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敦煌壁畫“迦陵頻伽”造像與佛教音樂美學
本文關鍵詞:唐代敦煌壁畫“迦陵頻伽”造像與佛教音樂美學
更多相關文章: 敦煌壁畫 迦陵頻伽 阿彌陀經(jīng)變畫 觀無量壽經(jīng)變畫 唐代佛教音樂美學
【摘要】:敦煌石窟中,凡有《阿彌陀經(jīng)變畫》《觀無量壽經(jīng)變畫》和部分《藥師經(jīng)變畫》的壁畫大都有一種鳥身人首的"迦陵頻伽"樂伎造像參與,并與樂隊與舞蹈造像同時顯現(xiàn)。目前,學術界有關敦煌壁畫中迦陵頻伽伎樂的研究成果大多限定在迦陵頻伽造像的來源和流播,或其與佛經(jīng)的關系研究等方面,鮮有就此造像所蘊含的佛教音樂觀念與唐代佛教音樂美學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成果。求從敦煌壁畫在盛唐、中唐和晚唐三個時期迦陵頻伽造像的圖像學意義出發(fā),探討其與相關佛經(jīng)及佛教凈土宗的關系,以及其在唐代佛教音樂美學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有助于學界對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
【作者單位】: 西安音樂學院;
【分類號】:K879.41;J608
【正文快照】: 在敦煌壁畫中有一種鳥身人首的敦煌壁畫樂伎造像,上半身為人,下半身為鳥,身體類似仙鶴,兩腿修長,雙翅,頭部或為童子,或為菩薩形象。這種人首鳥身的圖像造型在敦煌壁畫中被稱作“迦陵頻伽”,“迦陵鳥”或“妙音鳥”。在壁畫中其手持各種樂器,或作演奏狀,有反彈琵琶、吹奏篳篥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鄭汝中;敦煌壁畫樂器分類考略[J];敦煌研究;1988年04期
2 鄭汝中;敦煌壁畫樂伎[J];敦煌研究;1989年04期
3 王惠民;敦煌西方凈土信仰資料與凈土圖像研究史[J];敦煌研究;2001年03期
4 陳雪靜;迦陵頻伽起源考[J];敦煌研究;2002年03期
5 田青;從“廣陵散”到迦陵頻伽——中國佛教音樂談叢[J];佛教文化;1992年Z1期
6 聶鴻音;;迦陵頻伽在西夏王陵的象征意義[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7 莊壯;敦煌壁畫樂伎形式[J];音樂研究;1993年03期
8 高德祥;敦煌壁畫的《鳥歌萬歲樂》[J];中國音樂;1991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強;蒙元質(zhì)子政策述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2 周云水;;從《禮儀問答寫卷》看吐蕃倫理文化與儒家倫理的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3 譚代龍;;《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行初”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4 管欣;;中國佛教寺廟空間的意境塑造[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5 付長珍;宋儒境界的價值蘊涵[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6 陳玉峰;;潘金蓮:愛與欲的對峙與糾纏[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2期
7 李暉;唐詩“羯鼓”考[J];安徽新戲;1998年05期
8 楊亦軍;;北朝至唐的“尚武”之變與西域樂舞“東傳”[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9 許瀟;;論道安《阿毗曇序》中的幾個問題[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10 林世田,孫利平;IDP項目與中國國家圖書館敦煌文獻數(shù)字化[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耀飛;;五代蜀地粟特系沙陀人考[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2 陳于柱;;從敦煌占卜文書看晚唐五代敦煌占卜與佛教的對話交融——以敦煌寫本宅經(jīng)為中心[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3 陸離;;唐五代敦煌的司倉參軍、倉曹與倉司——兼論唐五代敦煌地區(qū)的倉廩制度[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4 陸離;;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釀酒業(yè)簡論[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5 宣景宏;呂德國;王昭;;蘋果稱謂的探究和遼寧蘋果的栽培歷史[A];第四屆全國果樹種質(zhì)資源研究與開發(fā)利用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6 王建;;張政p嘧ⅰ短迫慫侵參鎩忿A];“絲綢之路與龜茲中外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褚俊杰;;敦煌古藏文本《般若心經(jīng)》研究——同藏文大藏經(jīng)本、梵文本和漢文本的語詞比較[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輯)[C];1991年
8 李雄飛;;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滿文古籍孤本著錄札記[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第七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王百歲;;唐代吐蕃高僧法成[A];絲綢之路民族古文字與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10 馬建春;;“識寶回回”與中國珠寶業(yè)的發(fā)展[A];首屆中國寧夏回商大會文化論壇論文匯編[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艷紅;唐五代方位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曉娟;中國弦樂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侯艷;漢譯佛經(jīng)之美術理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胡西丹·阿布都克里木;新疆油畫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5 王治;空間表達與寓意[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6 孫瑜;唐代代北軍人群體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師敏;圓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對日本文化的影響[D];西北大學;2011年
