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實踐美學對馬克思實踐美學思想的承續(xù)
本文選題:實踐美學 + 后實踐美學; 參考:《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03期
【摘要】:實踐美學在與后實踐美學的論爭中已經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新實踐美學的特點就在于,它把實踐美學全面地推向前進。這種前進,不僅表現在對以往實踐美學的一些范疇、術語進行新的研究、拓展、開掘,而且也表現在把實踐美學的基本思想觀點運用到以往實踐美學所沒有來得及涉及的各種問題和相關領域,還表現在對實踐美學的源頭——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實踐觀和實踐美學思想進行重新整理、理解、詮釋。新實踐美學的這些新發(fā)展、新開掘、新研究,本期新實踐美學研究專題中都有鮮明的反映。通過新實踐美學的研究,希望可以豐富和活躍中國當代美學,讓一個真正的多元共存、繁榮興旺的美學研究新格局在新的歷史時期成為現實。
[Abstract]:Practical aesthetics has developed into a new stage in the controversy with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that it pushes the practical aesthetics forward comprehensively. This advance is manifested not only in the new research, expansion and exploration of some categories and terms of the past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it is also manifest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asic ideological viewpoints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to various problems and related fields that have not been involved in the past in practical aesthetics. It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rearrangement,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actical view and the practical aesthetics thought of the founder of Marxism. These new developments of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new exploration, new research, and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research topics in this issue are clearly reflected.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it is hoped that it can enrich and enlive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and make a truly pluralistic and prosperous new pattern of aesthetic research become a reality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作者單位】: 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
【基金】:上海市優(yōu)秀青年科研專項基金資助項目“文化研究與實踐美學”(批準號:hzf-07006)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B83-0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朱立元;走向實踐存在論美學——實踐美學突破之途初探[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04期
2 張玉能;;人的本質力量與美[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3 張玉能;實踐創(chuàng)造的自由與美和審美[J];汕頭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4 陸梅林;《巴黎手稿》美學思想探微———美的規(guī)律篇[J];文藝研究;1997年01期
5 應必誠;《巴黎手稿》與美學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浩斌;;試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實踐正義觀及其理論構建[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論馬克思實踐觀的主體向度[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3 邵艷軍;;試論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生態(tài)思想的內在聯(lián)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1期
4 袁家群;論人的最高本質及其同勞動、社會的關系——關于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質學說”的新探索[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5 湯文曙;陳明秀;;社會歷史中的自然觀——兼談盧卡奇的“自然是一個社會范疇”[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6 湯文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哲學及其基本范疇[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7 周琦;;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剖析及其當代意義[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8 芮必峰;健全的社會與健全的傳播——試論弗洛姆的傳播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9 陶富源;關于價值、人的價值的幾個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10 陶清;;自然觀:莊子與懷特海比較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玉鎖;;《管子》的成人命題:既仁且智,是謂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陸心宇;;我在這里——近代經濟學和哲學文本空間中的自我[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3 陶達;;馬克思全面自由發(fā)展理論視閾下“幸福指數”體系的構建[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王熙恩;;科學批評主體觀的缺失與重建[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劉詩貴;肖鳳儀;;社會公眾推進消費文明的實踐探討[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6 楊佳倩;;馬克思社會發(fā)展理論的思想進程[A];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梁愛民;;論美與“人的本質對象化”——對馬克思主義美學經典命題的理解[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陶伯華;;智慧思維學精要——《思維科學概論》第十篇[A];中國思維科學研究論文選2011年專輯[C];2012年
9 丁潤生;;試論順應自然超越時空的無元思維模式——兼談無元思維模式與靈感思維的對比[A];中國思維科學研究論文選2011年專輯[C];2012年
