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書音樂與方言的關系初探
本文關鍵詞:蒲書音樂與方言的關系初探
更多相關文章: 蒲書 表演形式 方言字調(diào) 唱腔旋律
【摘要】:歷史的洪流沖淡了新絳人值得驕傲的民間音樂文化,新絳蒲書這一民間音樂所積淀的深厚民俗文化,似乎在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本文采用實地場景調(diào)查、搜集歷史資料相結(jié)合的方法掌握第一手真實可靠的客觀資料,以民間音樂學理論為依據(jù),對"蒲書"的形成、形式特征及與方言的關系等都作了廣角的探究,對進一步研究和保護這份活化石文化遺產(chǎn)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作者單位】: 山西藝術職業(yè)學院音樂系;山西大學商務學院音樂系;
【關鍵詞】: 蒲書 表演形式 方言字調(diào) 唱腔旋律
【基金】:山西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編號2013041068—04)資助 “絳州瞽書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與研究”課題的研究成果
【分類號】:J607;H17
【正文快照】: 新絳縣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隸屬運城行政區(qū)域的東北部縣,是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豐厚,人脈資源流長。自古絳州就被稱之為物華天寶,地靈人杰的“風水寶地”,由于歷朝歷代都為晉南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因此,歷史文化積淀深厚,1994年新絳縣被評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趙海英;山西霍州書田野調(diào)查[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2 張燕麗;;試論地域方言對唱腔旋律的影響——以蒲劇、雁劇為例[J];音樂探索;2008年04期
3 趙海英;;民間俗信儀式中的說唱藝術——山西霍州書的形態(tài)研究[J];中國音樂;2011年02期
4 錢茸;;語言學方法之于音樂的“中國元素”——《民族語言音樂學》課程論證[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俊;陳明友;;論氣勢恢宏的中國唐朝音樂[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1期
2 丁一凡;;淺析“中國唱法”提出的合理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1期
3 金鑫;;風箱——手風琴的靈魂[J];北方音樂;2010年09期
4 鄧小龍;;嗩吶在河北民俗音樂中的影響[J];才智;2012年07期
5 陸媛媛;;武林箏曲的演奏特點管窺——以《將軍令》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09期
6 劉清明;姜宇丹;;從隋唐時期宮廷燕樂的發(fā)展看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與演變[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7期
7 張東東;;基于本土意蘊的視唱練耳教學改革初探[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9期
8 李怡帆;;簡述藝術教育中民間歌曲的地位[J];成才之路;2007年30期
9 付宗熹;;淺析京韻大鼓與西河大鼓[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10年02期
10 袁云霞;;山西靜樂道情調(diào)查報告[J];滄桑;2008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齊柏平;鄂西土家族喪葬儀式音樂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3年
3 單林;稻作文化之谷[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4 王姿妮;浙地琴樂背景與“西湖琴社”[D];南京藝術學院;2008年
5 葉紅旗;臺灣高山族樂器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8年
6 雷大川;“樂”:政治意義的宣化——先秦政治傳播觀念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7 王愛平;宗教儀式與文化傳承[D];廈門大學;2007年
8 郭小利;中國傳統(tǒng)音樂即興創(chuàng)作教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9 王曉平;陜南民間音樂區(qū)域文化特質(zhì)考察[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10 陳超;該拿什么音聲“獻”給你?[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蘇建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林正梅;20世紀50--80年代中韓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小燕;論中國早期藝術歌曲對現(xiàn)代民族聲樂教學的影響和作用[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婧;保定老調(diào)的繼承與發(fā)展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陳曦;論由中國民歌改編鋼琴曲的創(chuàng)作與教學[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英霞;小說《金瓶梅》的音樂史料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春玲;鹿邑道教音樂調(diào)查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8 劉霞;古都梵音[D];河南大學;2011年
9 常毅敏;扎根民族 追求自己的理想[D];河南大學;2011年
10 楊傳中;地方民間音樂在高校教學中的傳承[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沈洽;音腔論[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2年04期
2 周青青;漢語語音的聲、韻因素在漢族民間歌唱中的作用[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7年04期
3 周青青;我國的說唱藝術與文學和語言[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8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麗霞;江麗霞;;小花戲,左權歷史的見證[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年08期
