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美學的學術(shù)史批判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cademic history, there is no qualitative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aesthetics in terms of "beauty itself", the understanding and value of beauty,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consciousness, Chinese art form and so on. The reason is that in the 20th century, while stimulating and producing human academic impulse and enthusiasm for beauty and freedom in the way of "evil", too much non-aesthetic content was secretly introduced into the framework of aesthetic "knowledge", and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human nature" and "beautiful essence", "good form" and "beautiful form" were produced, so it was impossible to construct an aesthetic context in the sense of "knowledge". Only by cleaning up these problems can we establish a solid rational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aesthetics in the new century.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
【分類號】:B83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傳東;李澤厚美學批判[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2 韓德民;李澤厚與20世紀后半期中國美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3 李偉;試論康德美學的“判斷在先”原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4 喬東義;李澤厚實踐論美學的問題與反思[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5 趙白生;“我與我周旋”——自傳事實的內(nèi)涵[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6 楊麗萍;東西方文化比較:論中國文學的憂患意識[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7 王巧慧,黃斌;自然內(nèi)在價值新論[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8 王兆良;;人是目的——康德人學思想的當代解讀[J];巢湖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9 胡紋,蘇勇,吳建川;莊子的藝術(shù)審美觀與中國園林藝術(shù)精神[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10 劉容;試論嵇康的自然主義[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吳美卿;;論《詩經(jīng)》的憂患意識[A];第七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6年
2 李金坤;;《詩經(jīng)》憂患意識原論[A];第七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三)[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付長珍;宋代理學境界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滕軍紅;整體與適應——復雜性科學對建筑學的啟示[D];天津大學;2003年
3 薛其林;民國時期學術(shù)研究方法論[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4 皇甫曉濤;文化復興與比較文學研究——中國文學的再闡釋與現(xiàn)代文化的重構(gòu)[D];四川大學;2003年
5 李慶宗;在理性與價值之間[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6 劉長庚;馬克思的感性理論與美學問題[D];復旦大學;2004年
7 劉強;《世說》學引論[D];復旦大學;2004年
8 曹孟勤;生態(tài)倫理哲學基礎(chǔ)的反思[D];清華大學;2004年
9 李偉華;中國書法藝術(shù)對明式家具的影響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5年
10 喬延鵬;自由、理性與創(chuàng)新[D];吉林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亞卓;陸機詩歌美學風格論[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吳燕;哲學向生活世界的回歸——馬克思感性世界理論的初步構(gòu)建[D];黑龍江大學;2001年
3 李文;深圳、北京、哈爾濱植物景觀探討與分析[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1年
4 岳友熙;人類精神的諾亞方舟[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葉楚定;中學文學教學審美空白說[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6 薛松華;蘇軾的思想與文藝觀[D];新疆大學;2002年
7 李琦;建筑頂部形態(tài)設(shè)計初探[D];重慶大學;2002年
8 孟祥英;語感教學的理論建構(gòu)與實踐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楊道龍;汪曾祺小說傳統(tǒng)意蘊和現(xiàn)代意識的闡釋[D];揚州大學;2002年
10 李劍;在時間中自由地審美[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邱艷艷;張二艷;;論愛與美的相通性[J];考試周刊;2011年43期
2 張?zhí)N艷;;“鄉(xiāng)村與城市”的中英美學與文化差異:中英審美現(xiàn)代性的一種比較——首屆“中英馬克思主義美學雙邊論壇”綜述[J];社會科學家;2011年06期
3 韓書堂;;全球化文化格局中的“中國美學”——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高建平[J];學海;2011年04期
4 陸蓉之;;入境:中國美學[J];藝術(shù)·生活;2006年06期
5 鄧娜;劉晗;徐飛;;暢論中國美學與文化精神——“李澤厚思想學術(shù)研討會”報道[J];世界哲學;2011年05期
6 王蓓;;也談美、審美與藝術(shù)——兼與王祖哲先生商榷[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7 白洪菊;;淺談當代丑學的發(fā)展[J];青年文學家;2011年13期
8 張法;;休閑與美學三題議[J];甘肅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9 閻國忠;;美·愛·自由·信仰[J];學術(shù)月刊;2011年02期
10 鄭惠生;;生態(tài)時代的城市交通美學問題[J];鄱陽湖學刊;201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安華;;美學與高科技時代[A];春華秋實——江蘇省美學學會(1981—2001)紀念文集[C];2001年
2 范藻;;美學 怎樣面對電視文化的時代挑戰(zhàn)[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3 劉成紀;;重新認識中國當代美學中的自然美問題[A];全國第三屆生態(tài)美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周憲;;審美現(xiàn)代性的四個層面[A];探尋美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2001—2006)紀念文集[C];2006年
5 張道一;;中國美學站起來[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閻國忠;;中國美學缺少什么?[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劉悅笛;;當代中國美學:問題與反思[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下卷)[C];2009年
8 劉悅笛;;當代中國美學:問題與反思[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王建疆;;中國美學:從主義出發(fā)還是從形態(tài)出發(fā)?[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10 徐良;;全球化:中國美學的選擇與傳播[A];中華美學學會第六屆全國美學大會暨“全球化與中國美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山東大學文學院 程相占;新世紀中國美學一瞥[N];社會科學報;2005年
2 李平;中國美學的地方經(jīng)驗和世界價值[N];中國教育報;2005年
3 祝東力 章啟群 王錦民;中國美學的省思[N];社會科學報;2002年
4 楊暉 李平;“地方經(jīng)驗”:美學研究的重要元范疇[N];文藝報;2005年
5 劉成紀;美學:要思想還是要知識[N];文藝報;2004年
6 韓德信;生態(tài)美學——美學轉(zhuǎn)型的一種嘗試[N];文藝報;2004年
7 朔風;美學的百花園中異彩紛呈[N];學習時報;2004年
8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 劉士林;中國美學的本土經(jīng)驗及未來發(fā)展[N];社會科學報;2008年
9 張玉能;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考察[N];文藝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馬子雷;中國美學如何走上“美的歷程”[N];中國文化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旭光;海德格爾與美學[D];復旦大學;2003年
2 徐迎新;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人比較美學觀的人類學分析[D];復旦大學;2004年
3 程金海;當代西方對話美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4 趙建軍;魏晉般若與美學[D];復旦大學;2004年
5 王興旺;中國美學發(fā)生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6 趙彥芳;作為倫理學的美學:從康德到?耓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金雅;梁啟超美學思想述評[D];浙江大學;2004年
8 馬正應;退溪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9 張家梅;言意之辯與中國美學[D];暨南大學;2003年
10 王耘;唐代美學范型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崗;老子的非主體美學[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2 雷瓊芳;論荀子禮學思想的美學訴求[D];新疆大學;2007年
3 張公善;海德格爾美學思想述評[D];安徽大學;2002年
4 任亞榮;福柯的倫理學—美學初探[D];西北大學;2004年
5 段圣玉;張競生美學思想的現(xiàn)代性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6 胡寧非;普羅提諾美學思想中的神圣與世俗[D];四川師范大學;2008年
7 劉軍平;洪毅然美學思想的演變軌跡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王偉;荀子性惡論人學與美學[D];鄭州大學;2000年
9 楊增菊;康德先驗美學及其現(xiàn)代意義[D];安徽大學;2003年
10 劉穎;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地域觀的美學意義[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5108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10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