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源于主體的需求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蘭鳳利;論譯者主體性對《黃帝內經素問》英譯的影響[J];中華醫(yī)史雜志;2005年02期
2 桂勁松,張占軍;走向美的烏托邦——張競生美學思想的現(xiàn)代性審視[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3 董汀豐;試論對話狀態(tài)的閱讀教學[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4 王陽;第三人稱敘事的視角關系[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5 楊春時;;文學批評理論的主體間性轉向[J];中州學刊;2006年03期
6 周寧;20世紀西方文學批評的四種范式[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7 楊春時;;審美理解與審美同情:審美主體間性的構成[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8 任春華;劉雨春;;美育與人的生存和發(fā)展[J];學術交流;2006年12期
9 朱棟霖,張鷹;現(xiàn)代戲劇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95年01期
10 米學軍;王國維倡導“游戲說”的歷史貢獻[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楊春時;;中西主體間性美學的互補:審美同情說與審美理解說[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張偉;;文藝理論研究中知識論前提的反思與生存本體論的建構[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鄒元江;;情立世界[A];'2006中國·撫州湯顯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江建文;;論文藝的理性本質與情感本質[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九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3年年會論文集[C];1993年
5 張彥哲;韋華;;讀者的需要和水平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試談毛澤東的接受美學思想[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2002年
6 秦忠翼;;論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理性[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六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成立1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逄金一;身體理論視域中的秦漢女性美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2 欒慧;中國現(xiàn)代新詩接受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3 唐英;消費時代電視廣告審美特性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4 張?zhí)O;中國出版暢銷書轉型的符號學分析[D];四川大學;2007年
5 郭嚶蔚;論辯證思維的確定性[D];吉林大學;2007年
6 張其鳳;宋徽宗對文人畫的影響[D];南京藝術學院;2007年
7 梅紅;《讀者》的品牌及審美分析[D];四川大學;2006年
8 劉玲;拉康理論視野中后現(xiàn)代社會的欲望問題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9 李夫生;現(xiàn)代中國文論中的馬克思主義話語(1919~1949)[D];四川大學;2006年
10 周保彬;海因里!の譅柗蛄炙囆g風格理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華娟;試述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的關系[D];大連海事大學;2008年
2 肖洪林;審美再現(xiàn):論兒童文學的翻譯[D];四川大學;2007年
3 朱力;對話:胡風小說理論批評的現(xiàn)代意蘊[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4 朱唐林;朱自清與中國現(xiàn)代解詩學[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5 周密;戈達爾電影藝術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6 肖素s,
本文編號:25773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77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