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之“生生”美學精神與創(chuàng)新意識
本文選題:生 + 化生; 參考:《社會科學研究》2012年06期
【摘要】:受神秘的生殖崇拜文化影響,《周易》美學尚"生",推崇"生生"。所謂"生生",即孳生不絕,繁衍不已。《周易》之學六十四卦的演變就是一個陰陽間化生化合的自然"生生"流程。宇宙天地就是一個"生生"的有機整體。"生生"中相互依存、相互轉(zhuǎn)變,化生化合,此即為"易"。"易"為"生生"。"生生"即生命的綿延。生命綿延的根源在于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動。《周易》這種強調(diào)"易"與"不易",以生生變易為恒久之道的審美意識正好體現(xiàn)了中國美學求新務(wù)變的特點。
[Abstract]:Influenced by the mysterious culture of reproductive worship, the Book of changes Aesthetics is still alive and respected. The evolution of the 64 hexagram of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changes is a natural "living" process between Yin and Yang. The universe is an organic whole. " It is called "Yi" in "interdependence, transformation, biochemistry and combination." "Yi" is "living". Life is the continuity of life. The source of life continuity lies in the endless life activities.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emphasizing "change" and "difficulty" and taking life and change as the permanent way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esthetics's changing of new affairs and affairs.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Yi" and "not easy" is exactly reflected in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Yi" and "not easy".
【作者單位】: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存在主義視域下的中國美學緣在構(gòu)成思想”(12YJA720014)
【分類號】:B83-0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霞;論儒道生命觀的理性精神及其歷史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2 王國良;戴震對理學的解構(gòu)與中國哲學的近代轉(zhuǎn)向[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3 姚徽;論朱熹《論語集注》的特點及貢獻[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4 李鳳鳴,王為東;皇權(quán)政治與清末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5 李梅訓(xùn);簡論歐陽修《詩本義》對《毛傳》、《鄭箋》的批評[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6 肖建新;;宋代的監(jiān)察機制[J];安徽史學;2006年02期
7 汪大白;傳統(tǒng)《詩經(jīng)》學的重大歷史轉(zhuǎn)折──朱熹“以《詩》言《詩》”說申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8 郭淑新;朱子、陽明圣人觀比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9 粟品孝;文本與行為:朱熹《家禮》與其家禮活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10 王競芬;逍遙安樂的審美人生——略論邵雍儒道兼綜的境界美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姚文造;;論徽州學者的《春秋》學研究[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吳懷棋;;太極文化與和諧思維[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3 高建立;;閩學與佛學之關(guān)系研究——以朱熹哲學思想為中心[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chǎn)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朱承;;朱熹格物學說的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韓東屏;潘紅霞;;朱熹理欲觀新釋[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周天慶;徐朝旭;;靜、虛工夫與明中后期儒、道交涉——以朱熹后學蔡清為例[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高建立;;從心性論看朱熹對佛學思想的吸收與融會[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王宇;;朱學在溫州的傳播與永嘉學派的消亡——南宋區(qū)域文化與主流文化互動的個案研究[A];浙東學術(shù)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芳恒;馮友蘭社會文化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2 黃黎星;《易》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藝觀[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3 劉生良;《莊子》文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4 傅新營;宋代格韻說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5 胡忠雄;正其誼以謀其利[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6 張國義;朱謙之學術(sh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汪祚民;《詩經(jīng)》文學闡釋史(先秦—隋唐)[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8 李亞光;周代荒政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9 杜學元;社會女性觀與中國女子高等教育(先秦至晚清)[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10 李朝暉;知識與控制:中國古代科學教育的社會學解讀[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悅;詩與思之和諧交融——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意象思維[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2 戴和冰;《漢書·藝文志》至《宋史·藝文志》易類書目研究[D];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2001年
3 張青;論湯顯祖詩歌的主情特色[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董煜宇;朱熹科學思想管窺[D];鄭州大學;2001年
5 陳穎;宋代動量詞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6 周莉;論個體價值觀的培養(yǎng)[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7 吳忠華;敬德與敬業(yè)精神建設(shè)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8 李志霞;關(guān)于《二拍》思想傾向的再審視[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3年
9 王黨輝;本體與存在:王陽明哲學的一體兩面[D];河南大學;2003年
10 毛哲山;朱熹和栗谷理氣論之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岱;存在主義與美學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1年02期
2 李天道;;《周易》“陰陽”觀與中國美學之“生化”構(gòu)成思想[J];中華文化論壇;2011年01期
3 李天道;;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生命訴求與境域構(gòu)成[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王文元;思想與思想者[N];海峽時報;200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彭靜;中國古代美學之“化”范疇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0204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20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