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民間鼓吹樂手徐百乾及其音樂活動之調(diào)查與研究
本文選題:鼓吹樂 + 樂手。 參考:《青島大學(xué)》2010年碩士論文
【摘要】: 徐百乾是活躍在膠州地區(qū)的一位民間鼓吹樂手。從其出身于鼓吹樂世家;少年時期耳濡目染民間傳統(tǒng)鼓吹樂;青年時代參軍在部隊又接受專業(yè)音樂教育并最終轉(zhuǎn)業(yè)再回鄉(xiāng)土的人生歷程中,勾勒出了新一代民間樂手在接受家族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chǔ)上,接受傳統(tǒng)音樂文化再教育的全過程。徐百乾將鼓吹樂與鄉(xiāng)民的儀式活動、娛樂活動以及政府舉辦的文藝活動相結(jié)合,并在膠州及其周邊地區(qū)為民間儀式提供音樂服務(wù)中,使自己立于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正是這些普通的樂手靠家族的傳承延續(xù)著鼓吹樂的生命。徐百乾從藝的人生歷程、參加的音樂活動,以及樂手、鼓吹樂、儀式三者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展示了膠州地區(qū)民間鼓吹樂手的共性特征,并得出樂手作為民間鼓吹樂的鮮活載體,從樂班的組織情況、樂手的演奏特點、樂曲的地方特色等方面無不承載著保護(hù)、傳承和弘揚(yáng)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重任。從樂隊演奏上看,樂手以差序的方式組成樂班;以管子或嗩吶為主奏樂器輔以笙、二胡、小镲、小扁鼓和大桿號等,形成樂隊的編制和演奏形式;以傳統(tǒng)鼓吹樂曲、戲曲和歌曲為主的樂曲演奏類型;演奏中運(yùn)用加花、加字與減字等手法對樂曲進(jìn)行變化發(fā)展;樂曲中大量使用的C宮調(diào)和G宮調(diào),五正聲外使用清角、變宮兩個偏音的宮調(diào)系統(tǒng)以及用上、六等工尺譜字兩兩組合標(biāo)記調(diào)名的手法等等,都充分顯示了以徐百乾為代表的民間樂手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和發(fā)展所起到的內(nèi)在推動作用。
[Abstract]:Xu Baiqian is an active folk trumpeter in Jiaozhou. From his origins in the family of advocating music; in his youth, when he joined the army and received professional music education in the army and finally returned to his native land after receiving professional music education, It outlines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new generation folk musicians receiving the re-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Xu Baiqian combined the ritual activities of advocating music with those of villagers,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made himself irreplaceable in providing music services for folk ceremonies in and around Jiaozhou. It is these ordinary musicians who continue the life of advocating music by the inheritance of the family. Xu Baiqian's life course, music activities,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among musicians, preaching music and ceremony show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preaching musicians in Jiaozhou area, and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musicians are the fresh carriers of folk preaching music. The organization of music classes, the playing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ians,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 bear the burden of protecting,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band, the musicians organized the music classes in a different order; played the musical instruments mainly with pipes or suona accompanied by Sheng, erhu, small cymbals, small flat drums and big trumpets, etc., formed the form of composi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band; and advocated the music with tradition. Opera and song-based music performance types; the use of additional flowers, word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in performance to change and develop the music; the C and G tunes, which are used extensively in music; and the use of clear horns outside the five positive sounds, The system of changing the two deviated sounds of the Gong Gong and the techniques of marking the dionyms by using the six-level scale, spectrum and character combination, etc. Both fully show that the folk musicians represented by Xu Baiqian play an intrinsic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學(xué)位授予單位】:青島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J607