8 邵鴻雁;中國美學“味”范疇新論[D];吉林大學;2011年
9 阮氏玉華;越南語佛教詞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韓偉;宋代樂論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傳寶;唐代工筆人物畫中男子冠飾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媛;影響譯者翻譯策略選擇的因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吳玉冰;茶療養(yǎng)生的本質(zhì)及其成因[D];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4 詹偉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黃嘉敏;七月十五節(jié)俗與民間傳承[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楊理治;佛性的沉浮[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周利;社會音樂教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8 陳繼榮;魏晉人文思潮中的嵇康音樂美學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9 游云會;廬山慧遠佛學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10 羅臻輝;歷史文化地理視野下的清水祖師信仰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吳織 ,胡群耘;上海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目錄——附傳世本寫經(jīng)及日本古寫本[J];敦煌研究;1986年02期
2 鄭汝中;敦煌壁畫樂伎[J];敦煌研究;1989年04期
3 陳雪靜;迦陵頻伽起源考[J];敦煌研究;2002年03期
4 賀世哲;關于敦煌莫高窟的三世佛與三佛造像[J];敦煌研究;1994年02期
5 孫昌盛;略論西夏的凈土信仰[J];寧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福生;;敦煌壁畫中的部分樂器考辨[J];中國音樂學;2006年04期
2 史敏;;敦煌壁畫伎樂天舞蹈形象呈現(xiàn)研究——動靜中的三十六姿[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3 眭美琳;;試論敦煌壁畫男性樂舞的舞臺創(chuàng)作[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4 王喜偉;;淺析眼神在敦煌舞蹈中的意韻[J];文教資料;2009年33期
5 符號;;敦煌壁畫舞蹈形象摭談[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6 金亮;;敦煌舞的元素練習與風格訓練在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1年08期
7 賀燕云;;從敦煌壁畫復活的神奇舞蹈——《絲路花雨》主演談敦煌舞的編創(chuàng)、表演及教學[J];藝術評論;2008年05期
8 高德祥;;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各種鼓[J];樂器;1988年02期
9 高德祥;呂殿生;;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吹奏樂器[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89年04期
10 莊壯;;敦煌壁畫樂器組合藝術[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莊壯;敦煌壁畫音樂的主要特點[N];音樂周報;2006年
2 莊壯;敦煌壁畫上的本土樂器[N];音樂周報;2006年
3 莊壯;敦煌壁畫音樂的主要特點[N];音樂周報;2006年
4 ;44種古樂器走下敦煌壁畫[N];中國文化報;2003年
5 記者 王朝霞;敦煌壁畫樂器內(nèi)涵豐富[N];甘肅日報;2002年
6 莊壯;敦煌壁畫上的本土樂器[N];音樂周報;2006年
7 肖朝利;《絲路花雨》不能忘卻的記憶[N];中國民族報;2005年
8 小雪;千年敦煌神韻再現(xiàn)盛世京華[N];中國改革報;2007年
9 記者 馬子雷;“絲路”漫漫三十載 “花雨”七度潤京華[N];中國文化報;2009年
10 馮其庸;尋求開啟歷史真相的鑰匙[N];中國藝術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李建隆;敦煌壁畫中的樂舞演出與演出空間[D];上海戲劇學院;2010年
2 劉洋;唐代宮廷樂器組合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謝明;唐代箏樂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2 黃藝鷗;方響形態(tài)及其歷史文化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3 梁泉;中國古典舞“流派”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4 李英武;唱導論[D];南京藝術學院;2009年
5 王佳;南琶與北琶之比較研究[D];天津音樂學院;2010年
6 熊杰;隋唐打擊樂器種類及相關問題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07年
7 楊潔;隋唐排簫初探[D];天津音樂學院;2012年
8 陳明;麥積山石窟樂伎圖像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2312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1231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