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惻隱之心的悲劇底蘊
發(fā)布時間:2020-12-27 15:08
孟子提出的"惻隱之心"是中國美學的重要觀念,以深隱的"心痛"為底蘊,審察艱險危難的悲劇情境,重構"仁"的內核。孟子設置了虛擬的美學事件,以危機為契機,虛擬以"井"為中心的悲劇性情境,從而將"井""人""仁"三者聯系起來,具有深遠的文化淵源。置身虛擬情境之間的"孺子"和見到"將入于井"的那"人",作為孟子創(chuàng)造的"概念性人物",作為體悟激切深摯情感的人,則常反射出某種悖謬,在預見、先知和茫昧、限知之間,激化了悲劇情境。孟子的哲學敘事注重過程的精微闡發(fā),"將""于"二字,勾勒了情節(jié)"不到頂點"的蘊涵和某種"視覺暫留",推重了"惻隱之心"的根本性。"惻隱"作為痛感的心靈化、內在化和核心化,雖然是"仁"的擴展,卻賦予"仁"以更深邃、高遠的內涵,令"疼""痛"成為先驗情性,成為心靈的悲劇底蘊。
【文章來源】:南京社會科學. 2020年05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7 頁
【文章目錄】:
一、虛擬情境:“井”的考掘
二、概念人物:“孺子”與“人”
三、回歸實事:“乍見”與“將入”
四、悲劇心性:“惻隱”與“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惻隱之心:“同感”、“同情”與“在世基調”[J]. 陳立勝. 哲學研究. 2011(12)
[2]惻隱之“隱”考論[J]. 黃玉順.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07(03)
本文編號:2941964
【文章來源】:南京社會科學. 2020年05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7 頁
【文章目錄】:
一、虛擬情境:“井”的考掘
二、概念人物:“孺子”與“人”
三、回歸實事:“乍見”與“將入”
四、悲劇心性:“惻隱”與“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惻隱之心:“同感”、“同情”與“在世基調”[J]. 陳立勝. 哲學研究. 2011(12)
[2]惻隱之“隱”考論[J]. 黃玉順.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07(03)
本文編號:29419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941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