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泛化的辯證分析
本文選題:審美泛化 + 生活審美化; 參考:《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0年S1期
【摘要】:當代社會,人們對審美的需求滲透于現(xiàn)實生活方方面面,審美泛化由此對人們的生活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但需要注意的是,審美泛化所包涵的兩個方面,即生活審美化和審美生活化,二者既存在差異,又在差異中尋求同一。
[Abstract]:In contemporary society, people's demand for aesthetics permeates all aspects of real life, and aesthetic generalization has a great impact on people's life. Bu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wo aspects of aesthetic generalization, that is, life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life. They are different and seek the same in the differences.
【作者單位】: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工程大學;
【基金】: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究項目資助課題(西電研函(2008)37號)
【分類號】:B8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毛崇杰;;美學“學科新形式的探討”——韋爾施的美學思想悖論及進路[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高金生;;“感性”的回歸與泛濫——1990年代以來當代審美文化的歷史演變[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傳統(tǒng)”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曾繁仁;;梁啟超美育思想的貢獻與啟示[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3 劉悅笛;;當代中國美學:問題與反思[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下卷)[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霍桂桓;“審美泛化”辨析[N];社會科學報;2004年
2 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 肖鷹;詩意地棲居在審美主義的白夜[N];社會科學報;2004年
3 楊光;文藝學、美學新焦點:日常生活審美化[N];中華讀書報;2003年
4 王汶成;城市廣場與中國當代大眾審美文化[N];中華讀書報;2004年
5 中國社會科學院 劉悅笛;重建中國化的“生活美學”[N];光明日報;2009年
6 劉悅笛;生活美學:全球美學新路標[N];中國文化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領域[D];西南大學;2011年
2 楊波;生存論視野下的審美超越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丹丹;當代審美泛化的現(xiàn)狀、解構(gòu)及其走向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2 趙玲莉;數(shù)字化時代下藝術審美泛化趨向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崔涵瀟;韋爾施美學思想的“多元性”特征[D];山東大學;2011年
4 崔悅;當代中國審美泛化問題研究[D];新疆大學;2007年
5 張子郡;網(wǎng)絡技術對人審美能力的影響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6 康雅雄;韋爾施美學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邱佳佳;對當代美育關鍵詞之一“情趣”的考察[D];西南大學;2010年
8 朱莉萍;中國美學中“生活性”審美特征向當代“生活美學”的演繹[D];山東大學;2012年
9 孔凡娟;對中國美學發(fā)展現(xiàn)狀的幾個宏觀問題的嘗試性探討[D];山東大學;2010年
10 詹道勇;“看”與“炫”的快舞[D];安徽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8661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66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