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經(jīng)驗”:杜威美學中一個容易被誤讀的概念
[Abstract]:"one experience" is the core concept in Dewey's aesthetics. Because of Dewey's writing style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s, it is easy to be misunderstood as "experience", which is confused with Dewey's concept of "experience". In fact, the "one" in Dewey's "one experience" does not have the meaning of quantitative words, but has rich connotations. " "an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are two concepts that are both connected and different. " The emotion of "an experience" makes it hav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It is the bridge from experience to aesthetics, the key to restoring the continuity of life and art, and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Dewey's aesthetics.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分類號】:B83-0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殷明明;;技術(shù)進步與藝術(shù)的民主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2 李萍;;淺議審美泛化——從杜威實用主義美學出發(fā)[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2期
3 張晶;;在文學與藝術(shù)的融通中拓進文藝美學[J];北方論叢;2009年01期
4 張良叢;;大眾閱讀與解釋的操控——試論托尼·本尼特的閱讀理論[J];北方論叢;2010年03期
5 支運波;;杜威的生態(tài)審美思想[J];北方論叢;2011年01期
6 何茜;;西方課程研究的美學轉(zhuǎn)向[J];比較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7 鄧雙林;;音樂審美的體驗性特征與主體性發(fā)展初探[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8 邰杰;;文化視域下藝術(shù)介入城市的景觀系統(tǒng)建構(gòu)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9 耿陽;;基于杜威實用主義美學思想的人機交互研究[J];包裝工程;2012年02期
10 蔣藝;;杜威美育理念與幼兒藝術(shù)教育實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1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王巧貞;;以經(jīng)驗概念為基礎(chǔ)的杜威藝術(shù)哲學[A];全國“經(jīng)驗主義與實用主義”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俞一帆;;用音樂留住童年[A];第四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王亞非;張瀾;;在科技教育中引入藝術(shù)教育的一點思考[A];2014年科學與藝術(shù)研討會——主題:“科學與藝術(shù)·融合發(fā)展服務(wù)社會”論文集[C];201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及云輝;全景畫美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段鵬;開放的藝術(shù)及其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王萍;凝視自然的心靈書寫[D];吉林大學;2011年
4 孫振濤;3D動畫電影研究:本體理論與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宮銘;經(jīng)驗和語言——實用主義文學理論轉(zhuǎn)型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6 李宏巖;在鄉(xiāng)土與高雅碰撞中再生[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宋秀葵;段義孚人文主義地理學生態(tài)文化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張入云;問題史:中國新詩的音樂性(1917-1949)[D];復旦大學;2011年
9 于曉晶;后哲學文化為基礎(chǔ)的學校音樂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陸霄虹;中國當代繪畫藝術(shù)作品特征價格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文婕;“易質(zhì)”思考—設(shè)計思維與表現(xiàn)方式[D];北京印刷學院;2010年
2 齊偉;電影批評理論的反思與重建[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敏;論約翰·杜威的審美經(jīng)驗理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郝鳳羽;杜威的經(jīng)驗審美觀[D];西北大學;2011年
5 周璇;大眾化:中國當代藝術(shù)審美價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6 劉丹;試論胡適實驗主義治學方法的演化及成就[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1年
7 李婷婷;論現(xiàn)代陶藝在室內(nèi)環(huán)境中的人文價值[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1年
8 章晨;論傳統(tǒng)青花裝飾藝術(shù)的設(shè)計觀[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1年
