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曠空靈與纏綿悱惻——莊子美學與屈原美學之比較
本文選題:超脫 + 纏綿 ; 參考:《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S2期
【摘要】:戰(zhàn)國時期,莊子和屈原的美學爆發(fā)出理性時代的感性光輝,對中國美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但他們在藝術(shù)意境上一為超曠空靈,一為纏綿悱惻,這開拓了中國美學的兩種境界,并且影響了后世文人的文化擔待,一為灑脫,一為悲情。
[Abstract]: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aesthetics of Zhuangzi and qu Yuan burst out the sensibility of the rational era, which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esthetics. But their artistic conception is super empty and sentimental, which opens up two kinds of realm of Chinese aesthetics, and influences the cultural concern of later generations, one is free and easy, the other is sadness.
【作者單位】: 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 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
【分類號】:B8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能為;;繞不過的康德哲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2 洪克強;論康德自由理論的思想背景[J];貴州社會科學;2003年05期
3 肖朗;康德與西方大學教育學講座的開設[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年01期
4 魯紹臣;康德純粹自我意識學說的貢獻及其困境[J];河北學刊;2005年01期
5 王海明;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辨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6 丁念金;論教育中人格觀的轉(zhuǎn)變[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年03期
7 陳桂正,朱梧;論數(shù)學與藝術(shù)的相互為用與相互滲透的趨勢[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8 張丹;從康德哲學看科學與宗教的關系[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06期
9 姜耕玉;寓真于誕 諧中見莊——論喜劇的審美特征[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10 韓秋紅,龐立生;理性批判與人的啟蒙——重讀康德哲學的當代意義[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黃鳳顯;;再論《國殤》與《九歌》[A];中國楚辭學(第一輯)——2002年楚辭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2年
2 張玉聲;張燕嬰;;關于屈原西域昆侖情結(jié)的對話[A];中國楚辭學(第二輯)——2002年楚辭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2年
3 李金善;;《離騷》“滋蘭樹蕙”證解——也談《離騷》香草的象征意義[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福華;高等學校學生主體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證[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鳳霞;先秦兩漢詩歌的生命意識及其藝術(shù)顯現(xiàn)[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劉雅杰;論先秦文學的水意象[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霍建波;隱逸詩研究(先秦至隋唐)[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6 陶悅;道德形而上學[D];黑龍江大學;2006年
7 劉凱;康德美學中的自由[D];復旦大學;2006年
8 張會永;康德的道德信仰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9 朱華陽;屈原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D];武漢大學;2006年
10 王玨;班固與漢代文學思想[D];遼寧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文文;康德倫理學的確立及責任、自由范疇探析[D];安徽大學;2002年
2 曹明;“權(quán)利”奠基[D];西南政法大學;2003年
3 藺文龍;由尊屈到崇陶[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4 于微;康德自由理論的“哥白尼式革命”[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于永坤;論康德人是最高目的的目的論思想[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王圣;康德論美的普遍性[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劉向陽;謝靈運詩歌淵源論[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8 謝洪欣;漢語數(shù)變格的再認識[D];曲阜師范大學;2005年
9 任強;屈原《九章》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10 李洪光;論《無名書》之人生哲學構(gòu)建主題[D];河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9740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74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