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先驗體系中的構(gòu)架性意義——兼論美學學科的道德形上形態(tài)
[Abstract]:"Beauty is the symbol of morality", a new definition or proposition put forward by Kant in the third criticism, is actually a new theoretical form of aesthetics. The third criticism is combined by the double structure of Aesthetics-Skopos Theory. Many experts find i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internal clues of the combination. In fact, the two sets of principles designed by Kant in the three critiques: "Constitutive principle" and "decision judgment-introspection judgment", govern the transcendental system at the highest level. Among them, "introspection judgment" is unique, at the highest point of view of the transcendental system, with the "moral teleology / moral theology" of the super-perceptual existence and universal legislation-to the form of perceptual legislation, leading to "beauty is the symbol of morality". And turning down to the perceptual "form of purpose" to link up, so as to communicate "Aesthetics-Skopos" (or "freedom-nature"), so that the three critical systems to achieve harmony and unity. This is the fram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Beauty is the symbol of morality" in the transcendental system, and it is also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new form of aesthetic discipline.
【作者單位】: 湛江師范學院中文系;
【分類號】:B83-0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勞承萬;;研究中國美學的若干方法論問題[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2 勞承萬;;美學學科的兩種理論形態(tài)[J];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妙法;Metaethics(后倫理學)與Metaphysics(后物理學)——粗議中西哲學之異同及中國有無哲學的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2 張能為;;繞不過的康德哲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3 李偉;試論康德美學的“判斷在先”原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4 陳也奔;從內(nèi)在價值理論看環(huán)境倫理的定位[J];北方環(huán)境;2005年02期
5 陳軍科;理性思維:文化自覺的本質(zhì)特征[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6 李春青;;關(guān)于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的評價標準與方法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7 李軍學;論喜劇藝術(shù)的本質(zhì)[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8 王雪松;相明;;崇高與人類生存的價值——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崇高的本質(zhì)[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9 夏瑩;論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1年05期
10 李淑麗;休謨懷疑論的認識論意義[J];長春大學學報;1999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鄒元江;;情立世界[A];'2006中國·撫州湯顯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景海峰;;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家倫理反思[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五輯)——2006國際儒學論壇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叢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2 唐德海;大學課程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3 牛獻忠;人的建設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4 劉國永;德性涌現(xiàn)與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楊平;康德與中國現(xiàn)代美學思想[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趙廣明;理念與上帝[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錢永生;論墨子思想結(jié)構(gòu)的生成[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8 郭艷君;歷史與人的生成[D];黑龍江大學;2002年
9 劉濟良;論我國青少年的價值觀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10 李瑞;六味地黃丸拆方研究與命水理論探討[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勝利;論文學的宇宙境界[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2 高健;康德的啟蒙思想及其對德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影響[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3 孫麗巍;“主體性”視野下的康德、克羅齊美學思想[D];黑龍江大學;2001年
4 劉長庚;尋求審美與生命的合奏[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周紅陽;刑法和人性:西方思想的批判性閱讀[D];湘潭大學;2001年
6 楊虹;淺議在中國確立沉默權(quán)制度[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7 何鵬翔;盧梭社會契約論的邏輯構(gòu)架和歷史影響[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8 祝春華;主體的泯滅與個性的崩潰——關(guān)于“非個性化”理論的知識譜系的解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9 朱文文;康德倫理學的確立及責任、自由范疇探析[D];安徽大學;2002年
10 丁云舉;費希特知識學的建構(gòu)、基本內(nèi)容及方法[D];安徽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吳高泉 廣州大學俗文化研究中心;中國沒有“美學”只有“樂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劉成紀;生態(tài)學時代的新自然美學[N];光明日報;2005年
3 程惠哲;理性與詩性的結(jié)合[N];人民日報;2000年
4 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姚文放;審美文化呼喚“中國經(jīng)驗”[N];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耿海英;論“美是道德的象征”[D];安徽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3596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59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