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傳教士與工尺譜
本文關鍵詞:基督教傳教士與工尺譜
更多相關文章: 傳教士 工尺譜 錢德明 李太郭 衛(wèi)三畏 帥福守 李提摩太
【摘要】:現(xiàn)存基督教(廣義的)傳教士的著述中,有不少關于中國音樂,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記譜法的資料。在這些資料中,既可以看到傳教士對中國本土記譜法的好奇與觀察,又可以看到他們對中國音樂文化態(tài)度的分化和變化,還可以從側面窺見他們與中國人士在音樂上的交往。特別是通過他們對工尺譜的創(chuàng)造性利用,我們看到19世紀下半葉西洋傳教士為宣教而在音樂本土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在這一中西音樂文化的碰撞中,不僅可以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傳播過程,也可以看到,同是來自西方的基督教傳教士,在面對中國音樂時,所采取的態(tài)度和策略卻不盡相同。
【作者單位】: 新西蘭國立尤尼坦理工學院語言研究系;
【基金】: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國際傳播與推廣”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10JZD0011
【分類號】:J608
【正文快照】: 引言中國傳統(tǒng)音樂品類繁多,源遠流長,記錄、承載、傳播這一豐富傳統(tǒng)的形式也紛紜繁雜。宮廷音樂所用的律呂譜、宮商譜,古琴所用的文字譜、簡字譜,唐燕樂半字譜,宋俗字譜,瑟譜,塤譜,鑼鼓狀聲字譜、符號譜,二四譜,三弦譜,唐傳日本篳篥譜、笛譜、笙譜、尺八譜,曲線譜,央移譜,三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王毅;皇家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述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2 宮宏宇;;傳教士與中國音樂:以蘇維廉為例[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3 劉奇;李提摩太夫婦與《小詩譜》[J];音樂研究;1988年01期
4 宮宏宇;;狄就烈、《西國樂法啟蒙》、《圣詩譜》[J];中國音樂;2008年04期
5 關瑛瑛;;淺談《華樂西傳法蘭西》中文版及原著中的疏漏[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6 吳曉萍;中國工尺譜的文化內(nèi)涵[J];中國音樂學;2004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歐陽躍峰;姚彥琳;;近代教會報刊的在華傳播——以《萬國公報》為考察的中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2 曠喬華;唐去非;;論“五四”前后陳獨秀的宗教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3 潘崇;張?zhí)m英;;1933年莊士敦的儒學演講及其對儒學的認知[J];保定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4 南治國;但開風氣敢為先——基督教與清末女子教育[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5 王顯超;;民國初期教會中學的發(fā)展(1912-1927)[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6 劉亞軒;;意大利那不勒斯中國學院與中國近代教會學校[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7 李重華;;1876年江北教案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8 馬林;;李提摩太在華傳教方式的轉變[J];滄桑;2011年06期
9 疏仁華;利瑪竇與西學東漸平議[J];巢湖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10 代華;;自主和自由:太平天國對外原則簡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嚴建強;;“中國熱”的法國特征及其解釋[A];中西初識二編——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2 楊劍龍;;論上海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榮臻;國民政府時期的北京社會救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暉;從“民族救亡”到“民族復興”—我國近現(xiàn)代體育發(fā)展的歷史動因[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3 孫志麗;民國時期專業(yè)社會工作的發(fā)展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4 黃江蘇;周作人的文學道路[D];復旦大學;2011年
5 唐海東;異域情調(diào)·故國想像·原鄉(xiāng)記憶[D];復旦大學;2010年
6 張宇;中國建筑思想中的音樂因素探析[D];天津大學;2009年
7 陳晶;基督教會學校女子音樂教育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8 李南;中國近代避暑地的形成與發(fā)展及其建筑活動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9 鄧慶坦;中國近、現(xiàn)代建筑歷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D];天津大學;2003年
10 修彩波;近代學人與中西交通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路瑩;洋教習與晚清新式學堂的建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昆勵;論洪仁s曅攣潘枷隱D];湘潭大學;2010年
3 梁永康;“西學東漸”與晚清經(jīng)濟思想的近代化(1860-1911年)[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盧燕君;近代漳州基督教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賈志峰;十字架與樟腦[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亮;基督教會與19世紀末中國習俗之改良[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閻銘;明清士大夫與耶穌會士譯著[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林潔;民國時期福州教會中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邵琴芬;論民國時期教會大學的道德教育[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10 金靈;適應選擇論視角下嚴復《馬可福音》中譯探析[D];西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立新;“文化侵略”與“文化帝國主義”:美國傳教士在華活動兩種評價范式辨析[J];歷史研究;2002年03期
2 劉奇;李提摩太夫婦與《小詩譜》[J];音樂研究;1988年01期
3 王震亞;西洋樂理輸入探源[J];音樂研究;1990年04期
4 孫繼南;;我國近代早期“樂歌”的重要發(fā)現(xiàn)——山東登州《文會館志》“文會館唱歌選抄”的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J];音樂研究;2006年02期
