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致虛”“守靜”思想與中國美學審美緣發(fā)構(gòu)成論
[Abstract]:Laozi advocates "causing deficiency", "keeping quiet", learning from nature and emphasizing natural inaction. Influenced by Laozi's thought, Chinese aesthetics holds that the whole process of forming aesthetic edge is the inner edge of one's own heart, external reference to the group mea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ense circulation,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universe life, with the heart, the material center intertwined. In the end, the world, ancient and modern groups of self-integration, the same pulse, to achieve the heart of the source and the great fusion of creation. Therefore, the Chinese aesthetics emphasizes "clinging to the Tao", which requires the aesthetic person to enter the natural landscape, take the natural creation a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to impinge upon his own soul, stimulate the aesthetic creation desire and impulse, and, in order to generate inspiration, go to the heart to travel to the eye. Put one's eyes into the chant, that is to say, things are happy.
【作者單位】: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B83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湯奇學,陳寶云;“救國”與“救人”——辛亥革命時期與新文化運動時期改造國民性思想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2 張允熠,郝良華;陳獨秀、李大釗和毛澤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早期心路歷程[J];安徽史學;2000年04期
3 吳漢全;;陳獨秀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開創(chuàng)[J];安徽史學;2009年02期
4 章征科;;清末民初知識分子趨新意識的成因及特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5 李嵐;;略論唯意志主義思潮在中國的早期接受和文化功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0期
6 謝忠強;劉轉(zhuǎn)玲;;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述略[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7 王小惠;;近代報刊與知識分子的身份轉(zhuǎn)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8 李金龍;;話語轉(zhuǎn)型與主體性的缺失[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9 劉康磊;;無訟與厭訟之辯[J];安順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綜合版);2006年03期
10 梁繼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蘇共因素[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孔寒冰;項佐濤;;十月革命與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解讀中國人的十月革命觀[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shè)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shù)前沿論叢(上卷)[C];2007年
2 周成平;;“甲辰之役”百年祭[A];江橋抗戰(zhàn)及近代中日關(guān)系研究(下)[C];2004年
3 梅良勇;魏瑞香;;瞿秋白的宗教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四輯)[C];2010年
4 馬艷;;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在中國的主流地位及其創(chuàng)新基礎(chǔ)[A];上海市經(jīng)濟學會學術(shù)年刊(2004)[C];2004年
5 陳增輝;;李大釗的孔子觀——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6 葛培林;;天津與辛亥革命活動述論[A];“辛亥革命與20世紀中華民族振興”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李佑新;;毛澤東實踐哲學論要[A];毛澤東研究總第3輯2008年第1輯[C];2008年
8 胡偉希;;中國自由主義與激進主義之比較——從清末民初到五四時期為個案的心理類型學分析[A];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1840~1949)”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艷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理論自覺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鄭林華;墨家思想與黨員干部隊伍建設(shè)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李海燕;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陳獨秀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4 藺淑英;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與創(chuàng)造性運用(1919-1949)[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成;晚清詩學的演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陳勇軍;嚴復(fù)的制度與國民性互動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衛(wèi)莉;孫中山經(jīng)濟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8 徐奉臻;從“隱性自在”到“顯性自為”[D];吉林大學;2011年
9 付蘭梅;凝眸“過渡人”的文化臉譜[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劉暉;從“民族救亡”到“民族復(fù)興”—我國近現(xiàn)代體育發(fā)展的歷史動因[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璐璐;論1919-1920年《晨報副刊》對女性問題的討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齊娜;語文教學中哲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沈賦涵;論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內(nèi)在張力[D];湘潭大學;2010年
4 崔國軍;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探研[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傳濤;近現(xiàn)代中國仁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韓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程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宣春波;新時期黨對農(nóng)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王麗麗;鄭覲文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11年
9 羅芳芳;五四運動前后李大釗政治思想演變研究(1913-1921)[D];西南大學;2011年
10 張笛;胡錦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天道;;老子“致虛”“守靜”思想與中國美學審美緣發(fā)構(gòu)成論[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2 李天道;;中國美學“目擊道存”緣在構(gòu)成論及其文化思想淵源[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3 李天道;;道家美學的“道”論與意境之超然心態(tài)[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4 王傳發(fā);;老子無為而治的政治觀評析[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6期
5 路紅梅;;老子之“道”的人生本體意蘊[J];理論學刊;2006年11期
6 君揚;;無為而High[J];流行歌曲(e樂族);2007年10期
7 呂巧英;胡東東;;論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社會管理思想[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7年02期
8 侯文亮;王吉平;;老子政治哲學芻議[J];華章;2010年04期
9 高明;;老子的詩性思維與人生追求的多個層面[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1年05期
10 耿加進;;老子對“無為而治”的邏輯論證[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1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曾勇;;“道法自然”的生命意蘊及其當代教育價值[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2 Rudolf G.Wagner;;老子應(yīng)對危機的兩種方法(英文)[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化解危機的文化之道——東方智慧”中文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杝鼓a,
本文編號:22953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95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