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實踐美學的美學體系——評楊春時的《美學》
[Abstract]:Yang Chunshi's Aesthetics has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in general: first, from the academic evolution, this work represents the aesthetic from a thought form of the whole discourse to individual discourse; Second,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ory and systematization, the mode of disregarding "history" knowledge and "learning" is shown, and the third is postmodern collage in structure. Yang Chunshi's aesthetics has two points in content, and one point in theme can be discussed. There are two points in aesthetic content: one is that its system structure creates a kind of conceptual tendency, that the ideal and meaning of beauty should be expressed by concept and definition, an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concept and definition is the most advanced. This is exactly contrary to the nature of beauty; Second, in order to solve the opposi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the aesthetic image is emphasized, but the existence of aesthetic image is ignored, which hinders the in-depth study of the content of beauty. One point on the aesthetic theme is to define a lofty ideal as the essence of beauty and to accept both aesthetic theory and aesthetic activities from this essence. If Li Zehou's aesthetics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the aesthetics of sanctity, then Yang Chunshi's aesthetics (anti-practical aesthetics) is the aesthetics of forcing everyone to be holy.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
【分類號】:B8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陸以宏;;通俗歌曲和短信:文學抒情話語的悖論——“大眾化文學現(xiàn)象”個案研究之四[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2 吳俊;;淺析文學的形而上品質(zhì)——以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詩歌為例[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5年06期
3 楊春時;;關于《美學》的答辯——與張法對話[J];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09期
4 王妍;呂麗;;電視民生新聞的美學分析[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5 王偉;;文本意義的主體間性建構(gòu)——從審美理解談“解釋學論戰(zhàn)”[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6 孫璐璐;;一紙靈魂的處方,一曲生命的悲歌——再讀《紅處方》[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7 詹艾斌;;主體伸張的文學理論建構(gòu)理路問題[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8年04期
8 索松華;;美學是研究審美現(xiàn)象的科學——兼論生活美學的合法性建構(gòu)[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9 何雅文;;從符號學角度論詩歌的對等翻譯[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10 李翰烘;鄧天杰;;后現(xiàn)代關于名著改編的審美問題[J];時代文學(理論學術版);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索松華;;美學是研究審美現(xiàn)象的科學——兼論“生活美學”的合法性建構(gòu)[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文敏;論《堂吉訶德》之后現(xiàn)代性[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2 鐘曉文;論羅蘭·巴爾特的解構(gòu)主義思想[D];福州大學;2005年
3 朱繼生;荒誕美學范疇的生成及影響[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4 何丹;對花溪旅游資源的美學思考[D];貴州大學;2006年
5 曹姝;論徐霞客寺廟審美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D];貴州大學;2007年
6 陳寧;黑格爾《歷史哲學》的審美維度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7年
7 楊歡;天津大學藝術特長生美育實踐研究[D];天津音樂學院;2007年
8 李輝;靈魂在杰作間的奇遇[D];廈門大學;2007年
9 鄧玨;梁實秋與中國古典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D];廈門大學;2007年
10 王偉;和諧世界的理念架構(gòu)[D];廈門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春時;;中國美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2 楊春時;;審美超越辨正——兼答趙曉芳《后實踐美學與審美意識形態(tài)》一文[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3 楊春時;從實踐美學的主體性到后實踐美學的主體間性[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4 曾軍;;不徹底的后實踐美學體系建構(gòu)——評楊春時的《美學》[J];中州學刊;2007年01期
