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審美超越的意義
本文選題:審美超越 + 審美活動 ; 參考:《思想戰(zhàn)線》2013年S2期
【摘要】:潘知常先生的生命美學體系,是我國當代美學理論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在與實踐美學的爭論中所提出的審美活動是一種在實踐活動基礎上同時又超越于實踐活動的超越性生命活動的論點,將生命推到了美學研究的前臺,為我國當代美學研究提供了一種值得思考的理論參照模式。但其生命超越理論卻也把審美超越推向了"彼岸"的精神超越的領域。在我們看來,審美超越是對日常中的常規(guī)或者習慣性的狀態(tài)(概念化狀態(tài))的超越。通過對日常進行一種"澄明"的處理,審美活動應當理解為一種人的生活狀態(tài)。審美超越就是一種不斷超越現(xiàn)在的生存境界,進入一個全新的人生境界(審美境界)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有別于日常的概念化生活狀態(tài),在這里,人是真正自由的,而日常的生活世界也將被賦予新的意義。
[Abstract]:Mr. Pan Zhichang's life aesthetics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theory in China. The aesthetic activity he put forward in the debate with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a kind of transcendental life activity which is based on practical activity and transcends practical activity, which pushes life to the foreground of aesthetic research.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model for contemporary aesthetic research in China. But his theory of life transcendence also pushed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to the field of spiritual transcendence. In our view,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is the transcendence of routine or habitual state (conceptualized state) in daily life. Aesthetic activities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a state of life through a "clear" treatment of daily life.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is a new state of life (aesthetic realm). This state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ceptual state of daily life, where man is truly free, and the world of daily life is given new meaning.
【作者單位】: 云南大學人文學院;
【分類號】:B83-0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潘知常;為美學補“神性”:從王國維“接著講”——在闡釋中理解當代生命美學[J];民族藝術研究;2003年01期
2 潘知常;新世紀美學的一個思路[J];人文雜志;2004年04期
3 李武林;;論自由[J];文史哲;2008年02期
4 朱立元;劉陽;;論審美超越[J];文藝研究;2007年04期
5 閻國忠;關于審美活動———評實踐美學與生命美學的論爭[J];文藝研究;1997年01期
6 潘知常;美學的重建[J];學術月刊;1995年08期
7 潘知常,鄧天穎;叩問美學新千年的現(xiàn)代思路——潘知常教授訪談[J];學術月刊;2005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喬東義;李澤厚實踐論美學的問題與反思[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2 唐果;;對《浮士德》的生命美學觀照[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3 徐慶博;;美學對象問題研究30年[J];濱州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4 盧秉利;;實踐美學的哲學語境分析[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5 李軍林;;從發(fā)改委辟謠看媒介的道德責任[J];傳媒觀察;2010年08期
6 王莉;;堅持真理和價值的統(tǒng)一——從食品安全說起[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7 孫飛;;從美學角度對當代高校標志結構的探論[J];大家;2010年03期
8 戴清;;精品電視劇的藝術創(chuàng)新與審美超越——圍繞建國60周年的“革命敘事”展開[J];當代電影;2010年08期
9 章建敏;;道德責任的界定及其實現(xiàn)條件[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年02期
10 周楚莉;李金芳;;大學生使用與依賴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狀況調(diào)查分析——以三峽大學為例[J];東南傳播;2011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汪濟生;;建設能夠直面經(jīng)驗、介入實踐、前瞻未來的美學——關于當前及未來美學學科建設與發(fā)展策略的思考之一[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王向陽;;歷史課堂開掘生命教育的實踐和研究[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3 劉強;;超越實踐美學在生命美學基礎上開拓發(fā)展[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李耀南;;后實踐美學的思想迷誤[A];東方叢刊(2000第4輯 總第三十四輯)[C];2000年
5 白楊;;“亞審美”影響下當代青年音樂審美消費觀念變化探究[A];第五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6 ;第三章 “兒歌-節(jié)奏”訓練的實驗[A];第五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鄢顯俊;信息壟斷:信息技術革命視閾里的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D];云南大學;2010年
3 江冬梅;生命·藝術·直覺[D];西南大學;2011年
4 鄧樺;云南文山藍靛瑤“度戒”儀式教育過程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吳立忠;當代社會形態(tài)的基本特征與運行機制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6 吳時紅;實踐論美學在中國[D];浙江大學;2011年
