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朝鮮族揚琴與漢族揚琴的比較分析初探
發(fā)布時間:2017-05-29 00:12
本文關鍵詞:中國朝鮮族揚琴與漢族揚琴的比較分析初探,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揚琴,作為一種遇及全球的樂器,無論從其歷史的淵源還是流變的軌跡看,都是世界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產(chǎn)物。它至少具有千年以上歷史,廣泛流傳于亞、歐、美、澳、非等地,且形制多樣,風格各異。 中國揚琴是明、清時期從中東經(jīng)海上傳入的。開始是在廣東沿海一帶流行,后來逐漸流行到各地。經(jīng)過中國民間樂器藝人的改造,與中華民族的音樂審美相結合,最終演化成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民族樂器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在教學、演奏、樂器改革,以及作品創(chuàng)作、演奏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和提高。 中國揚琴概念廣泛,它主要指的是廣泛流傳的漢族揚琴,但這里面還包括中國其他少數(shù)民族揚琴。因此,在以下的論述中,為了清晰概念,把通俗指的中國揚琴具體的稱為中國漢族揚琴,以便與中國朝鮮族揚琴區(qū)分。 朝鮮族揚琴是中國朝鮮族的民族樂器。早在朝鮮王朝英祖時期(1731-783),揚琴就被一些來往清朝的使臣們傳入到了朝鮮。它經(jīng)過改造改良與融合朝鮮族民族特性,如今,以鮮明、清透、又不失柔和的聲音,在獨奏、伴奏以及合奏方面發(fā)揮著其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由于朝鮮族揚琴的歷史發(fā)展時期較短,對揚琴藝術的重視度與研究力度不夠,導致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正規(guī)的朝鮮族揚琴曲集、教材與考級制度,所創(chuàng)作的曲目寥寥無幾。與中國其他漢族揚琴相比,朝鮮族揚琴無論是在演奏方面的研究還是在理論方面的研究,都十分落后、十分欠缺。 因此,本文通過比較研究的方式,對中國漢族揚琴與朝鮮族揚琴在樂器改進、演奏技巧、作品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等方面加以論述,試圖為朝鮮族揚琴藝術的繼續(xù)發(fā)展,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事實依據(jù)和實踐經(jīng)驗,以達到對未來朝鮮族揚琴藝術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關鍵詞】:中國朝鮮族揚琴 漢族揚琴 藝術發(fā)展 比較分析
【學位授予單位】:中央音樂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J632.51
【目錄】:
- 論文摘要4-5
- 緒論5-6
- 第一章 中國漢族揚琴與中國朝鮮族揚琴的基本歷史概況6-9
- 第一節(jié) 中國漢族揚琴歷史概況6-7
- 第二節(jié) 中國朝鮮族揚琴歷史概況7-9
- 第二章 中國漢族揚琴與中國朝鮮族揚琴的藝術發(fā)展比較9-17
- 第一節(jié) 樂器改良9-11
- 第二節(jié) 演奏技法11-12
- 第三節(jié) 作品創(chuàng)作12-16
- 第四節(jié) 教學及理論研究16-17
- 第三章 對中國朝鮮族揚琴藝術的未來展望17-20
- 第一節(jié) 深化樂器改革17
- 第二節(jié) 提高技藝17-18
- 第三節(jié) 豐富作品創(chuàng)作18
- 第四節(jié) 普及教育及開展理論研究18-20
- 結論20-21
- 參考文獻21-22
- 致謝22-23
- 附錄123-29
- 附錄229-3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謝曉濱;簡論中國揚琴藝術之發(fā)展[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2 毛清芳;揚琴歷史淵源與流變軌跡覓蹤[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8年03期
3 桂習禮;;中國揚琴之再造[J];演藝設備與科技;2005年05期
4 李向穎;中國揚琴藝術發(fā)展五十年[J];中國音樂學;2001年01期
5 項祖華 ,豐元愷;揚琴[J];小演奏家;2003年10期
本文關鍵詞:中國朝鮮族揚琴與漢族揚琴的比較分析初探,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037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40376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