9 徐琰斐;基于動態(tài)平衡思想的“變革性經(jīng)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刁蘭蘭;從武俠小說到武俠影視的審美轉(zhuǎn)換[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醒塵;美學研究不可忽視藝術(shù)——喜讀李歐《論藝術(shù)》[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2 毛萍;美學究竟研究什么?[J];佛山科學技術(sh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3 李軍學,龐壯;體驗、反思、否定——美學思想方法論芻議[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4 姜奇平;“以客戶為中心”的體驗——經(jīng)濟學與美學比較研究之二(上篇)[J];互聯(lián)網(wǎng)周刊;2002年16期
5 范守信;素質(zhì)教育與“美學”課程教學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6 陳學明;評“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美學理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7 唐桃;美學的自覺——元美學研究導言[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8 駱冬青;政治美學的意蘊[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9 張光芒;啟蒙美學與政治美學比較[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10 李正學;;網(wǎng)絡(luò)呼喚美學[J];美與時代(上半月);2006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第一次全國美學會議在昆明召開[A];中華美學學會第一次全國美學會議簡報[C];1980年
2 ;全國美學會議分別召開高校美學教學和造型藝術(shù)美學座談會[A];中華美學學會第一次全國美學會議簡報[C];1980年
3 ;第一次全國美學會議勝利閉幕 成立學會 通過章程 選舉理事并提出學會工作計劃和建議書[A];中華美學學會第一次全國美學會議簡報[C];1980年
4 ;全國美學學會第二屆年會大會發(fā)言[A];中華全國美學學會第二屆年會簡報[C];1983年
5 曾建平;;知識產(chǎn)品與美學在知識經(jīng)濟中的整合——關(guān)于“美學經(jīng)濟"命題的論證[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6 劉興家;;寫作美學理論體系建構(gòu)的思考[A];中國寫作學會第六屆(第二次)理事會暨第十二次學術(shù)年會會議交流論文集[C];2004年
7 馬莉;肖光來;;運動美學理論研究的突破與轉(zhuǎn)向[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8 ;江蘇省美學學會[A];2005:發(fā)展·和諧·公正——江蘇省社科類學會學術(shù)年會成果薈萃[C];2005年
9 顧永芝;房亞紅;;美學是什么[A];探尋美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2001—2006)紀念文集[C];2006年
10 王柯平;;美學研究中的可能缺漏(提要)[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洪岳 譚好哲;吳炫對美學的“否定”[N];中國教育報;2000年
2 紀堯;和諧派美學的創(chuàng)立者[N];光明日報;2003年
3 山東大學文學院 程相占;新世紀中國美學一瞥[N];社會科學報;2005年
4 張永清;當下美學研究期待解決什么[N];文藝報;2003年
5 劉悅笛;美學研究的“本土方法”哪去了?[N];文藝報;2005年
6 劉成紀;時代潮流與美學使命[N];新聞出版報;2000年
7 張丹飛;市場呼喚新型美學教材[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5年
8 丁來先;瀕危的“美學”[N];中華讀書報;2004年
9 賈立鋼;認識“企業(yè)美學”[N];光明日報;2008年
10 滕守堯;序《通俗美學》[N];中國文化報;200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成紀;漢代美學中的身體問題[D];武漢大學;2005年
2 李_";非總體的星叢[D];浙江大學;2005年
3 孫曉艷;藝術(shù)與技術(shù)的辯證法[D];復旦大學;2010年
4 駱冬青;二十世紀中國政治美學與文藝美學[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湯擁華;先驗論美學批判[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謝昌飛;阿多諾美學視域下的現(xiàn)代性批判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7 王妍慧;“表現(xiàn)性形式”的歷史呈現(xiàn)[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8 楊凱軍;蔡元培實驗美學研究[D];武漢大學;2013年
9 宋國棟;藝術(shù)的放逐與審美的拯救[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邵鴻雁;中國美學“味”范疇新論[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志強;“消逝美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劉筵莉;“美學”概念在中國近代的緣起與演變[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簡顯鵬;美學與革命[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4 崔璨;?碌纳婷缹W及當代意義[D];黑龍江大學;2012年
5 崔國清;日常生活視閾下的天氣美學[D];蘭州大學;2013年
6 童小暢;消費社會:美學終結(jié)的時代[D];四川大學;2005年
7 熊曉慶;視界融合[D];武漢大學;2005年
8 邱艷艷;論美學中的愛[D];鄭州大學;2007年
9 徐金鳳;敞開美學的情感之維[D];湖北大學;2011年
10 王耘;論阿多諾否定美學的涵義[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23438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43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