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認識中“主客二分”的重新審視與評價——兼與生成本體論美學商榷
[Abstract]:In the study of aesthetic cogni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come a prominent tendency and strong discourse to reject the thinking mode of "subject-object dichotomous" by negating "subject-object opposition" and then abolishing the thinking mode of "subject-object dichotomous". In fact, subject-object dichotomous plays a positive and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cognitive activities, including aesthetic cognition. The traditional "subject-object dichotomous" is not necessarily equal to "subject-object opposition", but may also include "subject-object communication". It may not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acts to deny "subject-object dichotomous" on the grounds of "subject-object opposition". Modern philosophical beauty students affirm "subject-object communication" and do not necessarily cancel "subject-object dichotomous". "subject-object dichotomous" corresponds to essence theory, materialism, objective beauty, common beauty, and "subject-object communication" corresponds to generative theory, idealism, subjective beauty and difference beauty. In the cognitive activities of human civilization to explore the truth and to grasp the aesthetic Noumen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gnitive subject and the objective object can not be eliminated, nor should it be cancelled. Only by breaking the absolute thinking method of either or the other, insisting on the dialectics of "subject-object communication" and "subject-object dichotomous", "generating theory" and "essence theory", and combining "how beauty presents" with "what beauty is" can we bring real vitality to Chinese aesthetics.
【作者單位】: 上海財經(jīng)大學國學研究所;
【分類號】:B83-0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湯擁華;;主客二分與實踐存在論美學[J];人文雜志;2007年02期
2 王元驤;對文藝研究中“主客二分”思維模式的批判性考察[J];學術月刊;2004年05期
3 周來祥;哲學、美學中主客二元對立與辯證思維[J];學術月刊;2005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春元;;《聊齋志異》中的善惡報應作品散論(續(xù))[J];蒲松齡研究;2006年03期
2 樊慶彥;;論《聊齋志異》的娛樂功能[J];蒲松齡研究;2011年01期
3 張豐君;;論《聊齋志異》的情節(jié)藝術[J];蒲松齡研究;2011年03期
4 譚大友;政治本體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1期
5 楊競業(yè);人的本質的多維哲學反思——以“經(jīng)驗的預設”與“預設的經(jīng)驗”為路徑[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6 段勇;涂效華;;略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動力理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7 稅尚軍;;正視問題 突出重點 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S1期
8 周智健;徐剛;;保障農(nóng)民主體地位是新農(nóng)村建設的關鍵[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1期
9 王浩斌;王飛南;;試論政治倫理化的底線、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會的制度生態(tài)訴求[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10 鄧宏烈;;論康德哲學的批判精神[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玉鎖;;《管子》的成人命題:既仁且智,是謂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王炳林;;思想爭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顏杰峰;;黨內(nèi)民主建設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4 李懷濤;;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5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基本問題研究[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6 楊生平;;新中國60年我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回顧與反思[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7 陳明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共和國的靈魂[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8 喬旋;;淺析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形象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9 趙春明;;改革: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10 吳群芳;;和諧社會視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達中的政府職能[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建軍;宋朝地方官員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jīng)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nèi)涵與實踐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三三;基于新農(nóng)村視角下的農(nóng)民宗教信仰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丁玲;武漢部屬高校民主黨派成員參政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周榮;社會性別視角下的農(nóng)村女性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4 林冬妹;粵東黃獅村貧困人口生存狀況及改善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5 賈蓓;新世紀都市類報紙女性報道現(xiàn)狀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6 韓家勤;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xiàn)路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7 路明;企業(yè)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機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8 黃桂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構建[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9 孫春萌;奧運會開幕式多元文化及價值探討[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10 孫德茹;和諧社會視閾下的公民道德建設[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章輝;實踐美學:一段問題史[J];人文雜志;2004年04期
2 朱立元;;簡論實踐存在論美學[J];人文雜志;2006年03期
3 章輝;論實踐美學與后實踐美學之爭[J];文學評論;2005年06期
4 章輝;告別實踐美學——評兩種實踐美學發(fā)展觀[J];學術月刊;2005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敏;還原論與生成論: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之不同[J];晉陽學刊;2002年06期
2 蘇勝平;;論生成論思維視域中的道德本質[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3 雋鴻飛;;文化哲學的生成論解讀[J];學術交流;2010年09期
4 楊魁;認識系統(tǒng)生成論的提出及方法論意義[J];東岳論叢;1995年04期
5 楊祖陶;;一種關于“希望人學”的論證——評段德智的《主體生成論》[J];哲學研究;2009年05期
6 蘭云;;賽博空間:后現(xiàn)代的游牧空間——從塊莖圖式、生成論看賽博空間[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9期
7 張家;;生成論,還是預設論[J];學園;2009年03期
8 張波;;張載生死觀新論[J];船山學刊;2009年04期
9 李秋零;;主體生成論的意義[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年05期
10 郭齊勇;吳龍燦;;面向未來而生——《主體生成論——對“主體死亡論”之超越》讀后[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毅之;陳傳善;;時代特征與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A];紀念鄧小平“南方談話”發(fā)表十周年理論研討會專輯[C];2002年
2 婁路征;;正確把握和認識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科學內(nèi)涵[A];最珍貴的精神財富——黑龍江省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4年
3 江建文;;論文藝的理性本質與情感本質[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九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3年年會論文集[C];1993年
4 龐維國;;課堂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性學習:生成論的視角[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蔣功成;;種群思想——超越唯實論與唯名論的論爭[A];上海市科學技術史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辛向陽;;學習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幾點思考[A];紀念鄧小平(上卷)——北京市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喬春梅;吳金鋒;;毛澤東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本質論[A];陜西省毛澤東思想研究會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8 李學廣;;旭日中天慨而慷[A];新四軍研究(第二輯)[C];2010年
9 侯衍社;;發(fā)生本質論:探討人的本質的新思路[A];人學與現(xiàn)代化——全國第二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10 燕世超;;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本質論質疑——向童慶炳先生請教兼論文學的情感語言藝術本質[A];馬列文論研究——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河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 曹東義;試論生成論四特點[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1年
2 王建兵;把握“營銷本質論”[N];中國食品質量報;2002年
3 樸松花;本質論“論”出一條中國特色之路[N];哈爾濱日報;2011年
4 河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 曹東義;中醫(yī)重視生成論,西醫(yī)依靠構成論[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5 李偉;中國戲曲理論研究的新視點[N];中國藝術報;2004年
6 董光璧 (中科院教授);“無”的科學與生成哲學[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7 周寧;哲學的語言學轉向給心理學的啟示[N];光明日報;2004年
8 飛翔鳥;不加好友也能聊QQ[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4年
9 張旭東;人民共和國的價值創(chuàng)造邏輯[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9年
10 董光璧;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未來科學的意義[N];光明日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健;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背景下人的精神世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2 張s,
本文編號:25096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09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