10 杜曉青;;論馬克思實踐的“時間思想”[A];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問題研究——重慶市研究生馬克思主義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2 任雪萍;企業(yè)管理價值生態(tài)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白雪峰;當代中國大學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D];遼寧大學;2010年
6 田慶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7 吳建平;人類自我認知與行為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8 宋桂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收入分配差距調節(ji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及云輝;全景畫美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佟軼材;共青團工作思想方法的當代創(chuàng)新[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占民;論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珊珊;馬克思實踐本體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胡警月;馬克思與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比較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于海霞;主體間性視域下高校德育主體間矛盾的消解[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超;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6 周晶;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生態(tài)文明思想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姜佳杞;和諧社會視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調節(jié)機制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丁小飛;可持續(xù)發(fā)展觀中代際公平問題的哲學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宋慶紅;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與奧運文化的契合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宋慧;廣西新農村生態(tài)文明建設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健云;;美感特征新探[J];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03期
2 張弓;;新實踐美學對馬克思實踐美學思想的承續(xù)[J];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03期
3 張玉能;;論不同類型實踐對美和審美的關系[J];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03期
4 易中天;走向“后實踐美學”,還是“新實踐美學”——與楊春時先生商榷[J];學術月刊;2002年01期
5 黃衛(wèi)星;;研究的范本、美學的力作——評《新實踐美學論》[J];云夢學刊;2007年05期
6 雷禮錫;;張玉能新實踐美學及其理論特色——評《新實踐美學論》[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7 吳時紅;;實踐美學的理論基礎與審美價值[J];重慶社會科學;2008年12期
8 陳士部;;實踐美學的新變:新實踐美學與實踐存在論美學[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0年05期
9 黎楊全;;新實踐美學對實踐范疇的詮釋及其理論意義[J];云夢學刊;2010年03期
10 盧秉利;;實踐美學的哲學語境分析[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李丕顯;;后實踐美學析疑[A];時代與思潮(7)——20世紀末的文化審視[C];2000年
2 唐圣;;論美學的邊界[A];“和諧社會中的美學與高校美學教育”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張奎志;;體驗美學:當代美學的一種可行性選擇[A];全國第三屆生態(tài)美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李丕顯;;對立與互補:馬列文論和現代西方思潮[A];馬列文論研究——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5 戴冠青;陳志超;;“主體間性”美學理論對中國美學發(fā)展的意義[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6 陸揚;;關于后現代美學[A];中華美學學會第六屆全國美學大會暨“全球化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朱立元;;略談馬克思實踐觀的存在論維度及其美學意義[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8 索松華;;美學是研究審美現象的科學——兼論“生活美學”的合法性建構[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劉成紀;;重新認識中國當代美學中的自然美問題[A];全國第三屆生態(tài)美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朱水涌;超越前現代與現代的緊張[N];文藝報;2003年
2 張法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王國維:以美學接引傳統(tǒng)[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3 本報記者 李嘯;“意識到生態(tài)之美,,是人類的第二次覺醒”[N];衢州日報;2011年
4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 張法 章輝;追問美的真相[N];社會科學報;2003年
5 劉士林;生命美學:世紀之交的美學新收獲[N];光明日報;2000年
6 海南師院 畢光明 海南大學 耿占春 海南大學 萌萌 廈門大學 楊春時;海南學術——棲居在天涯海角[N];社會科學報;2004年
7 楊春時;中國美學的主體間性轉向[N];光明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劉廣新;李澤厚美學思想述評[D];浙江大學;2006年
2 胡友峰;康德美學中自然與自由觀念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3 黃健云;“特殊”與美感[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4 周維山;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與中國當代美學[D];山東大學;2007年
5 陳雪梅;審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6 江冬梅;生命·藝術·直覺[D];西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業(yè)明;對美學中“實踐”的探討[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賀麗;實踐美學論爭的歷史考察及其哲學反思[D];黑龍江大學;2007年
3 李芳;二維視野中的蔣孔陽美學[D];南昌大學;2007年
4 黎祥倫;論審美超越的價值取向[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曹秋月;審美超越淺論[D];山東大學;2008年
6 杜曉沫;當代中國審美發(fā)生研究述評[D];吉林大學;2006年
7 徐潔瑩;論狄爾泰美學的生命訴求[D];揚州大學;2010年
8 賀季方;實踐美學:歷史選擇與現實命運[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9 趙婷;生態(tài)美學研究的現狀、問題與出路[D];蘭州大學;2007年
10 賈凡;馬克思實踐生存論與當代生存美學的發(fā)展進路[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0161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16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