要分析到的就是諾諾完成于1951年《墓志銘》第一部《心中的西班牙》。作品共分為《傍晚》《戰(zhàn)爭》《薔薇色的玫瑰》三個樂章,運用了自由十二音的寫作技法。
【關鍵詞】:路易吉·諾諾 加西亞·洛爾卡 自由十二音
【學位授予單位】:中央音樂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J605
【目錄】:
  • 論文摘要4-7
  • 第一章 緒論7-11
  • 第一節(jié) 諾諾生平簡要7
  • 第二節(jié) 諾諾創(chuàng)作階段及其特征7-11
  • 一、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序列音樂創(chuàng)作時期8
  • 二、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的電子實驗作品時期8-9
  • 三、八十年代開始的晚期創(chuàng)作時期9-11
  • 第二章 作品中關于歌詞11-21
  • 第一節(jié) 歌詞大意11-15
  • 一、《Tarde》11-12
  • 二、《La Guerra》12-14
  • 三、《Casida de la rosa》14-15
  • 第二節(jié) 歌詞的運用15-21
  • 一、《Tarde》15-16
  • 二、《La Guerra》16-18
  • 三、《Casida de la rosa》18-21
  • 第三章 音高組織21-35
  • 第一節(jié) 自由十二音的運用21-28
  • 一、分成三個4音組的十二音21-25
  • 二、分成一個四音組和一個八音組的十二音25-28
  • 第二節(jié) 音列的運用28-35
  • 一、六音列的運用28-29
  • 二、八音列的運用29-32
  • 三、九音列的運用32-35
  • 第四章 音樂結(jié)構技術分析35-51
  • 第一節(jié) 節(jié)奏的特點35-38
  • 第二節(jié) 配器38-48
  • 一、樂隊編制38-39
  • 二、音響狀態(tài)39-43
  • 三、聲樂與樂隊相結(jié)合的音響狀態(tài)43-44
  • 四、樂器的選擇組合與音色的關聯(lián)44-48
  • 第三節(jié) 作品的結(jié)構特征48-51
  • 第五章 結(jié)語51-53
  • 參考文獻5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麗莉;;鋼琴曲《送我一枝玫瑰花》的文化背景及音樂分析[J];大眾文藝;2011年11期

2 趙峻;;對舒曼《狩獵之歌》的音樂分析[J];北方音樂;2011年07期

3 朱夢;;一腔熱血化音律,珠落玉盤訴心聲——淺析肖邦《C小調(diào)練習曲》的演繹問題[J];大眾文藝;2011年15期

4 王旭青;;音樂敘事理論——新視閾下一種音樂分析方法的探求[J];中國音樂學;2011年03期

5 潘刻科;;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音樂分析[J];黃河之聲;2011年13期

6 鄭國棟;;歌劇《傷逝》選段《她奪走了我的心》的音樂分析和演唱提示[J];大眾文藝;2011年15期

7 楚守濤;;調(diào)性作品音樂分析方法的探索——從舒伯特《即興曲》、《音樂瞬間》分析[J];作家;2011年14期

8 趙柯麗;王安潮;;學科建構理念下的音樂欣賞——李寶杰主編《音樂鑒賞》評析[J];音樂探索;2011年02期

9 肖武雄;;鐘信明《第二交響曲》的材料運用[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10 劉鳳梅;;回顧反思 展望拓新——記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yè)課程教材教學研討會[J];大眾文藝;2011年1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筑;;高校音樂欣賞教學的思考[A];2003’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2 李吉提;;受益于技術理論課間的橫向溝通[A];全國和聲復調(diào)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3 王晡;;和聲教學的階段性、指向性和科學理念[A];全國和聲復調(diào)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4 鄭剛;;師人長技 濟時之需——評新版《調(diào)性和聲及二十世紀音樂概述》[A];全國和聲復調(diào)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5 張韻璇;;探索與定位——中國音樂學院 復調(diào)公共課改革[A];全國和聲復調(diào)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6 ;中國音樂學院和聲復調(diào)成果一覽表[A];全國和聲復調(diào)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7 呂軍輝;;國內(nèi)七本復調(diào)教材的教學體會[A];全國和聲復調(diào)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8 錢仁平;;源于音樂 回到音樂 感知音樂 創(chuàng)造音樂——關于如何切實提高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教學質(zhì)量的思考[A];全國和聲復調(diào)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9 張鴻懿;馬彪;楊文英;翁永振;屈英;樊作樹;何平;馬永恒;;音樂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癥的方法技巧[A];中國音樂治療學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交流會文獻匯編[C];1989年

10 徐文正;;關于在高師開設《多聲部音樂的理論與實踐》課程的設想[A];全國和聲復調(diào)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璽寶;力當學高為師 踐行身正為范[N];音樂周報;2007年

2 囊琳 田韶東 本報記者 刁艷;教學改革成為最被關注話題[N];音樂周報;2008年

3 編譯 暉暉;法國藝術家構建“音樂基因庫”[N];北京科技報;2006年

4 石一冰;迎接曲式與作品分析的大發(fā)展[N];音樂周報;2005年

5 黃曉和;還“曲式學”以本來面目[N];音樂周報;2006年

6 夏滟洲;學術超市:外音史“西安會議”[N];音樂周報;2007年

7 傅顯舟 劉洋;歷史是一條河流[N];音樂周報;2006年

8 本報記者 紫茵;英雄城會群英說短論長[N];音樂周報;2006年

9 舍恩·羅賓森(Shane Robison);科技讓生活閃亮[N];中國計算機報;2007年

10 林杰;惠普聯(lián)手清華建多媒體實驗室[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王中余;阿倫·福特音級集合理論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8年

2 李如春;蒂皮特四部交響曲作曲技術分析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7年

3 趙仲明;西方音樂研究在中國(1980-2000)[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4 明虹;20世紀俄羅斯宗教音樂創(chuàng)作之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5 陳欽怡;王燕卿古琴音樂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6 仲立斌;京劇梅派唱腔藝術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7 周煒娟;論勃拉姆斯音樂的創(chuàng)新[D];上海音樂學院;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宜芳;諾諾《墓志銘Ⅰ-心中的西班牙》音樂分析[D];中央音樂學院;2010年

2 曹芹;試論肖邦諧謔曲的音樂創(chuàng)作特征[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3 蘇莎;拉威爾《小奏鳴曲》的音樂分析和演奏處理[D];武漢音樂學院;2009年

4 林濱;穆索爾斯基三組聲樂套曲音樂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5 李聰;用數(shù)字音頻手段對拉威爾《波萊羅舞曲》進行音樂分析之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李彩玲;淺析古諾的歌劇《浮士德》[D];廈門大學;2007年

7 張夢榕;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的音樂與戲劇性特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裴子天;拉赫瑪尼諾夫藝術歌曲《韻律難調(diào)》(OP34-13)音樂分析[D];南京藝術學院;2009年

9 胡t,

本文編號:75108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75108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213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