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實學美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15 18:19
本文關鍵詞:清代實學美學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實學 清代實學 實學美學 氣 道 象 意境 境界
【摘要】: 清代美學的專門研究歷來是中國美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而從實學的角度對其進行觀照更是一個近于全新的課題。我們認為,清代三百年的社會思潮可以概括為“實學”,這一時期的美學可以稱之為清代實學美學、具有實學精神的美學。崇實黜虛是清代實學美學突出的審美特點。 目前關于實學的爭論主要是由于對實學內涵的理解不同。我們認為,實學不是一種哲學流派或哲學思潮,而是在與玄學、佛學以及在曲解、誤解儒學的基礎上產生的“虛”學的斗爭中逐漸形成的,儒家內部的一種松散的具有相似價值趨向的思想潮流。它或在宇宙本體論上承認我們周圍的世界以及我們自己是具象的存在;或在道德人格修養(yǎng)上承認人格養(yǎng)成的可能性與現實性;或在知識論上承認人有能力去認識、了解外在世界;或在哲學本體論上承認我們精神的家園、終極的歸屬就在現世“生活”中;或在經世致用上承認、構想并力求通過各種途徑和策略解決民族、國家所面對的種種難題,試圖穩(wěn)定并重建儒家的道統(tǒng)、政統(tǒng)與學統(tǒng)。由此,我們認為中國實學可以上溯至以孔孟為代表的原始儒家時期,而清代實學是中國實學發(fā)展最成熟、最全面的時期,也是中國實學由古代進入近代新學的過渡時期。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論述清代實學產生的現實土壤、主要內容、歷史淵源以及它與美學的關系。清代實學的主要形態(tài)包括元氣實體論、道德實體之學、道德實踐之學、史學經世論、經世致用之學、質測之學等。我們認為,清代實學美學的范圍不應只限于其主體——儒家實學美學,還包括實學影響下諸多非實學美學的思想。清代實學與宋明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尤其與明代王廷相、羅欽順以及劉宗周等人有著極深的淵源。作為儒家內部的一種思想傾向與價值取向,清代實學美學不但是儒家美學歷史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且它所包含的實學精神已經滲透那一時代美學、藝術的各個方面,如他們對人生之美、生活之美的關注,實學美學的“深度”退出。同時,它還構成中國古典美學和儒家美學的一種“終結”性的力量,這表現在審美氣化論的完成、文以載道論的終結和意境論的消解。 第二部分主要論述氣本體論的實學美學思想。這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元氣實體論對宇宙本體的追索,導致宋明理學至善至美的“理”為以實有為特征的太虛之“氣”所代替;二是以精氣為核心的生命美學的建構;三是氣本體論在美學領域的深化,這以葉燮“氣貫理、事、情”的提出為標志,而集中地以“氣”論文代表了審美氣化論的完成。第三部分是道本體論美學的建構。實體之道既是天地自然的內在規(guī)律,又是人倫秩序。它既代表了主體對善的向往與追求,同時也包含著對天地之大美、人格之完美、人倫和諧之美的肯定與渴望。但由于清儒不肯放下道之正教化、移風俗的功能,從而出現了道本體論在美學領域的泛濫。而王國維對詩人與政治家的分辨,把傳統(tǒng)的詩教與道德從美學中剝離出去,從而導致了文以載道論的終結。 最后一部分則從美學的角度反觀實學。清代實學美學與宋明理學相比,明顯地缺乏哲思的深度。清人以實有的眼光審視世界,則萬象無不可為我所觀照,它們作為“實”象進入主體的審美視野。當清人更多的是低頭俯視遍地風光,而不能仰望頭頂燦爛的天空時,其人格必然為身邊的具體物象所牽繞而難能高蹈于蒼穹,從而加劇了其審美心靈的萎縮與審美感覺的遲鈍!芭d象”凸顯而“意象”淡化,實境出而意境去,其結果便是縈繞生活的境界論代替了邀游精神之域的意境論,清代實學美學不免從宋明理學美學的深度退出。而王國維對“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寫境”與“造境”、“意境”與“境界”的剖辨,構成傳統(tǒng)意境論強有力的消解力量。 套用葉燮的話來概括這清代實學美學: 美學之盛也,敦實學以崇虛名;其衰也,媒虛名以網厚實。 實學或實學精神有豐富的美學內涵,但實學求“實”求“善”,在價值判斷上,常常是“實用”與“善”先行,不免常常流露出程度不同的反美學傾向。而儒家內圣與外王的分裂,道、政、學的分途發(fā)展,導致了儒家蛻化為儒學,中國實學也隨之向近代新學轉化,,實學美學向近代美學過渡,成為近現代美學建構的潛在美學資源。
【關鍵詞】:實學 清代實學 實學美學 氣 道 象 意境 境界
【學位授予單位】:復旦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B83-092
