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存在,詩意的創(chuàng)作”——由審美靜觀對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引起的思考
本文關鍵詞:“寧靜的存在,詩意的創(chuàng)作”——由審美靜觀對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引起的思考
更多相關文章: 審美靜觀 藝術 創(chuàng)造力 虛靜 素養(yǎng)
【摘要】:"審美靜觀"是中西美學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對這一命題的闡釋與分析,在今天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中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創(chuàng)造力和藝術家的豐富精神有關,也即本文所述的審美靜觀有著很深的聯(lián)系。本文試淺析審美靜觀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力的影響,既而對當下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精神指向做一點思考。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藝術學院;
【關鍵詞】: 審美靜觀 藝術 創(chuàng)造力 虛靜 素養(yǎng)
【分類號】:B83-0
【正文快照】: 引言審美靜觀能把人導向創(chuàng)造力的方向。審美靜觀之中包含著相輔相成的兩個側(cè)面:動與靜。審美靜觀中的創(chuàng)造力就是在這種動靜合一中產(chǎn)生,這是人的審美的理想境界。然而,審美靜觀對于創(chuàng)造力的貢獻幾乎被喧鬧的現(xiàn)當代藝術所遺忘了。中國某些所謂的當代藝術不斷地抄襲模仿西方藝術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順中;;試析王國維的天才論[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2 陳鋒儀;;論古典詩歌對中國式景觀營造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19期
3 蔡荷芳;;男權文化影響下朱淑真的敘述模式[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4 周曦;;論清真詞之以賦入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9期
5 武珊珊;;從《人間詞話》品讀王國維的境界說[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9期
6 劉瑞學;;簡論詞在北宋的士大夫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3期
7 畢濤;王艷;;唐宋詞中建筑意象探微[J];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8 蔡荷芳;;論蔡琰《悲憤詩》的女性意識[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9 劉梅芳;;異曲同工:“死水”遙映“惡之花”——論聞一多與波德萊爾詩歌創(chuàng)作美學的趨同性[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8期
10 趙曉輝;;論葉嘉瑩先生中西融合的詞學理論成就及其啟示[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建國;;意境欲開 心花競吐——試論陶藝的意境表現(xiàn)[A];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評比暨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鴻雁;唐前敘事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3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領域[D];西南大學;2011年
4 張曉雪;論翻譯中的說服因素:理論溯源與實例分析[D];復旦大學;2010年
5 張小麗;宋代詠史詩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邱淵;“言”、“語”、“論”、“說”與先秦論說文體[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7 丁利榮;金圣嘆美學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7年
8 孟慶雷;鐘嶸《詩品》的概念內(nèi)涵與文化底蘊[D];山東大學;2008年
9 楊繼勇;“隱秀”說和“顯隱”說的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10 張玉璞;“三教合一”與宋代士人心態(tài)及文學呈現(xiàn)[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軼芳;葉夢得及其詞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2 郭偉婷;吳潛任官慶元府時期詞作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于瀟嵩;王國維“新學語”與中國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胡宜海;新課程背景下初中古詩詞教學現(xiàn)狀及其策略[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高敏;鐘嶸“自然英旨說”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建瑞;清真范式與夢窗范式比較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7 陳云;飽飫薰習下的自覺傳承[D];南昌大學;2010年
8 陳麗;孟超然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白銀銀;論歐陽修詞中的女性形象[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田甘;蘇軾記體文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春雷;;虛靜的美學意義——從審美觀照的視角出發(fā)[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2 閆金玲;;論物化中的“以物觀物”[J];南昌高專學報;2007年01期
3 張明;;中國傳統(tǒng)哲學影響下的“審美心胸論”探析[J];青海社會科學;2008年05期
4 韓強;意境是審美、藝術的基本單元[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5 王蘇君;論審美的中介作用[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6 王偉;馬爾庫塞的審美烏托邦理想[J];山東社會科學;2002年01期
7 胡家祥;莊子美學的基本特點及其現(xiàn)代意義[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8 韓桂玲;;吉爾·德勒茲身體創(chuàng)造學的一個視角[J];理論月刊;2010年02期
9 潘黎勇;;“美術者”何以是“上流社會之宗教”——論王國維審美信仰建構(gòu)的世俗追求[J];社會科學輯刊;2011年02期
10 張永剛;崇高觀念的缺失和中國傳統(tǒng)審美心理的俗化[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1992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高艷萍;;透入物的深處——巴什拉物質(zhì)想象理論釋析[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艾秀梅;世紀初的美學新視窗[N];文藝報;2002年
2 陳應松;美的冥想者[N];文藝報;2001年
3 劉曉燕;作為馬克思后學的阿多諾[N];中華讀書報;2002年
4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審美”[N];中國文化報;2000年
5 趙柏田;深處的美學[N];中國文化報;2002年
6 張政文;康德美學思想對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的影響[N];光明日報;2001年
7 張政文;康德對21世紀人類基本精神價值的啟示[N];光明日報;2002年
8 蘇恩澤;科學時代創(chuàng)造科學美[N];解放軍報;2002年
9 鄭勤硯;對話哲學對美術教育的啟示[N];文藝報;2001年
10 杭間;無法拒絕的“偉大”[N];文藝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張政文;批判哲學框架中的康德美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3年
2 程晶晶;中國審美心境范疇論[D];復旦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胡佩玲;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2 潘黎勇;審美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席勒美育思想[D];浙江師范大學;2006年
3 董友;荀子審美心理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4 韓振宇;大眾文化視域下的審美疲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曾利文;克羅齊美學思想探索[D];安徽大學;2006年
6 廖艷;老子人生美學思想的現(xiàn)代解讀[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春娟;“日常生活審美化”再審視[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陳黎鈴;論審美自律性[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7073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707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