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積淀與超越的中介
本文選題:審美心理結構 + 文化——心理結構; 參考:《學術月刊》1994年04期
【摘要】:正 八十年代中期,劉曉波以其“突破說”向李澤厚的“積淀說”提出了挑戰(zhàn)。經過一段時間的岑寂以后,現(xiàn)在美學界對這場論爭又引起了關注。這種討論對于美學、哲學、文藝學、文化學乃至心理學的發(fā)展,是不無裨益的。筆者思考的問題是:積淀是必然的,超越 (或曰“突破”)是必要的,它們之間可不可以達到統(tǒng)一呢?這種統(tǒng)一的契機或中介又是什么呢?本文僅從審美心理學的角度,談談文化心理結構的重要方面——審美心理結構的建構及其同積淀、超越的相互關系。
[Abstract]:In the mid-1980 s, Liu Xiaobo challenged Li Zehou's "accumulation theory" with his breakthrough theory. After a period of silence, the debate has aroused concern in the field of aesthetics. This discussion i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art, culture and even psychology. The question I think about is: accumulation is inevitable, transcendence (or "breakthrough") is necessary, can they achieve unity? What is the opportunity or intermediary of such unification? From the angle of aesthetic psychology,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important aspect of cultur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the 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ccumulation and transcendence.
【作者單位】: 上海社科院文學所
【分類號】:B83-0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包遵信;;邁向自由王國的足印——讀李澤厚《美的歷程》[J];讀書;1981年08期
2 馬先義;;心理小說結構散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1年02期
3 朱立元;張玉能;;淺談共同美的生理、心理基礎[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02期
4 胡曲園;;我們應該怎樣評價康德哲學——就康德哲學的幾個問題和李澤厚同志商榷[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05期
5 楊榮祥;;《楚辭》成因初探[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1期
6 陳孝英;李晶;;“經”“緯”交錯的小說新結構——試論王蒙對小說結構的探索[J];當代作家評論;1984年01期
7 ;美學研究與模糊數(shù)學[J];文藝理論研究;1985年03期
8 劉文剛;;禪學·詩學·美學——評《滄浪詩話》的“以禪喻詩”[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03期
9 尚新民;;試論教育能力的心理結構[J];心理學探新;1985年01期
10 徐耀明;;談《離騷》的三線式結構藝術[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克璋;;科技編輯實踐心理學概要[A];“新學科與編輯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89年
2 楊治經;;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結構與文藝創(chuàng)作的民族化[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六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成立1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0年
3 秦忠翼;;論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理性[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六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成立1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0年
4 許燕;王芳;劉穎;王中會;;21世紀優(yōu)秀教師心理結構的研究[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5 卜金梅;;淺談優(yōu)化學生無意識心理[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6 梅寶樹;;21世紀的美育與素質教育[A];“美學與當代生活方式”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肖旭;;心理內環(huán)境形成的過程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化研究——第八屆全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8 黃莉;;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體育戰(zhàn)略的影響[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9 劉耀榮;;運用“結構-定向”理論改革標槍技術教學的創(chuàng)新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10 王燕;;把握軍校學員心理,提高軍事媒體教材制作質量[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秦晉;名人現(xiàn)象和名人文化[N];工人日報;2000年
2 王麗萍 金盛華;開掘企業(yè)家的“心理寶藏”[N];經濟參考報;2000年
3 吳為山;藝術家種種[N];科學時報;2000年
4 北塔;詩愛者的自白[N];文藝報;2000年
5 姚本先 全莉娟;人才心理研究的一項新成果[N];安徽日報;2001年
6 王錫云;打開兒童藝術潛質的鑰匙[N];中國教育報;2001年
7 陳開鳴;執(zhí)著而深沉地認識“真的魯迅”[N];貴州政協(xié)報;2001年
8 張同吾;云月八千里 春暉一百年[N];文藝報;2001年
9 許兵 傅玫;虛擬世界的感性狂歡[N];文藝報;2001年
10 本報記者 徐藝源 任莉娟;汲取傳統(tǒng)文化精華 研究老子思想現(xiàn)代價值[N];西安日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艷國;破與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時期孔子及其學說的歷史命運[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李媛;大學生自立意識的初步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3 黃富峰;論道德思維[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4 張林;青少年自尊結構、發(fā)展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袁茵;聽覺障礙中小學生漢語閱讀能力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6 巫曉燕;審美現(xiàn)代性視野下的中國當代都市小說[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翟群;中學生自我價值感系統(tǒng)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勝清;文藝意識形態(tài)性的實踐論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9 徐維東;內隱幸福感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李梅;先秦服飾審美文化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韋曉;漢語“人格”與“性格”的內隱概念及其心理結構的本土化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李旭;審美意識與文體變遷[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3 聶心蓉;馬致遠雜劇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3年
4 張峰;青少年親子溝通心理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胡春濤;從完整封閉走向支離多元[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6 鄢靜;我國都市成年人關于愛的隱含理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付柳林;數(shù)學美的再認識及其審美教學策略[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8 王衛(wèi)學;教學中教育機智的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4年
9 趙麗;小學生競爭的心理結構與發(fā)展特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2年
10 馮洋;音樂教育心理學在和聲教學中的運用[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0541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54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