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晚明“閑賞”生活美學意境的營構
[Abstract]: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culture of "leisure appreciation" was highly developed, and the literati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aesthetic conception of "leisure appreciation", which was manifested in the existence of various "long thing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ings" and "me". The proportionality of "thing" and "thing" opens up a realm of aesthetic life. Among them, what they want to express, is a kind of deliberately alienated, resists the "secular world" the person's life sentiment, uses this as avoids the disaster the whole body, self-cultivation life stronghold. However, in the pursuit of spiritual transcendence, they can not extricate themselves from worldly pleasure. The Qing Yi and Gao Kuang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e ideal of the literati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it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spiritual statute of their own.
【作者單位】: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分類號】:B83-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沃利青;;“移情”論與“意境”說比較[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2 王穎;;真景物與真感情——辛棄疾田園詞的意境美[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3 歐鷗;孟祥彬;;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中的“移天縮地”解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11期
4 韓立平;論張炎對陶淵明之接受[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5 方建勛;;論鄧石如篆刻的氣象[J];書畫世界;2012年02期
6 孫江南;;試論李煜悼亡詩的藝術特色[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7 鄭艷霞;;情以景幽——論柳永詞中的景物描寫[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8 王金良;;花海悲情——解讀張可久散曲中的花意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9 康莉;;一枝一葉總關情——李煜詞的情感特色及成因解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4期
10 郭捚;;網(wǎng)絡審美文化反思[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李瑩;劉麗華;;古典詩詞的鑒賞視野與能力訓練[A];第十一屆全國經濟管理院校工業(yè)技術學研究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2 任紅敏;金蓮川藩府文人群體之文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李笑頻;民族民間藝人生活的苦樂原則[D];云南大學;2010年
4 彭偉;明前韋應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尚瑩輝;新時期中國重彩藝術語言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6 馬俊芬;宋詞與蘇杭[D];蘇州大學;2011年
7 馬麗敏;俞樾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8 李志欣;現(xiàn)代企業(yè)境界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光利;胡適詩學批判[D];浙江大學;2012年
10 趙瓊瓊;漢末魏晉“緣情詩”審美經驗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悅笛;;儒道生活美學——中國古典美學的原色與底色[J];文藝爭鳴;2010年13期
2 陳雪虎;;生活美學:當代意義與本土張力[J];文藝爭鳴;2010年13期
3 王尚壽;洪毅然美學思想的特點[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01期
4 劉亞男,余作勝;意境審美心態(tài)四論[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12期
5 常娟;試論莊子自然美學思想對“意境”理論的啟發(fā)[J];藝術百家;2005年02期
6 張毫;;生活美學:從中西文化的比較視角出發(fā)——讀《生活美學價值新論》[J];學術交流;2009年04期
7 王確;;茶館、勸業(yè)會和公園——中國近現(xiàn)代生活美學之一[J];文藝爭鳴;2010年13期
8 薛富興;意境初探[J];楚雄師專學報;1994年01期
9 姜仁達;李漁生活美學思想述評[J];蒙自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4年03期
10 王興華;中國美學“意境論”新探[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索松華;;美學是研究審美現(xiàn)象的科學——兼論“生活美學”的合法性建構[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徐大威;;試論審美形態(tài)的特定性——審美形態(tài)及其相關易混概念辨析[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黃南南;;生命本體的反省與憂慮——中國古代惆悵審美范疇研究提綱[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李昌舒;;論中古時期出處思想的演變及其審美意蘊[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宛小平;;金岳霖《知識論》中的美學思想初探[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社會科學院 劉悅笛;重建中國化的“生活美學”[N];光明日報;2009年
2 劉悅笛;生活美學:全球美學新路標[N];中國文化報;2010年
3 張節(jié)末;中國美學史研究法三題[N];光明日報;2001年
4 李麗;宗白華的“散步”方式[N];文藝報;2001年
5 老愚;北京人上海人的眼神讓我害怕[N];中國經濟時報;2010年
6 陳思勤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當代中國美學“生活論轉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7 劉悅笛;走上美學研究的“中國化”之路[N];人民日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馬子雷;為中國美學贏得更多話語權[N];中國文化報;2010年
9 本報見習記者 馬寅秋 萬李娜;走向世界的中國美學[N];團結報;2010年
10 記者何蘭芳;第十八屆世界美學大會圓滿閉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王進進;宗白華美學思想述評[D];浙江大學;2005年
2 唐善林;鄧以蟄美學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3 田春;審美知覺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4 張家梅;言意之辯與中國美學[D];暨南大學;2003年
5 王耘;唐代美學范型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民;禪宗思想的美學解讀[D];山東大學;2005年
2 楊晨;中國現(xiàn)代美學中“意象”、“意境”概念的演變[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3 朱莉萍;中國美學中“生活性”審美特征向當代“生活美學”的演繹[D];山東大學;2012年
4 亓吉亮;革命語境下的“生活美學”[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5 劉淑鋒;張競生生活美學思想初探[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6 趙全會;宗白華生活美學思想初探[D];山東大學;2007年
7 王慧;《當代美學的“生活論”轉向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謝曉蘭;李漁生活美學的當代闡釋[D];湖南科技大學;2012年
9 林青松;審美的弱化[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10 余沛泓;德塞都的日常生活美學及其當代文化意義[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4048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04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