2 翟娟;;藝術奇葩——二人臺[J];新課程研究(職業(yè)教育);2008年11期
3 張瑩;;離石彈唱現(xiàn)狀管窺[J];黃河之聲;2009年24期
4 于忠德;;淺談快板藝術的形式與繼承發(fā)展[J];理論界;2009年12期
5 劉茜;;從開封“盤鼓舞”的發(fā)展看我國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J];文學界(理論版);2010年11期
6 劉小琴;;四川宣漢縣薅草鑼鼓初探[J];中國音樂;2010年03期
7 蔣婧;;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結(jié)合——李玉剛探求的一種新的表演形式[J];大舞臺;2011年01期
8 賈凡;;論歌舞片《如果·愛》[J];電影文學;2008年17期
9 趙蓉;;山西翼城花鼓的表演形式與形態(tài)特征[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10 焦卿;;水上白鶴驚飛鷺 稻禾千里盡秧歌——“定州秧歌戲”探析[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覃鳳余;余瑾;王莉?qū)?;方言~普通話中介語的詞匯語法問題[A];第二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林清書;;武平人所說的普通話[A];福建省語言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苗青;;普通話與北京話[A];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第九次年會交流論文論文集[C];2004年
4 ;江洛一先生論吟誦[A];吟誦經(jīng)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年
5 王孟杰;于水源;;普通話女聲二合元音F1和F2的統(tǒng)計分析[A];第八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6 陳嘉猷;鮑懷翹;;基于EPG的普通話塞音、塞擦音發(fā)音過程研究[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上)[C];2003年
7 凌鋒;王理嘉;;普通話上聲深層形式和表層形式[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8 曹先擢;;關于普通話文白異讀的答問[A];中國辭書論集2000[C];2000年
9 鮑懷翹;鄭玉玲;;普通話動態(tài)腭位圖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初探[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10 哈斯其木格;;從腭位角度論普通話元音/i/[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上)[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安徽大學中文系 彭家法;學好普通話,,放膽走天下[N];安徽日報;2003年
2 董襄;推行普通話服務[N];中國稅務報;2001年
3 ;普通話并非普通話題[N];四川日報;2004年
4 本報記者 周潔;你講普通話了嗎?[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6年
5 何廣見;普通話一級乙等水平的語音表征[N];語言文字周報;2011年
6 方圣 徐亞平;“古越樓臺”強化普通話培訓[N];湖南日報;2007年
7 本報記者 熊小琴 汪瀅;孩子為啥不愿講“土話”?[N];上饒日報;2007年
8 李薇;為勞務工免費培訓普通話[N];深圳商報;2006年
9 記者 惠婷邋實習生 竇穎;中牟要求干部學說普通話[N];河南日報;2008年
10 記者 胡楠;領導干部帶頭講普通話[N];長江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茂林;普通話自然話語的韻律模式[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陳建偉;臨沂方言和普通話的接觸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3 顧欽;語言接觸對上海市區(qū)方言語音演變的影響[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4 梅麗;泰國學習者知覺與產(chǎn)出普通話塞擦音/擦音的實驗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5 史寶輝;漢語普通話詞重音的音系學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6 王淑艷;外來人口與廣州市語言狀況關系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7 殷相印;微山方言語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8 宋剛;普通話兒童早期動詞習得:范疇、論元結(jié)構與句法線索[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9 賈媛;普通話焦點的語音實現(xiàn)及音系分析[D];南開大學;2009年
10 鄧永紅;桂陽土話語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幼琨;方言對兒童語音意識形成和發(fā)展的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2 李穎;唐山市區(qū)方言連續(xù)變調(diào)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張愛英;臨漳方言中幾個表示時體意義的成分[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穆保金;山西柳林方言的詞匯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劉群秀;全州話與普通話主要語法差異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9年
6 李艷;論普通話中表達個人意愿的否定形式[D];暨南大學;2000年
7 袁向榮;試論普通話輕聲教學的原則與方法[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8 吳玉萍;淺析建水漢語方言語音對學習普通話語音的影響及對策[D];云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謝書書;閩南語和普通話的語碼轉(zhuǎn)換之心理學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10 安樂;維吾爾族學生漢語水平對普通話聲調(diào)和語調(diào)感知的影響[D];新疆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1171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1117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