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康德美學存在論解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文關鍵詞:論康德美學存在論解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要】:《判斷力批判》中的自然問題(即審美判斷力部分對自然美的推重和自然有機體在目的論判斷力批判中的導向作用)使我們關注于對自然概念的反思,而自然的源始概念與存在的概念是同義的。海德格爾從其存在學說出發(fā)對康德的思想進行過深入地研究,這為康德美學的存在論解讀提供了理論支撐。在康德的美學思考中,主導線索是他以主體性形而上學的方式對存在(即自然)的思考,支配著他的美學運思的是"存在的閃耀為美",即自然(的涌現(xiàn))為美。這種理解為《判斷力批判》中的自然問題、康德美學、《判斷力批判》、康德哲學的系統(tǒng)性都帶來新的理解,也給當代的環(huán)境和生存問題、為中國古典美學的相關命題帶來一定的理論參考。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文學院;
【關鍵詞】: 康德美學 自然 海德格爾 存在論
【分類號】:B83-095
【正文快照】: 在西方美學史上康德始終是一個無法繞過的話題。斯克魯頓說:“自柏拉圖以后,沒有任何一位哲學家像康德那樣在哲學中賦予審美體驗以中心地位。康德的前人也沒有像康德那樣意識到,沒有審美理論的形而上學和倫理學是不完整的�!雹購目档录捌渲鲗γ缹W思想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來看,“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向?qū)氃?盧衍鵬;;生存的艱難與平凡的偉大——簡評傅恒的長篇小說《天地平民》[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2 陳義平;論康德的自由主義政治哲學[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3 李洵,陳徽;康德的普世倫理之善惡概念[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4 張能為;伽達默爾“第三次啟蒙”與現(xiàn)代科學化時代[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5 李昭昊;墨翟和平觀的哲學基礎[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6 陳義平;權利與法治:康德法哲學的二維視界[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7 胡萬年;“大自然的智慧”——解讀康德《實用人類學》[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8 劉克;;漢代畫像石中的佛教環(huán)境生存智慧[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9 李革新;;從自然王國到自由王國——論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自由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10 趙光旭;;詮釋學與華滋華斯的“化身”詩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宮睿;;作為理性的批判的“啟蒙”——對康德“啟蒙”思想的一個闡釋[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上)[C];2011年
2 王艷秀;;現(xiàn)代化及其背反——論道德困境產(chǎn)生的根源[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3 王燕;;當代詈語的嬗變[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王曉初;;魯迅與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王曉初;;魯迅與五四文化精神[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劉軍;;試論公民權與人權的差別[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國家建構與政治文化”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7 萬俊人;;政治如何進入哲學[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前沿論叢(上卷)[C];2007年
8 王帥;;比較孔子的“憂”與海德格爾的“憂”及在教育上的現(xiàn)實意義[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9 朱軍;;網(wǎng)絡和家鄉(xiāng)——網(wǎng)絡時代的存在論淺析[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下冊)[C];2002年
10 朱軍;;讓紀錄道說——當代中國新紀錄運動的語言本體論觀照[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xiàn)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夏桂平;基于現(xiàn)代性理念的嶺南建筑適應性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6 蔡勇慶;生態(tài)神學視野下的�?思{小說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波;“第三代”詩歌論[D];南開大學;2010年
8 孫經(jīng)國;從理想性政治哲學到現(xiàn)實性政治哲學[D];南開大學;2010年
9 李海燕;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陳獨秀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10 趙雙閣;政治文明視閾下輿論監(jiān)督法治建設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應全;;如何重讀康德?——評鄧曉芒《康德哲學諸問題》[J];文藝研究;2008年01期
2 胡友峰;;自然與自由和諧論——一個被遮蔽了的康德美學主題[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3 肖雙榮;;海德格爾的藝術之思[J];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10期
4 戴海青;;存在與自然[J];社科縱橫;2007年03期
5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J];現(xiàn)代哲學;2006年05期
6 胡繼華;;海德格爾、德里達論哲學與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2期
7 許斗斗;試論海德格爾的后期思想[J];福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8 吳學國;“煩”的釋義學與早期海德格爾的實踐理論[J];南京社會科學;1999年08期
9 陳家琪;旁聽“海德格爾案件”[J];開放時代;2000年09期
10 彭荊風;前九張餅都白吃了[J];文學自由談;200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會平;;論海德格爾對人類生存命運的關注[A];人學與現(xiàn)代化——全國第五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李菁;;蟲洞?——海德格爾的存在之旅[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3 余在海;;技術的本質(zhì)與時代的命運——海德格爾《技術的追問》的解讀[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4 藍旭;;入世的執(zhí)著與超越——海德格爾與李白[A];中國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5 王建軍;;近、現(xiàn)代西方哲學中的“自戀情結”及其克服[A];中國現(xiàn)代外國哲學學會年會年會暨西方技術文化與后現(xiàn)代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趙敦華;;《約翰福音》與海德格爾的真理觀[A];現(xiàn)代德國哲學與歐洲大陸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7 朱海斌;;論海德格爾對康德存在論題的現(xiàn)象學分析[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8 張汝倫;;關于海德格爾的兩個批評[A];人文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2003年度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9 俞吾金;;海德格爾的“本體論差異”理論及其啟示(發(fā)言提綱)[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10 王德峰;;海德格爾與馬克思:在歷史之思中相遇——論歷史唯物主義的存在論境域[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第一輯)[C];200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嘉(作者單位: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是什么?[N];中國教育報;2001年
2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 孫利天;哲學:思想的移居(上)[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3 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 俞吾金;作為假問題的“哲學的終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洪兆惠;走進那片秋天的林[N];遼寧日報;2007年
5 清華大學教授 肖鷹;我們帶漢語回家[N];社會科學報;2005年
6 李雪濤(北京外國語大學);知識分子與權力的世紀之謎[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7 任昕;海德格爾與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性詩學問題[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8 祝勇;海德格爾與納粹主義[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9 劉軍(編輯);海德格爾與解構的政治學[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10 祝勇;海德格爾與納粹主義[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鐘華;思與詩的對話[D];四川大學;2004年
2 趙周寬;后形而上學與美學[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吳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學[D];吉林大學;2011年
4 趙異;康德、馬克思、海德格爾實踐與認識關系思想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曹萬成;海德格爾前期此在觀與馬克思人學思想比較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6 陳治國;形而上學的遠與近[D];山東大學;2011年
7 朱耀平;海德格爾與現(xiàn)象學的本體論轉向[D];復旦大學;2003年
8 孫冠臣;海德格爾的康德解釋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9 王昌樹;海德格爾生存論美學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10 黃偉;返回藝術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曉紅;海德格爾的詩學思想[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2 董志剛;詩的的復興——海德格爾詩學述評[D];安徽大學;2002年
3 郭德君;跨越時空的對話——老莊和海德格爾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03年
4 徐瑾琪;試論本真的存在[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5 伍世文;海德格爾的詩性拯救[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6 郭燕;論海德格爾科學哲學思想[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7 陳迎年;海德格爾存在論差異中的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8 姚要武;莊子與海德格爾美學思想比較[D];安徽大學;2002年
9 徐振軒;海德格爾存在論技術觀研究[D];安徽大學;2003年
10 王星星;技術之追思[D];山西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5891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589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