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美學論文 >

美:來自天人之際的消息——中國審美形態(tài)芻議

發(fā)布時間:2018-05-28 14:18

  本文選題:審美形態(tài) + 中國文化; 參考:《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摘要】:中國文化孕育出迥異于西方的審美形態(tài)。中國文化的中心議題是對生命的安頓和超越。人作為宇宙生命的一部分,對自己生命的安頓的談論往往關涉著天道。天道是生命安頓的最終依據,生命是天道的顯現和實現。究問天的消息,終究是為了本己生命的安頓。這樣的文化訊息,帶來的審美體驗具有這樣的特點:在天人之際的回環(huán)往復中,實現自己的形上體驗,而不僅僅是感官的愉悅。儒釋道三家的審美理想和形態(tài)都具有此特點。
[Abstract]:Chinese culture breeds a different aesthetic form from that of the West. The central issue of Chinese culture is the settlement and transcendence of life. As part of life in the universe, the talk of settling one's own life is often about the Tao of Heaven. Heaven is the ultimate basis of life settlement, life is the manifest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heaven. After all, the news of heaven is for the settlement of one's own life.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brought about by this kind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o realize one's own physical experience, not just the pleasure of the senses, in the course of the return of heaven and man. The aesthetic ideal and form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ll have this characteristic.
【作者單位】: 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B83-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1980年3月——1980年5月)[J];世界歷史;1980年04期

2 呂同六;記利瑪竇討論會[J];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07期

3 呂元明;“訪采真荃”的空海[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4 沈同衡;洛夫;;圣人和西崽[J];讀書;1980年09期

5 林默涵;;憶艾思奇同志[J];讀書;1980年10期

6 ;全國紅樓夢學術討論會、中國紅樓夢學會理事會致臺灣紅學界同仁書[J];紅樓夢學刊;1980年04期

7 熊鐵基;;楚史二三題[J];江漢論壇;1980年01期

8 高禮雙;;古代寺觀壁畫[J];晉陽學刊;1980年02期

9 李浴;;古代歐洲美術所受中國之影響述略[J];美苑;1980年01期

10 饒鳳歧;;訪問北京電臺德文組[J];今日中國(中文版);1980年Z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道靜;;朱子對沈括科學學說的鉆研與發(fā)展[A];朱熹與中國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會論文集[C];1988年

2 鄭學檬;;在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學術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代序)[A];海峽兩岸論朱熹——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貢獻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5年

3 唐亦男;;從牟宗三先生的朱子研究探討朱子思想中的現代性[A];海峽兩岸論朱熹——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貢獻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5年

4 張品端;方彥壽;;海峽兩岸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學術會議綜述[A];海峽兩岸論朱熹——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貢獻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5年

5 ;編后記[A];海峽兩岸論朱熹——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貢獻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5年

6 于黎明;;大學俄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7 何穎;;毛澤東對中國新文化建設的理論貢獻[A];學習 堅持 發(fā)展——青海省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優(yōu)秀論文集[C];1993年

8 高燮初;;略論吳文化在長江經濟文化發(fā)展中的地位與作用[A];長江流域經濟文化初探[C];1997年

9 任茂棠;;關于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化的內容和核心問題的思考[A];三晉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山西抗戰(zhàn)文化研討專集[C];1995年

10 高增德;;時代呼喚“晉學”或“晉文化學”——兼評《三晉古文化源流》[A];三晉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毛志成;世界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的困惑[N];北京科技報;2000年

2 張岱年;中國文化的要義不是三綱六紀[N];北京日報;2000年

3 特派記者 初小玲;世界兩大文明:歷史性對話[N];北京日報;2000年

4 特派記者 初小玲;中西文化交流漸入佳境[N];北京日報;2000年

5 金沖及;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國文化走向三議[N];北京日報;2000年

6 劉德偉;湯一介談中國文化書院[N];中國教育報;2000年

7 高小康;自我偏見中的中國文化形象[N];中國文化報;2000年

8 本報記者 趙忱;一眼望不到底[N];中國文化報;2000年

9 本報記者 高昌;墨子刻印象[N];中國文化報;2000年

10 杜仲華;龍文化舞進凱旋門[N];中國文化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國利;錢穆史學思想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衛(wèi)景宜;西方語境的中國故事——論美國華裔英語文學的中國文化書寫[D];暨南大學;2001年

3 張艷國;破與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時期孔子及其學說的歷史命運[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桂翔;文化交往規(guī)律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5 陳義海;對明清之際中西異質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蘇州大學;2002年

6 李利安;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演變及其向中國的傳播[D];西北大學;2003年

7 毛翼鵬;“多元交互主義”知識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顏青山;挑戰(zhàn)與回應:中國話語中死亡與垂死的德性之維[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柴文華;現代新儒家文化觀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3年

10 孫成武;中國共產黨與20世紀中國文化的變革[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文革;中國文化局限詞及其翻譯問題[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宋薇;梁漱溟文化思想探析[D];河北大學;2000年

3 楊淑敏;馮友蘭文化類型說述評[D];河北大學;2000年

4 邱環(huán);藏傳佛教禪思想源流初探[D];云南師范大學;2000年

5 吳雄江;黃炎培:從傳統(tǒng)到現代的“過渡形象”[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韓莉;美國在華投資企業(yè)的跨文化管理問題研究——以美國莊臣公司(中國)為例[D];暨南大學;2000年

7 大場悅子;“清貧”的意義[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1年

8 舒暢;丁文江的科學思想及實踐[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9 徐艷;周恩來,中華文化的杰出代表[D];外交學院;2001年

10 薛紅;論唐人小說中的悲劇意識[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

本文編號:194704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4704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782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