5 劉再生;;我國近代早期的“學堂”與“樂歌”——登州《文會館志》和“文會館唱歌選抄”之史料初探[J];音樂研究;2006年03期
6 李士釗;關于中國二三十年代音樂教育情況的片斷回憶[J];齊魯藝苑;1981年01期
7 施詠;劉綿綿;;《圣詩譜·附樂法啟蒙》探源、釋義與評價[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8 何昌林;古譜與古譜學[J];中國音樂;1983年03期
9 陳波;符號學及其方法論意義[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8年01期
10 陳偉;中國基督教圣詩發(fā)展概況[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陶飛亞;;教會防范教案:甲午戰(zhàn)后新教傳教士集體上疏清廷考[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2 許艷民;;李提摩太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J];甘肅社會科學;2011年03期
3 宮宏宇;;傳教士與中國音樂:以蘇維廉為例[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4 熊太行;;他給中國歷史留下什么[J];新世紀周刊;2008年23期
5 潘家德;外國傳教士與戊戌維新[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
6 趙英霞;“丁戊奇荒”與教會救災——以山西為中心[J];歷史檔案;2005年03期
7 林培;;112年前的“心靈雞湯”[J];科學大觀園;2007年21期
8 侯勇;郭劍;;《晉報》:1902年的記憶[J];山西青年(新晉商);2007年04期
9 施宣圓 ,吳樹揚;李提摩太與戊戌變法[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04期
10 邸笑飛;;“丁戊奇荒”中的賑災洋人[J];時代教育(先鋒國家歷史);2008年1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燕燕;;明末福建士大夫與天主教傳教士的對話[A];福建省首屆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李晟文;;1918~1955年加拿大法裔耶穌會士在徐州傳教過程初探[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3 胡其柱;;晚清“自由”語詞的生成考略:1820~1900年代[A];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1840~1949)”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陳建華;;清末基督教會教育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5 陳絳;;評《中國的現(xiàn)代化》的名詞翻譯——兼及若干譯本的譯名問題[A];近代中國(第二輯)[C];1991年
6 趙海濤;;傳教士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A];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7 陳永濤;;近代傳教運動中傳教士對中國文化的兩種基本態(tài)度及簡評[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劉寶建;;傳教士與清官儀器制造[A];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9 何巖巍;;天主教傳教士與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沖突的根源與意義——以直隸兩次民教沖突為例兼與趙世瑜商榷[A];北京歷史文化研究——北京史專題研究[C];2007年
10 顧定紅;顧黃初;;教會學校的創(chuàng)建與近代中國職業(yè)教育的萌生[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程炳生 整理;傳教士與近代中國社會[N];社會科學報;2005年
2 YMG記者 耿晶 實習生 王寧;洋文化的“煙臺之旅”[N];煙臺日報;2010年
3 鄒愚;財富“傳教士”[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7年
4 楊 歡;本土自鳴鐘價高一籌[N];中國商報;2005年
5 林慧;市場培育需要傳教士精神[N];期貨日報;2006年
6 晏路;康熙與在華傳教士的科技活動[N];中國民族報;2009年
7 陳清;傳教士與山東義和團的爆發(fā)[N];光明日報;2000年
8 田濤;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法律[N];法制日報;2007年
9 周延勝;傳教士與八國聯(lián)軍[N];光明日報;2000年
10 夢明;晚清大變局中的英國傳教士[N];中華讀書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靜;“覺醒的中國”:傳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2 陳根方;中國工尺譜的數(shù)字實現(xiàn)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3 蔣有亮;近代中加文化交流史——一曲傳教士的悲歌[D];復旦大學;2010年
4 崔華杰;傳教士學者與中國歷史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5 李穎;基督拯救中國?——倫敦會傳教士麥嘉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6 林立強;美國傳教士盧公明與晚清福建社會[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7 陳義海;對明清之際中西異質(zhì)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蘇州大學;2002年
8 岳峰;架設東西方的橋梁——英國漢學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9 程小娟;圣經(jīng)漢譯中“God”的翻譯討論及接受[D];河南大學;2007年
10 翁偉志;他山之石:明恩溥的中國觀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杜一寧;天津《時報》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2 熊捷;李提摩太的西學傳播[D];湖南大學;2008年
3 亓順美;李提摩太的中國觀(1891-1911)[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吳霞;英國倫敦會傳教士艾約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5 龍偉;傳教士視野中的20年代四川基督教運動[D];四川大學;2005年
6 李劍;傳教士在洋務教育中的活動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張縱橫;近代傳教士報刊“科學輔教”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8 杜鵬程;李提摩太在華教育活動和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熊曉曼;傳教士與中國傳統(tǒng)學術[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馬曉偉;論李提摩太的文化身份與報刊表達[D];蘇州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1575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1157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