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美學論文 >

“生活美學”建構的中西源泉

發(fā)布時間:2019-06-18 23:09
【摘要】:"生活美學"在中國本土的建構,一方面力圖擺脫"實踐美學"的基本范式,另一方面又不同于"后實踐美學"或者"生命美學",它力求回歸到現(xiàn)實生活來重構美學。同時,生活美學并不等同于歐美的"日常生活美學",而是一種介于"日常性"與"非日常性"之間的美學新構。從思想源泉上看,生活美學主要來源于晚期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和原始儒道兩家的思想,儒家美學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以"情"為本的生活美學。這種回歸生活的思想取向,在分析哲學、實用主義和存在主義的三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杜威與海德格爾那里是共通的。這種新美學的拓展還要被納入現(xiàn)代語言哲學視野來加以審視,從而提出一種生活美學的"語用學"。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life aesthetics" in China, on the one hand, tries to get rid of the basic paradigm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different from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or "life aesthetics". It tries to return to real life to reconstruct aesthetics. At the same time, life aesthetics is not equal to the "aesthetics of daily life"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but a new aesthetic structure between "daily" and "non-dai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deological source, life aesthetics mainly comes from Husserl's theory of "life world" and the thought of primitive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a certain sense, Confucian aesthetics is the life aesthetics based on "emotion". This ideological orientation of returning to life is common to Weitgenstein, Dewey and Heidegger, three philosophers of analytical philosophy, pragmatism and existentialism. The expansion of this new aesthetics should be brought into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language philosophy to examine, and then put forward a kind of "pragmatics" of life aesthetics.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分類號】:B83-06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舒國瀅,程春明;西方法治的文化社會學解釋框架[J];政法論壇;2001年04期

2 姜勇,鄭三元;理解與對話——從哲學解釋學出發(fā)看教師與課程的關系[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7期

3 徐清泉;論隱逸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學藝術發(fā)展中的意義[J];文學評論;2000年04期

4 陳愛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解讀[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年09期

5 公丕祥;東方社會主義的法律發(fā)展——從馬克思到鄧小平的理論探索[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3年03期

6 高清海;論人的“本性”——解脫“抽象人性論”走向“具體人性觀”[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2年05期

7 鄭杭生,楊敏;權益自主與權力規(guī)范——對現(xiàn)代社會中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多視角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8 江雁飛 ,陸廣泉 ,孟慶保;淺探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保障被害人權益問題[J];安徽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9 季學好;;論康德的善良意志[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10 刁生虎;老莊直覺思維及其方法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葉險明;;關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和諧”的幾點思考——兼論矛盾與和諧辯證法的限定問題[A];和諧·創(chuàng)新·發(fā)展——首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7年

2 朱軍;;網(wǎng)絡和家鄉(xiāng)——網(wǎng)絡時代的存在論淺析[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下冊)[C];2002年

3 田鵬穎;;馬克思和康德“兩種實踐”觀的本體論隱喻——試從社會技術哲學視角看[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4 盛國榮;;論技術的社會活動過程性[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5 張延風;;論文化的內聚力和外張力的辯證關系[A];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6 周威兵;;試論秦漢莊學和中國藝術精神之關系[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7 張梅;;《莊子》的語言藝術——卮言——從莊子的立言態(tài)度與立言方式談起[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真;公共信托原則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2 陳質穎;馬克思《資本論》中的人性思想述評[D];湖南師范大學;1998年

3 余穎;城市結構化理論及其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02年

4 孫冠臣;海德格爾的康德解釋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5 羅騫;論馬克思的現(xiàn)代性批判及其當代意義[D];復旦大學;2005年

6 卜祥記;青年黑格爾派與馬克思的哲學革命[D];復旦大學;2004年

7 田春;審美知覺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8 李鳳亮;詩·思·史:沖突與融合——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引論[D];暨南大學;2001年

9 趙海峰;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10 李紅霞;唐代隱逸風尚與詩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嚴曉蓉;莫言小說藝術論[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2 緱英杰;歸宿何在[D];鄭州大學;2004年

3 陳迎年;海德格爾存在論差異中的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4 趙瀾波;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生活方式與人的全面發(fā)展[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5 王曉林;我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建設的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6 唐仲春;明清至近代土家族宗法制度初探[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7 鄧紅;論威拉·凱瑟拓荒小說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學;2001年

8 余意;論宋代文人雅詞的審美品格[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9 李涓;論意識“困難問題”[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10 胡希東;特定歷史語境下生命個體之張裂[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大為;;政治哲學視野中的“日常生活審美化”[J];山花;2011年17期

2 王建潤;陳延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傳播的審美轉換[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年08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段建軍;;審美活動中的自我與他人——審美創(chuàng)造觀簡論[A];改革開放三十年與價值哲學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劉恒健;;關于美學轉型的沉思——新世紀中國美學之展望[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3 唐圣;;論美學的邊界[A];“和諧社會中的美學與高校美學教育”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廈門大學中文系 楊春時邋劉連杰;建立健全的身體美學[N];光明日報;2008年

2 黃平;現(xiàn)象學的視野[N];文藝報;2007年

3 中國社會科學院 劉悅笛;重建中國化的“生活美學”[N];光明日報;2009年

4 常旭e,

本文編號:250186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0186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f2d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