5 張玉能;主體間性是后實踐美學的陷阱——與楊春時教授商榷[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6 張玉能;實踐的自由是審美的根本——與楊春時同志商榷[J];學術月刊;2004年07期
7 林朝霞;;實踐美學與后實踐美學在論爭中發(fā)展[J];學術月刊;2007年04期
8 楊春時;林朝霞;;實踐美學與后實踐美學論爭的意義[J];學習與探索;2006年05期
9 章輝;;后實踐美學與美學原理寫作的困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10 楊春時;主客體關系與當代美學建構(gòu) 從實踐美學的主體性到后實踐美學的主體間性[J];學術月刊;2002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戴冠青;陳志超;;“主體間性”美學理論對中國美學發(fā)展的意義[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賈洛川;;試論我國未成年勞教人員矯正制度的特色及發(fā)展[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3 謝朝霞;;淺析廣告英語的語言特色[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俞國玉;;寧波市圖書館網(wǎng)站的地方特色服務[A];公共文化服務與圖書館實踐的創(chuàng)新——浙江省圖書館學會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劉佳;紀云西;周福生;;周福生教授診療脂肪肝施治特色[A];第二十一屆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暨國家級中西醫(yī)結(jié)合消化系統(tǒng)疾病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9年
6 石大明;;出版特色的策略[A];科技編輯出版研究文集(第五集)[C];1998年
7 幸建華;孫孝云;;科普期刊如何辦出自身特色[A];湖北省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2004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卿篤超;趙靜;;淺談現(xiàn)代城市廣場規(guī)劃設計——以許昌市雙龍湖廣場規(guī)劃設計為例[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8卷)[C];2007年
9 邱親仁;;辭書學與雙語詞典學理論的新突破——讀《辭書學與雙語詞典學探索》[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黃穎;;整合資源,創(chuàng)建特色校園文化[A];貫徹“十七大”精神,,建設先進校園文化——廣西首屆校園文化建設論壇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四川 陳路;淺談網(wǎng)格的典型體系結(jié)構(gòu)[N];電子報;2008年
2 ;電聯(lián)關注面向用戶基于業(yè)務的體系結(jié)構(gòu)[N];人民郵電;2001年
3 安燁;企業(yè)門戶的特點及體系結(jié)構(gòu)[N];網(wǎng)絡世界;2001年
4 ;詮釋智能理念 奠基存儲未來[N];計算機世界;2003年
5 劉鈍;我國研究成果對新一代互聯(lián)網(wǎng)體系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重大影響[N];大眾科技報;2007年
6 ;思科演示IP網(wǎng)絡體系結(jié)構(gòu)[N];中國電子報;2000年
7 ;新磚瓦精裝新數(shù)據(jù)中心[N];網(wǎng)絡世界;2006年
8 彭芳;更新ASIC體系結(jié)構(gòu)[N];中國計算機報;2001年
9 李貴林;瑞星:網(wǎng)絡殺毒取決于體系結(jié)構(gòu)[N];計算機世界;2002年
10 憨墨;構(gòu)畫20世紀出版學的體系結(jié)構(gòu)[N];中華讀書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醒策;基于強化學習和群集智能方法的多機器人協(xié)作協(xié)調(diào)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2 李治軍;美韓同盟與東亞安全:一種結(jié)構(gòu)主義理論的分析[D];復旦大學;2008年
3 夏緒輝;逆向供應鏈的體系結(jié)構(gòu)及其物流關鍵技術研究[D];重慶大學;2003年
4 楊建宇;基于組件的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務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遙感應用研究所);2005年
5 董艇艦;基于開放結(jié)構(gòu)數(shù)控系統(tǒng)引導型二次開發(fā)仿真平臺構(gòu)建研究[D];天津大學;2005年
6 孟憲松;多水下機器人系統(tǒng)合作與協(xié)調(diào)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6年
7 林川;基于立體跨層體系結(jié)構(gòu)無線傳感器網(wǎng)絡的能量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07年
8 耿文莉;中國林產(chǎn)工業(yè)企業(yè)管理信息化問題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7年
9 嚴勇杰;多機器人系統(tǒng)協(xié)調(diào)與控制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年
10 甘永;水下機器人運動控制系統(tǒng)體系結(jié)構(gòu)的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小竹;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2 唐新發(fā);論文學的主體間性和意義生成[D];廈門大學;2002年
3 楊平;現(xiàn)象學美學視野下的藝術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4 梁琦;翻譯的主體性與主體間性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5 畢曼;“味象”之“味”的心理透視[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6 馬勝利;淺析湖南高師水彩畫教學特色[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7 陳思彤;日本老年大學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8 周玲玲;從藝術審美看楊春時的超越美學思想[D];南京藝術學院;2012年
9 蘇靜;走向主體間性的道德教育[D];河南大學;2004年
10 鄭小麗;普通高校市場化改革的發(fā)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3138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13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