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美學觀元典性研究的當代價值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B8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徐碧輝;主客體之分與新世紀美學的建構[J];學術月刊;2002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新文;人文精神與人文教育——觀照高等職業(yè)教育中的“人”[J];職教通訊;2004年10期
2 楊金土;;職業(yè)教育的“現(xiàn)代”理念[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6年07期
3 譚德禮;;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與社會公正理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4 楊悅;“經(jīng)濟”的知識論與目的論——經(jīng)濟學與經(jīng)濟哲學的區(qū)別[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年05期
5 劉冠軍;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中的和諧發(fā)展圖景及其實現(xiàn)路徑[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年06期
6 李累;憲法上“人的尊嚴”[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7 張培;;教師生存狀態(tài)研究:走向生命關懷[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6年05期
8 史鴻文;走向生命優(yōu)存論美學[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9 王美艷;女性主義批評策略之反思——論“各取所需策略”[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2年S1期
10 吳薇;;馬克思和諧社會思想及當代價值[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姜義華;;挑戰(zhàn)中國:現(xiàn)代性三重奏[A];上海社科院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論壇2007論文集[C];2007年
2 劉基玫;;對藝術設計問題的幾點思考[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3 吳寧;;列斐伏爾的人學思想[A];第八屆暨第七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王善超;;對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再認識[A];人的基本理論研究——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關于人的基本觀點研究”子課題研究[C];2007年
5 劉強;;超越實踐美學在生命美學基礎上開拓發(fā)展[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王偉;;從經(jīng)典化到大眾化——李澤厚“美的歷程”[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呂炳強;;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的貨幣現(xiàn)象學[A];“現(xiàn)象學與政治學”國際現(xiàn)象學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第十二屆現(xiàn)象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吳宏洛;;馬克思勞資關系理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的指導意義[A];中國《資本論》研究會第13次學術研討會福建師范大學代表論文集[C];2006年
9 張偉;;馬克思主義視野:人類美學論綱[A];馬列文論研究——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10 高嘉社;;傳播科技文化 構建和諧社會[A];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第二屆全國“科技與社會發(fā)展”中青年南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逄金一;身體理論視域中的秦漢女性美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2 呂海琛;解構與重建—十七年文學中的倫理嬗變[D];吉林大學;2007年
3 郭哲;政府干預經(jīng)濟機制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4 沈金生;中國循環(huán)經(jīng)濟技術支撐體系論[D];四川大學;2007年
5 徐秦法;社會治理中的信仰價值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6 黃偉;返回藝術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學;2006年
7 唐英;消費時代電視廣告審美特性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8 郭嚶蔚;論辯證思維的確定性[D];吉林大學;2007年
9 劉沖;馬克思人權思想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焦明甲;從“物性邏輯”到“人性邏輯”[D];吉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廣良;論埃爾斯特的方法論個人主義[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2 周瓊瑛;憲法程序的三維解讀[D];湘潭大學;2007年
3 馬陸平;和諧社會建設的文化支撐[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4 劉方冰;監(jiān)獄的法文化透視[D];吉林大學;2007年
5 溫幼平;建設項目收益預期糾偏初探[D];中山大學;2005年
6 陳燕君;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7 盧繼富;馬克思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在中國的發(fā)展與實踐[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8 呂紅;馬爾庫塞社會批判理論之批判[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9 程國蓉;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及其當代意義[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10 李尚明;實踐與人的全面發(fā)展[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本月新書[J];讀書;1985年09期
2 馮天瑜;中華元典精神與近代化[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4期
3 李宇;學徒出身的版本目錄學家孫殿起[J];中國典籍與文化;1992年03期
4 馮天瑜;論“文化元典”——兼釋“元典”[J];東南文化;1992年02期
5 馮天瑜;循天道 尚人文——中華元典精神芻議[J];天津社會科學;1992年06期
6 馮天瑜;關于‘文化重演律’的思考[J];中國文化研究;1993年01期
7 馮天瑜;中華元典精神與“現(xiàn)代病”的療治[J];中國文化研究;1993年02期
8 馮天瑜;中華元典的功能芻議[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3年01期
9 馮天瑜;中國近世民族主義的歷史淵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
10 馮天瑜;近代民主主義的民族文化淵源[J];近代史研究;199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王泉根;;重慶文化谫議[A];長江流域經(jīng)濟文化初探[C];1997年
2 楊叔子;;科學人文 融則利而育全人[A];海峽兩岸面向21世紀科技教育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3 祖生利;;《元典章·刑部》直譯體文字中的特殊語法現(xiàn)象[A];2003年中國蒙古族歷史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宋叔華;;在第六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A];第六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蔡若蓮;;從現(xiàn)代敘事學角度看《國風》中棄婦詩的敘事特點[A];第六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陳香白;;文化立藝——關于茶藝健康、持續(xù)發(fā)展的思考[A];上海海峽兩岸茶藝交流會文集[C];2004年
7 鄭麗君;;奧沙利鉑聯(lián)合甲酰四氫葉酸鈣、氟尿嘧啶治療晚期胃癌的護理[A];全國腫瘤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8 馮天瑜;;元典精神的近代轉化[A];傳統(tǒng)思想的近代轉換[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胡彥;馬丁·海德格爾從存在之思到語言之思[N];云南日報;2000年
2 劉明武;士商工農——國之基石[N];人民政協(xié)報;2001年
3 孟歌 盧俊;安徽典當業(yè)悄然升溫[N];安徽經(jīng)濟報;2002年
4 本報記者 李增慧 攝/本報記者 麻曉東;書店在氛圍中延伸[N];科學時報;2003年
5 ;黃帝情結實質是對中華文明的尊崇[N];北京日報;2004年
6 張寶明;標點符號:新文化元典的副產(chǎn)品[N];光明日報;2004年
7 李劍 王彬彬 劉軍 鄢烈山;讀經(jīng)之辯[N];河北日報;2004年
8 徐文杰;蘇州首例典當糾紛案塵埃落定[N];江蘇經(jīng)濟報;2004年
9 吉首市工商局 胡征平;寄賣行違法經(jīng)營典當危害不小[N];團結報;2004年
10 記者 劉昊;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開學[N];北京日報;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雷淑娟;《孟子》類比[D];黑龍江大學;2001年
2 蔡樹才;《文心雕龍》語詞考釋[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3 郭雅潔;京派小說的民族化特色探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袁法周;莊子寓言與詩性智慧研究略稿[D];寧夏大學;2004年
5 許文彤;試論"精髓論"形成、發(fā)展的四個階段[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5333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33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