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生理機制探討
[Abstract]: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why people can appreciate beauty is that they have aesthetic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Aesthetic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is composed of aesthetic information perception mechanism, aesthetic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esthetic effect mechanism and aesthetic sensation interaction mechanism.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 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
【分類號】:B8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為杰;E=C·P·A——漫談音樂接受者的審美再創(chuàng)造[J];人民音樂;1986年05期
2 高為杰;動情 想象 思辨——音樂欣賞的“策略”[J];人民音樂;1986年09期
3 王立;論《左傳》預見藝術的審美效應[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2期
4 ;論觀眾群體結構[J];中國戲劇;1987年02期
5 崔妍;;笤谛≌f中的審美效應[J];東疆學刊;1988年03期
6 查清華;《嘉爾曼》的幽默及其審美效應[J];九江師專學報;1988年04期
7 楊和平;;音樂審美效應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1988年04期
8 楊立民;“境界”:美的形式與審美效應[J];人文雜志;1989年04期
9 漆平波;析殘缺美的審美效應[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1989年02期
10 棄石;灰暗的人世中透射的希望之光——讀《母親》之感受[J];名作欣賞;198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戴冠青;;世紀之交:電子文化的美學沖擊與文學的美學地位[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2 王勇;戰(zhàn)杜鵑;;產品造型設計中的符號概念[A];2005年工業(yè)設計國際會議論文集[C];2005年
3 劉英凱;王婷婷;;移情類移就修辭格的標記性特征及其修辭特色[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金燕玉;女孩心靈的多維解讀[N];解放日報;2000年
2 李學斌;“隔”與“不隔”[N];文藝報;2001年
3 鹿耀世;呼喚現代創(chuàng)意[N];中國包裝報;2002年
4 尹旭;從審美對象的特征看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美學意義[N];中國藝術報;2002年
5 徐如中;真切,鮮活,把握得當[N];文匯報;2003年
6 王仲生;審美散文的成功實踐[N];文藝報;2003年
7 何滿子;雜文藝術是莊嚴的[N];中國文化報;2004年
8 陳國!;童心無價看《變臉》[N];中國文化報;2004年
9 趙可軍;高校德育工作者職業(yè)形象定位與結構[N];光明日報;2004年
10 王世征;理、法、意之辨及“本領”說[N];中國藝術報;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新坤;論比喻[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曾維芬;徐渭戲曲淺論[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黃金娟;論游戲精神的文本呈現[D];重慶師范大學;2003年
4 虞黎明;論《史記》在宋代的接受[D];浙江師范大學;2003年
5 張春歌;哲學的真實觀、歷史觀與藝術的真實觀、歷史觀[D];浙江師范大學;2003年
6 魏穎;論文學形象的模糊性[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7 黃珊珊;色彩與文學[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8 舒曉峰;生命的幻象 真性的回歸[D];安徽大學;2003年
9 俞麗娟;論青海藏族風情習俗中的審美情趣[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10 李錦萍;走進悲劇 感受壯美[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3935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93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