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性的審美救贖——西方審美現(xiàn)代性諸問題
【作者單位】: 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現(xiàn)代性視閾中的西方藝術思潮”(11BAO10)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B8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強昌文;論當代中國社會法律的價值基礎[J];安徽大學學報;1999年06期
2 陳寶勝;;公共管理模式嬗變的系統(tǒng)動力學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3 鄭小霞;;從抽象理性批判到資本批判——馬克思對黑格爾現(xiàn)代性診斷的批判與超越[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4 任丙強;家庭與近代資本主義的興起——對馬克斯·韋伯觀點的闡釋[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5 吳賢靜,郭松;心靈環(huán)保:環(huán)境倫理的宗教向度[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6 胡文木;;構建和諧社會的法治分析[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7 徐文軍;呂軍利;;芻議人與自然關系的新維度[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6年01期
8 方敏;;現(xiàn)代性的歷史進程、內(nèi)涵和實質(zhì)[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9 賀飛,陳世永;傳統(tǒng)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從文化傳統(tǒng)看中國的現(xiàn)代化[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10 阮雪琴;;淺析馬克斯·韋伯的宗教思想[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海清;;從政治體制文化角度看中國政治發(fā)展[A];政治改革與政府轉(zhuǎn)型[C];2003年
2 陳戈;儲小平;;差序制度結構與中國管理革命——以李寧公司的發(fā)展變革為例[A];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廣東卷)(第六集)[C];2008年
3 董正華;;韋伯、桑巴特、托尼資本主義精神動因思想比較——兼評格林菲爾德的新著《資本主義精神:民族主義與經(jīng)濟增長》[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jīng)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4 施雪華;;改革開放30年中國共產(chǎn)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的理論探索[A];改革開放與理論創(chuàng)新——第二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8年
5 唐麗;陳凡;;美國工程倫理學的文化—歷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6 郭延成;;佛教中觀哲學與中華民族科技創(chuàng)新——兼及李約瑟問題[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7 李道剛;;中國傳統(tǒng)人權觀念再探——一個比較法文化的視角[A];北京國際法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謝永康;;“天才”的出場——國外阿多爾諾哲學研究述評[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9 胡緒明;;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現(xiàn)代性批判理論探析[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10 胡緒明;;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現(xiàn)代性批判理論探析[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6)[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龍飛;文化社會學視野下武術在登封的存在與發(fā)展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趙寧;罪狀解釋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及云輝;全景畫美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自學;論政治哲學范式的演進[D];南開大學;2010年
8 王屯;大學社會評價中的符號資本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10 蔡勇慶;生態(tài)神學視野下的?思{小說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葉宗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小型私營企業(yè)誠信問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柏久之;“中美戰(zhàn)略與經(jīng)濟對話”與中美關系[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張凌;現(xiàn)代社會的困境與救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微;中古羅馬天主教會經(jīng)濟倫理的嬗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趙媛媛;中國意象油畫的色彩表現(xiàn)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威;場域視角下的抽象繪畫與具象繪畫[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呂錚錚;中國當代藝術中艷俗因素研究與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尹彥婷;和諧社會視角下公共行政人員職業(yè)道德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梁小利;企業(yè)社會責任的三維度分析[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10 王天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向陽;;審美功利主義的現(xiàn)代性反思[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2 李瑞瑞;;異化勞動與美的創(chuàng)造[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3 孟慶坤;;論酒神精神的審美救贖功效[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7期
4 徐蔚;;康德美學的審美救贖之途[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年08期
5 朱來章;;審美救贖:現(xiàn)代審美文化形態(tài)中的烏托邦[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6 葉世祥;審美救贖論:從“人生的藝術化”到“審美化生存”[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7 翁再紅;;從理論反思走向藝術實踐——本雅明“審美救贖”思想解讀[J];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8 郭春明;;藝術對抗異化——阿多諾的審美救贖之路與現(xiàn)代主義的終結[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年11期
9 趙衛(wèi)東;;無法完成的現(xiàn)代性:審美救贖理想的消解與時代終結[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7期
10 周文杰;;游戲與審美救贖:馬克思美學的當代意義[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翁再紅;本雅明審美救贖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05年
2 李文波;席勒“游戲沖動”的三種解讀[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3 蔣虹;論劉小楓早期美學思考與轉(zhuǎn)向[D];中南大學;2007年
4 單崢;馬克斯·韋伯的文化社會學對盧卡奇美學思想的影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5302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30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