7 徐陽;陜西省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與交通運輸體系一體化研究[D];長安大學;2010年
8 唐漢清;中國經(jīng)濟周期波動的根源和形成機理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9 杜輝;我國居民財產(chǎn)性收入動態(tài)演化:結構與差距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10 王賀峰;中國情境下炫耀性消費行為的符號意義建構與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叢曉芳;中職實踐課教師專業(yè)自主權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正華;手·火·語言—元工具論[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3 穆晶晶;論個體生命的存在、自由、覺醒與超越[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4 李雪瑞;旅游資源整合評價分類方法與指標體系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5 連麗梅;初高中思想政治課互動教學的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6 邱細榮;自主學習課堂教學的應然與實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黃怡然;教學反思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莎;藝術設計類學術期刊的設計研究[D];東華大學;2011年
9 袁榮蓉;生態(tài)美學視野下的企業(yè)文化建設[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10 陳華偉;高中數(shù)學促進學生理性思維形成與發(fā)展的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W.威爾士,張敦敏;理性:傳統(tǒng)和當代[J];哲學譯叢;2000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新漢;論審美活動的認識論機制[J];上海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0年06期
2 陳新漢;論審美活動的認識論機制[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1年01期
3 孔新苗;無效的“藝術”[J];美術觀察;2002年08期
4 劉士林;只有人,才審美——審美活動的主體基礎[J];中文自學指導;2003年05期
5 朱壽興;審美活動的現(xiàn)實性與超越性問題[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6 張玉能;;實踐的過程與審美活動[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3年00期
7 李微;論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意義[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S1期
8 袁鼎生;審美活動生態(tài)圈*[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9 潘智彪;;尋找“有意義的另一個人”——論審美活動中的從眾心理機制[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10 張玉能;;美的規(guī)律與審美活動[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潘知常;;論審美活動的歷史形態(tài)[A];東方叢刊(1997年第1、2輯 總第十九、二十輯)[C];1997年
2 鄒艷芳;;讓學生從審美活動中激發(fā)愛國情感[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3 李星良;;人性與人的審美[A];人學與現(xiàn)代化——全國第二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4 潘知常;;審美觀念的當代轉型[A];東方叢刊(1996年第1輯 總第十五輯)[C];1996年
5 易容;;生機為美:從宮廷到民間的近代中國畫——百年審美文化轉型特征系列考察之一[A];東方叢刊(1999年第2輯 總第二十八輯)[C];1999年
6 趙伯飛;劉樝;;哲學視野中的價值論美學淺析[A];價值哲學發(fā)展論[C];2008年
7 趙伯飛;劉樝;;哲學視野中的價值論美學淺析[A];改革開放三十年與價值哲學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新漢;審美活動的認識論新審視[N];光明日報;2001年
2 樓昔勇;審美活動是社會實踐的產(chǎn)物?[N];社會科學報;2005年
3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 申維辰;構建時代之美[N];光明日報;2008年
4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審美”[N];中國文化報;2000年
5 潘立勇;以欣然之態(tài)做心愛之事[N];中華讀書報;2006年
6 陶東風;呼喚文藝美學的越界和擴容[N];中國教育報;2001年
7 陳雪虎;審美與文學[N];學習時報;2002年
8 徐珂;文藝學理論邊界不能無限擴大[N];中國藝術報;2006年
9 廖全京;真誠——被遺忘的審美前提[N];文藝報;2005年
10 汝信;向往藝術[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成聯(lián)合;崇高的面相——審美形態(tài)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紅艷;旅游活動中的認知與審美[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3年
2 劉志浩;“通”范疇與中國古代審美主體論[D];山東大學;2010年
3 袁媛;論科學創(chuàng)造中的審美活動[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4 王健;當代青少年審美活動的身體化傾向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5 趙淼;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的審美教育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3年
6 吳智龍;尚圓論[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7 朱海燕;價值論美學范疇及體系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8 任曉文;中國古典審美活動范疇中的“觀”[D];山東大學;2010年
9 寧靜;基于生理與心理平臺上的審美體驗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10 李哲;九十年代審美變異問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0968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96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