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青主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及其對后人的啟示
本文關鍵詞:論青主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及其對后人的啟示
【摘要】: 青主是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上重要的音樂美學家、作曲家。他早年學于黃埔陸軍小學堂,參加過辛亥革命,留德學習法律。歸國后又任職于法院和軍界。因此青主一生從事音樂的時間并不長。但是就在這不多幾年的時間里卻為中國近代音樂美學、聲樂領域的發(fā)展做出了影響深遠的貢獻。作為五四運動時期的一代人,他具有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典型經(jīng)歷和特點:幼年時期所受的中式教育,少年時期所受的新式教育和青年時期的留德經(jīng)歷,塑造了青主融合古今、中外文化的藝術家的氣質與文人的品性,這些經(jīng)歷直接影響了他的藝術風格。另外他與華麗絲的異國婚姻對于他音樂修養(yǎng)的豐富與提高對于音樂創(chuàng)作無疑都是有推動作用的。他的藝術歌曲《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紅滿枝》、《夏夕》等較之清末民初的學堂樂歌,是第一批創(chuàng)作型的藝術歌曲,不僅為中國藝術歌曲的寫作提供了可參照的模式,也為西方藝術歌曲這種外來體裁在中國的發(fā)展提供了獨到的思路。作為聲樂的學習者和研究者,從青主的作品中我們體會到了中國藝術歌曲獨到的品位和意境,以及在歌曲中凝結的中西文化的精髓。學習青主的藝術歌曲,不僅有助于提高我們的專業(yè)水平,熟悉中國藝術歌曲的風格,同時讓我們更加深刻的體會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他的音樂美學著作《樂話》是中國近代最早的一部音樂美學論著,不僅論述了音樂審美的本質問題,也闡述了音樂構成的元素問題,指明了音樂的基礎是節(jié)奏而不是旋律,這對于當時中國音樂理論界來說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青主 藝術歌曲 中西交融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音樂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J605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8
- 第一章 青主的生平8-12
- 第一節(jié) 中式舊學對青主的影響8-9
- 第二節(jié) 新式教育和西方文化對青主的影響9-10
- 第三節(jié) 亡命樂壇10-12
- 第二章 青主的音樂美學思想及其藝術歌曲分析12-27
- 第一節(jié) 青主音樂美學思想12-13
- 第二節(jié) 青主的藝術歌曲及分析13-27
- 第三章 青主藝術歌曲的歷史意義及對后人的啟示27-32
- 第一節(jié) 青主藝術歌曲的歷史意義27-28
- 第二節(jié) 青主的創(chuàng)作對后世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的啟示28-29
- 第三節(jié) 青主藝術歌曲對演唱者學習及演唱的啟示29-32
- 結論32-33
- 注釋33-34
- 參考文獻34-36
- 后記3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瑩;;青主與《我住長江頭》[J];中外企業(yè)家;2009年10期
2 金白穎;;從《我住長江頭》看青主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特點[J];電影評介;2008年07期
3 楊溢;;談青主的兩首古詩詞藝術歌曲[J];藝術教育;2007年05期
4 溫瀟瀟;;淺析青主的藝術歌曲《大江東去》[J];北方音樂;2011年01期
5 宋麗萍;;青主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觀念[J];齊魯藝苑;2007年05期
6 尹浩杰;青主的革命歷程及其創(chuàng)作[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7 邢延青;;關于藝術歌曲《我住長江頭》作品賞析[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年17期
8 王珊銘;;青主《大江東去》音樂特色分析[J];韶關學院學報;2008年07期
9 高曉歐;;青主兩首藝術歌曲雜談[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17期
10 熊念桃;;略談青主藝術歌曲選材的藝術性和普世性[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邱笑宸;;從《三國演義》片尾主題歌看通俗歌曲的語言運用[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2 田曉寶;王冬;;淺談福列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風格[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3 楊瑞慶;;群眾歌詠和流行歌曲[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4 李吉提;;受益于技術理論課間的橫向溝通[A];全國和聲復調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5 趙漢寧;;敘事曲的起源與變遷[A];學校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論壇文集[C];2004年
6 申國昌;;傅山的學習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王進;;“T——X——D——T”模式與重構之考[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8 衛(wèi)云英;;《傅青主女科》太邑友文堂本簡考[A];第十二屆全國中醫(yī)藥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中國音樂學院和聲復調成果一覽表[A];全國和聲復調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10 葉紅;;淺談歌唱與聲樂教學中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從我戰(zhàn)勝“痙攣性發(fā)聲障礙”說開[A];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研究[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茂春;中國第一首優(yōu)秀的藝術歌曲[N];音樂周報;2003年
2 于平;讓“藝術歌曲”走向“群眾歌詠”[N];光明日報;2001年
3 徐勵;藝術歌曲中的鋼琴伴奏藝術[N];音樂周報;2000年
4 徐漣;為普及藝術歌曲盡力[N];中國文化報;2000年
5 李光華;“送上我心頭的思念”[N];音樂周報;2006年
6 姚紅衛(wèi);“藝術歌曲”稱謂應規(guī)范[N];音樂周報;2007年
7 和平;讓藝術歌曲走進生活[N];中國教育報;2000年
8 周皓;沈洋唱響德奧浪漫[N];音樂周報;2011年
9 董艷艷;王磊華嘗試多尼采蒂藝術歌曲專場[N];音樂周報;2010年
10 通訊員 范衛(wèi)東 記者 鄭晉鳴;全國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比賽在南京落幕[N];光明日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馮存凌;勛伯格《空中花園篇》(op.15)詩樂關系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2 高洪波;移居香港的大陸作曲家研究(20世紀30-80年代)[D];中央音樂學院;2009年
3 張霽;中西交融背景下的紅學研究范式得失考論[D];吉林大學;2008年
4 任秀蕾;20世紀中國合唱創(chuàng)作思維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柴麗華;論青主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及其對后人的啟示[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2 宋麗萍;青主藝術歌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薛娟;內蒙古本土藝術歌曲探析[D];內蒙古大學;2011年
4 蘇華;青主藝術歌曲的文學性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5 張雪;黃自與舒伯特藝術歌曲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李雪梅;20世紀20-40年代中國古詩詞歌曲演唱風格微探[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7 單良;從舒曼聲樂套曲《艾辛多夫歌曲集》探究舒曼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特點[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8 吳會旭;舒伯特、黃自藝術歌曲文化內涵的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常晶;論二十世紀后期我國藝術歌曲的風格特征[D];南京藝術學院;2003年
10 陳喜紅;黃自藝術歌曲及其演唱風格研究[D];河南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1094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1109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