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的功利化到審美的倫理化——中西美學分道揚鑣的起點
[Abstract]:The west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on the one hand, is manifested in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in the aspects of logical framework and conceptual category,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shown in the effort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lthough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they are not distinct from each other, but present a complex situation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estern society has always had a strong religious tradition, but the religious concept of Chinese society has always been indifferent. Western ideological tradition aims at pursuing knowledge itself, while Chinese ideological tradition aims at combining knowledge with practice and applying it to the world. These factor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The same as western aesthetics, Chinese aesthetics begins with the social utilitarianism of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art. What is different from western aesthetics is that Chinese aesthetics ends with aesthetic ethics of art.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se key issues in aesthetic theo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s.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中文系;
【基金】: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中國文論西方化問題研究”(NCET-07-0709)
【分類號】:B83-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楊太;孟子文藝美學思想綜論[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2 杜衛(wèi);中國現(xiàn)代美育理論的本土意義與歷史局限[J];學習與探索;2004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義平;智者運動與西方社會政治哲學的興起[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2 宋傳東;李澤厚美學批判[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3 韓德民;李澤厚與20世紀后半期中國美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4 王念東;氣韻與文氣辨[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5 喬東義;李澤厚實踐論美學的問題與反思[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6 周小儀;從形式回到歷史——關于文學研究方法論的探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7 陳默,金艷濱;論莊子的理想人格及其文化意義[J];北方論叢;2005年01期
8 陳延慶;莊子與蘇格拉底生死觀之比較[J];北方論叢;2005年04期
9 張學松;從意象建構看建安與盛唐風骨[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5期
10 過常寶;“春秋筆法”與古代史官的話語權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賈京生;;解析中西方色彩的文化觀[A];當代亞洲色彩應用:第四屆亞洲色彩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陳根;;產(chǎn)品本土化設計在企業(yè)品牌建設中的應用研究[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繼杰;柏拉圖《蒂邁歐篇》的宇宙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劉文勇;價值理性與中國文論[D];四川大學;2002年
3 高慎英;論學習方式的變革及其知識假設[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4 盧永華;會計科研方法論研究[D];廈門大學;2002年
5 高一農(nóng);漢賦專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6 胡斌武;課堂教學倫理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7 郝文杰;石濤畫學與海德格爾藝術哲學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3年
8 王勝利;教育與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D];天津師范大學;2003年
9 蔡靜平;明清之際汾湖葉氏文學世家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10 洪慶福;神秘主義文化視域中的中西詩學本質(zhì)“合一”論[D];蘇州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勝利;論文學的宇宙境界[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2 劉潔;神理與詩情——論船山詩學的超越本質(zhì)[D];遼寧師范大學;2001年
3 蘇擘;柏拉圖Vs.荷馬——西方文明史上哲學與文學的第一次激烈對抗與融合[D];河北大學;2001年
4 邱嶸;我國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啟示[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5 鄭勤硯;師徒傳承美術教育模式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6 岳友熙;人類精神的諾亞方舟[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于德清;智與美的協(xié)奏[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陳登凱;狂歡——生命之舞[D];西北大學;2001年
9 秦琴;《溪山琴況》中的音樂審美思想[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10 王海濤;從劉熙載到王國維——兼論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近代轉(zhuǎn)型[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開亮;;中西美學比較中的問題意識——讀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J];文藝爭鳴;2011年15期
2 閆麗麗;田筱源;;美在意象——對葉朗《美學原理》的解讀[J];西北美術;2011年02期
3 鄧佑玲;;中國少數(shù)民族美學研究及學科建設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4 施立峻;;首屆中英馬克思主義美學雙邊論壇綜述[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1年04期
5 彭鋒;;全球化視野中的美的本質(zhì)[J];天津社會科學;2011年03期
6 韓書堂;;全球化文化格局中的“中國美學”——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高建平[J];學海;2011年04期
7 陸蓉之;;入境:中國美學[J];藝術·生活;2006年06期
8 鄧娜;劉晗;徐飛;;暢論中國美學與文化精神——“李澤厚思想學術研討會”報道[J];世界哲學;2011年05期
9 代迅;;審美態(tài)度的恰當性:中國當代美學的自然美[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年04期
10 張澤鴻;;“藝境”新詮——兼析宗白華美學的生命哲學傾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宛小平;;美學和中國美學——兼與章啟群先生商榷[A];美學在中國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張道一;;中國美學站起來[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閻國忠;;中國美學缺少什么?[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王建疆;;中國美學:從主義出發(fā)還是從形態(tài)出發(fā)?[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傅謹;;中國美學面臨的三大問題[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6 王德勝;;美學:知識背景及其他——對百年中國美學學術特性的一種思考[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7 劉悅笛;;當代中國美學:問題與反思[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下卷)[C];2009年
8 劉悅笛;;當代中國美學:問題與反思[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皮朝綱;劉方;;中國20世紀美學與傳統(tǒng)美學[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10 王旭曉;;中國美學的歷程與轉(zhuǎn)向[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下卷)[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平;中國美學的地方經(jīng)驗和世界價值[N];中國教育報;2005年
2 山東大學文學院 程相占;新世紀中國美學一瞥[N];社會科學報;2005年
3 楊暉 李平;“地方經(jīng)驗”:美學研究的重要元范疇[N];文藝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馬子雷;中國美學如何走上“美的歷程”[N];中國文化報;2010年
5 本報見習記者 馬寅秋 萬李娜;走向世界的中國美學[N];團結報;2010年
6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劉悅笛 整理 秦韻佳;中國美學和藝術:在開放與“中國性”之間[N];中華讀書報;2011年
7 閻國忠;中國美學缺什么?[N];中國藝術報;2011年
8 瀟牧 李雪;中國現(xiàn)當代美學該如何發(fā)展[N];中國藝術報;2011年
9 湯擁華 浙江工商大學中國文化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中國美學強調(diào)“原創(chuàng)性努力”[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王學海;中國美學原點的反思和建設[N];文藝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興旺;中國美學發(fā)生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2 徐迎新;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人比較美學觀的人類學分析[D];復旦大學;2004年
3 高金嶺;論朱光潛對西方美學的翻譯與引進[D];山東大學;2005年
4 趙建軍;魏晉般若與美學[D];復旦大學;2004年
5 張家梅;言意之辯與中國美學[D];暨南大學;2003年
6 田春;審美知覺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7 楊廟平;《巴黎手稿》與當代中國美學理論形態(tài)建構[D];四川大學;2007年
8 O@同壯;莊子與中國現(xiàn)代美學[D];暨南大學;2007年
9 李春娟;方東美生命美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10 金雅;梁啟超美學思想述評[D];浙江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孔凡娟;對中國美學發(fā)展現(xiàn)狀的幾個宏觀問題的嘗試性探討[D];山東大學;2010年
2 王懷平;在斷層和廢墟上重構中國美學大廈[D];安徽大學;2005年
3 于m8;中國現(xiàn)代美學中“藝術”概念的演變[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4 亓元;中國古典審美接受中的“過度詮釋”[D];黑龍江大學;2007年
5 宋陽;朱光潛美學思想研究[D];新疆大學;2009年
6 劉小建;“美學”概念在中國20世紀的演變[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7 鄒啟峰;尼采與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美學[D];安徽大學;2004年
8 柳莉;“美感”概念在中國現(xiàn)代美學中的演變[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9 傅千里;管窺中國現(xiàn)代美學對話“美”[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10 杜正華;重省·接受·融合[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4566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56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