【目錄】: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引論:清代實學思潮概述10-26
- 一、什么是實學10-19
- 1、中國有沒有實學10-11
- 2、實學精神還是實學11-17
- 3、實學的界定17-19
- 二、清代實學的地位19-26
- 1、實學的發(fā)展特點與分期19-22
- 2、實學與儒學的關系22-23
- 3、清代實學的特點與地位23-26
- 第一章 清代實學及其美學品格26-50
- 第一節(jié) 清代實學的現實土壤及其歷史淵源26-31
- 一、清代實學的現實土壤26-29
- 二、清代實學與宋明理學的淵源29-31
- 第二節(jié) 清代實學的內涵31-36
- 第三節(jié) 清代實學的美學品格36-50
- 一、祛虛尚實的清代文學藝術36-41
- 二、從實學到美學41-45
- 三、清代實學美學的范圍45-46
- 四、清代實學美學的歷史定位46-50
- 第二章 氣本體論的美學建構50-106
- 第一節(jié):從理本體到氣本體的跨越50-58
- 一、氣本體論的歷史溯源50-53
- 二、太虛一實53-54
- 三、氣在理先54-57
- 四、太虛本動57-58
- 第二節(jié):從實體之美到生命之美58-70
- 一、人乃兩間之精氣58-61
- 二、情附氣61-63
- 三、善養(yǎng)其氣63-70
- 1、取百物之精以充其氣63-64
- 2、讀書養(yǎng)氣64-66
- 3、煉膽與煉氣66-68
- 4、煉神、煉氣、煉形68-70
- 第三節(jié) 氣本體論在美學領域的深化70-91
- 一、氣用于一事則一事立極70-73
- 二、氣貫理、事、情73-74
- 三、氣乃才之發(fā)越74-77
- 四、從氣上說格調77-82
- 五、肌理之"實"氣82-86
- 六、氣與氣勢86-91
- 1、勢乃意中之神理86-88
- 2、追心取勢88-90
- 3、氣隨勢生90-91
- 第四節(jié):審美氣化論的完成91-106
- 一、文者氣之用91-95
- 二、意在氣先95-97
- 三、氣坌憤激訐而后至文生97-98
- 四、陰陽不可偏廢乃為至文98-102
- 五、中和102-106
- 第三章 道本體論美學的建構106-185
- 第一節(jié):道本體論重心的的轉移106-118
- 一、盈兩間皆道106-109
- 二、天下無象外之道109-111
- 三、知人道即知天111-114
- 四、人乃天地之心114-118
- 第二節(jié):從道體之美到生活之美118-143
- 一、道達情遂欲118-121
- 二、盈天地間皆惻隱之流動121-125
- 三、情之萬變無非實125-127
- 四、耳目啟,性情貞127-131
- 五、情乃性之端131-139
- 六、無理有情139-143
- 第三節(jié):道本體論在美學領域的泛濫143-168
- 一、道乃文之根本143-152
- 二、文須有益天下152-155
- 三、文質入情155-165
- 四、人品詩心一揆165-168
- 第四節(jié):文以載道論的終結168-185
- 一、詩以道性情168-174
- 二、詩有性情而后真174-177
- 三、作詩不可無我177-181
- 四、詩人之眼與政治家之眼181-185
- 第四章 實學美學"深度"的退出185-213
- 第一節(jié):"實"象與"虛"象186-194
- 一、盈天下而皆象186-189
- 二、象乃摹色以稱音189-191
- 三、自然之象與人心營構之象191-192
- 四、意立而象與音隨之192-194
- 第二節(jié):興象194-198
- 一、現量195-196
- 二、興象與意象196-198
- 第三節(jié):神韻上見意境198-202
- 第四節(jié):從意境到境界202-213
- 一、意境202-204
- 二、情景雙繪204-206
- 三、實境與造境206-208
- 四、情境與境界208-213
- 結語213-215
- 參考文獻215-218
- 后記218-219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黃桂娥;;鄭板橋的藝術思想[J];藝術學界;2011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吳超;經、史視閾下的清初實學學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偉麗;《閱微草堂筆記》之宗教文化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3 劉兆彬;康有為書法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6796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679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