【相似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廣亮;;沂蒙山區(qū)費縣民俗與鼓吹樂研究——喜事[J];黃河之聲;2011年14期
2 宋廣亮;;沂蒙山區(qū)費縣喪葬儀式與鼓吹樂研究[J];青年文學(xué)家;2011年14期
3 邵彬;;后齊音樂文化概論[J];民族藝術(shù)研究;2011年03期
4 佟雪松;;樂隊排練必備佳品——JamHub靜音排練系統(tǒng)[J];樂器;2011年09期
5 Clunsdy;;永不變形的法蘭西之聲——VIGIER Excalibur Supra[J];樂器;2011年08期
6 虎子;;搖人白皮書——我眼中的搖滾世界(下)[J];樂器;2011年07期
7 桂清萍;;《樂滿哈瓦那》:浮生若夢[J];中國電視(紀(jì)錄);2011年06期
8 程義明;;非職業(yè)管樂團(tuán)的組織與訓(xùn)練(二)[J];中國音樂教育;2011年08期
9 ;繁花似錦 新歌心聽[J];人生十六七;2005年08期
10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庫存在售書目[J];中國音樂學(xué);2011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守宏;;淺談和弦的類別[A];荊楚文化與民俗論叢——1997—2001湖北省群眾文化獲獎?wù)撐膮R編[C];2001年
2 郭學(xué)智;;南陽漢畫像中鼗鼓的圖像學(xué)解讀[A];中國漢畫學(xué)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許繼起;;鼓吹十二案考釋[A];中國詩歌與音樂關(guān)系研究——第一屆與第二屆“中國詩歌與音樂關(guān)系”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張健;;加強(qiáng)雙向溝通,提高護(hù)理管理水平[A];中華護(hù)理學(xué)會2007年“醫(yī)院管理”論壇論文匯編[C];2007年
5 劉懷榮;;魏晉樂府官署的演變考[A];中國詩歌與音樂關(guān)系研究——第一屆與第二屆“中國詩歌與音樂關(guān)系”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高玉河;;淺談文藝演出音響系統(tǒng)噪聲源[A];《影視舞臺照明與音響技術(shù)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蔡國耀;;興化“八樂”與“十番”的形成[A];莆仙文化研究——首屆莆仙文化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茍中明;;渝北區(qū)“民族民間吹打樂"[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9 單華;劉成煜;;管弦樂《草原音詩》的錄制[A];2005年廣播電視技術(shù)論文匯編[C];2005年
10 陳輝;;《銀河之星大擂臺》現(xiàn)場音響錄制隨想[A];中國電影電視技術(shù)學(xué)會影視科技論文集[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振濤;當(dāng)繡花手變成樂手[N];中國文化報;2010年
2 韓杲;話說民間鼓吹樂[N];中國文化報;2001年
3 記者 邢兆遠(yuǎn);魯南“平派鼓吹樂”勃發(fā)生機(jī)[N];光明日報;2009年
4 江楓;民族之花,,遍地開放[N];音樂生活報;2010年
5 孫敏;從洛陽樂舞陶俑看鼓吹樂[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6 周皓;沒有了小澤的年輕樂手們[N];音樂周報;2011年
7 記者 邢兆遠(yuǎn);禮俗登上大雅之堂[N];光明日報;2009年
8 本報記者 丁詠靜 通訊員 馬鋒;小村莊走出來的大吹歌[N];保定日報;2006年
9 記者 劉曉星;廣東武警31軍樂手備戰(zhàn)國慶閱兵大典[N];廣州日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樊江洪;裝飾業(yè)中的優(yōu)秀“樂手”[N];山西日報;200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7條
1 韓寧;《樂府詩集》“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xué);2006年
2 劉洋;唐代宮廷樂器組合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8年
3 王福利;遼金元三史樂志研究[D];揚(yáng)州大學(xué);2001年
4 錢建明;物語新聲 絲竹相和[D];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2010年
5 戴俊超;20世紀(jì)上半葉中國音樂社團(tuán)概論[D];中國音樂學(xué)院;2010年
6 田耀農(nóng);陜北禮俗音樂的調(diào)查與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2年
7 趙志安;傳統(tǒng)京劇京胡伴奏藝術(shù)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xué);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唐洪鑫;膠州民間鼓吹樂手徐百乾及其音樂活動之調(diào)查與研究[D];青島大學(xué);2010年
2 周方圓;南陽民間鼓吹樂班的民俗學(xué)解析[D];西北民族大學(xué);2011年
3 孫小文;河南省新蔡縣鼓吹樂班考察報告[D];河南師范大學(xué);2012年
4 程璐懌;江西萬載潭埠鼓吹樂“得勝鼓”的調(diào)查與研究[D];中國音樂學(xué)院;2010年
5 謝秀敏;豫中鼓吹樂在喪葬禮俗中的流變與傳承[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2007年
6 沈慧慧;漢魏鼓吹索隱[D];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2011年
7 崔長勇;棗莊地區(qū)民間嗩吶藝術(shù)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xué);2011年
8 李小雨;平派鼓吹藝術(shù)研究[D];天津音樂學(xué)院;2010年
9 劉斌;六朝鼓吹樂及其與五禮制度的關(guān)系研究[D];河南大學(xué);2006年
10 于雨琴;南朝鼓吹樂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2007年
本文編號:18908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1890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