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萬物一體”說及其對當代美學的啟示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振國;蒲松齡癡狂意象論[J];蒲松齡研究;2003年01期
2 江海;從四無說看王陽明的四句教[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3 劉宏;;宋明理學家對《大學》主旨定位之差異[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4 胡萬年;王陽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與康德意志自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5 翟奎鳳;;致良知與致中和——王陽明中和論思想發(fā)微[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6 楊國榮;;心學的意義之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7 尉利工;;論王畿與錢德洪對王陽明“四句教”的不同詮釋路徑[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8 劉平;唐雁超;;明清民間教派中的道教因素[J];安徽史學;2010年06期
9 陳艷君;;明清徽商消費生活的儒雅性[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10 徐俊嵩;;王陽明軍事實踐中的人本思想探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翻翻;;淺析平壩第一進士陳法與王陽明的思想文化淵源[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徐永文;;王陽明與書院關系考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戴兆國;;朱子《大學章句》與王陽明《大學古本旁釋》比較研究[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朱承;;朱熹格物學說的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王曉昕;;論“知行合一,協(xié)力爭先”[A];貴陽市經濟社會文化大發(fā)展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理論研究[C];2010年
6 劉麗莉;;心靈和諧與社會和諧——從王陽明的心性之學談起[A];“和諧發(fā)展與貴州小康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周翻翻;;淺析陳法與王陽明的思想正視貴陽“三創(chuàng)一辦”[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黃書光;;儒家德育范式的理論建構[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9 肖永明;彭愛華;;陽明心學的興起對書院講學的影響[A];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陳銳;;浙東學派的歷史哲學及其在思想史中的意義[A];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黃宗羲與明清學術思想史的轉型[D];西北大學;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獻忠;從精英文化到大眾傳播[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潘新麗;中國傳統(tǒng)醫(yī)德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宋金民;水滸小說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高連福;孔子與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及其會通[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曉明;主體幸福感模型的理論建構[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忠彬;淺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黃漫遠;明中后期儒學平民化進程中書院教師角色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學貴;明代文人與廬山關系考述[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肖志珂;張君勱論德與知[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藍韶昱;中越邊境土司社會互動與認同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冷蘭蘭;儒家之“勇”的倫理意蘊[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7 吳松;偶開天眼覷紅塵[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8 陳偉奇;中國古代刑法親屬容隱制探析[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9 湯青嵐;鄒守益?zhèn)惱硭枷胙芯縖D];南昌大學;2010年
10 黃文保;明代基層防衛(wèi)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安民;王陽明的心學與美學合論[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2 王勇;試論王陽明的社會歷史觀[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3 高啟新;;與王陽明《致謝源書》的照面[J];山西文學;2007年09期
4 丁為祥;;覺悟、認知與生存境界——王陽明“龍場大悟”的發(fā)生學解讀[J];哲學研究;2009年11期
5 范同壽;;王陽明與貴州[J];當代貴州;2010年11期
6 А.И.科布澤夫;王德有;;王陽明與道家哲學[J];世界哲學;1988年02期
7 沈善洪;錢明;;論王陽明早期思想性格的形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9年02期
8 屠承先;王陽明的本體功夫理論[J];甘肅社會科學;1996年05期
9 陳寒鳴;論王陽明心學與封建政治──從政治文化視角對陽明心學的透視[J];河北學刊;1996年01期
10 ;王陽明與周道通答問書[J];浙江學刊;199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兆路;潘鈺卿;;說性靈,道陽明[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2 張慶熊;;瑞士學者耿寧談王陽明的“良知”與“見聞之知”[A];時代與思潮(6)——中西文化與20世紀中國哲學[C];1998年
3 ;全國王陽明紀念地旅游合作聯(lián)盟成立大會匯報材料[A];區(qū)域合作:旅游業(yè)轉型和創(chuàng)新的平臺——第十二屆全國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黃海濤;;論王陽明“致良知”學說中的道德構建[A];孔學研究(第八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八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5 孫開泰;;薛方山的心學思想及其它[A];明史研究論叢(第五輯)[C];1991年
6 張明;;王陽明與貴州陽明學派[A];開發(fā)中的崛起——紀念貴州建省590周年學術討論會文集[C];2004年
7 林樂昌;;王陽明的講學生涯和社會教化使命[A];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肖永明;彭愛華;;陽明心學的興起對書院講學的影響[A];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呂景琳;;明代王學在北方的傳播[A];明史研究第3輯[C];1993年
10 耿寧;曾亦;;王陽明及其弟子關于“良知”與“見聞之知”的關系的討論[A];時代與思潮(7)——20世紀末的文化審視[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少雄;上杭興起“王陽明與上杭”學術研究熱[N];閩西日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蔣鳳;“象祠與王陽明”高級學術論壇在黔西舉行[N];畢節(jié)日報;2010年
3 廈門大學哲學系 樂愛國;王陽明:論自然知識[N];光明日報;2011年
4 北京林業(yè)大學 王傳書;全球視角下的王陽明[N];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山東濰坊第七中學 韓英;王陽明觀竹的哲學啟示[N];學知報;2011年
6 解璽璋;該輪到王陽明了嗎[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年
7 諸煥燦;略論王陽明的工商思想[N];光明日報;2005年
8 本報記者 彭雅 錢麗;貴州:陽明心學的“原點”[N];貴陽日報;2009年
9 余懷彥 岳紅玲 錄音整理;陳來:王陽明哲學的圓融境界[N];社會科學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帥佳希 唐施穎;紀念王陽明龍場悟道五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N];貴州民族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丹;王陽明哲學的現(xiàn)象學解讀[D];北京大學;2005年
2 王建宏;王陽明思想再評價[D];西北大學;2009年
3 朱曉鵬;王陽明哲學與道家道教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鮑世斌;明代王學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李洪衛(wèi);論王陽明的身心觀[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陳多旭;教化與工夫[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7 朱承;超越心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陳瑞波;孫奇逢理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9 童中平;隨處體認天理[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程曦;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翟因奇;唐君毅論王陽明哲學[D];吉林大學;2010年
2 陳艷輝;論王陽明的人格美學思想[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王雷松;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4年
4 殷小燕;王陽明“知行合一”鄉(xiāng)村治理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李劍虹;王陽明哲學對《大學》的繼承與發(fā)展[D];安徽大學;2003年
6 趙晶;從實踐論的視角論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7 李瑾;心學與管理[D];蘇州大學;2003年
8 齊旭東;論王陽明“致良知”思想及其教育學意義[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薛荔立;王陽明教學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10 王利娜;道德主體性視域里的王陽明“良知”學說[D];蘭州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5655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65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