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普斯審美移情說述論
本文選題:審美移情說 + 審美性質(zhì); 參考:《中州學刊》1992年05期
【摘要】:正19世紀70年代以后,德國進入了科學美學的時代。用實驗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費希納的話說,舊的哲學方法是“自上而下”,而聰明的辦法則是“自下而上”,從各種事實出發(fā),謹慎地、逐漸地上升到綜合和概括。但是,實驗美學通過辛勤的、繁瑣的實驗歸納出來的引發(fā)美感的某些形狀、形式及其原則,都無法對美感予以科學的說明。美感產(chǎn)生于形式的靜觀嗎?可是這些形式的表現(xiàn)力又是從哪里來的呢?美感產(chǎn)生于對形式的聯(lián)想嗎?然而既然產(chǎn)生于聯(lián)想,就說明美感已經(jīng)離開了那些作為元素的單純形式及其原則之類。這樣,在美學史上極有影響的審美移情說便適應糾正實驗美學的局限而登上了歷史舞臺。里普斯就是美學史家所公認的審美移情說的主要代表。 泰奧多爾·里普斯(1851—1914)的專業(yè)原是心理學,曾任慕尼黑大學心理學系主任20年,后從心理學角度研究美學。其心理學美學著作主要有:《空間美學幾何學·視覺的錯覺》(1897)、《美學》(1909)、《論移情作用,內(nèi)模仿和器官感覺》(1903)、《再論移情作用》(1905)等。 審美喜悅:“令人愉快的同情感”
[Abstract]:After the 1870s, Germany entered the era of scientific aesthetics. In the words of Fichina, the founder of experimental aesthetics, the old philosophical method was "top-down", while the smart one was "bottom-up", rising cautiously and gradually to synthesis and generalization from various facts. However, the experimental aesthetics can not explain the aesthetic feeling scientifically through some shapes, forms and principles induced by the laborious and tedious experiments. Does aesthetic sense come from formal meditation? But where do these forms of expression come from? Does beauty come from association with form? However, since it comes from association, it means that beauty has left the pure form and its principles as elements. In this way, aesthetic empathy, which is very influential in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 adapts to the limitation of experimental aesthetics and ascends the stage of history. Rippes i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aesthetic empathy theory recognized by aestheticists. Theodore Ripsworth studied psychology from 1851 to 1914. He served as head of the psychology depart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Munich for 20 years and then studied aesthetics from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His works on psychological aesthetics mainly include: "the Visual Illusion of Geometry in Space Aesthetics" (1897), "Aesthetics" (1909), "empathy, Internal Imitation and Organ sensation" (1903), "Re-discussion on the role of empathy" (1905), and so on. Aesthetic Joy: "delightful empathy"
【作者單位】: 江蘇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廣新;藝術創(chuàng)造是一種移情活動——對立普斯的審美移情說的一點補充[J];新余高專學報;2002年01期
2 方蔚林;論審美移情[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5期
3 張典平;散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4 姜開成;審美移情與文學創(chuàng)作[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1988年04期
5 張凌云;從審美探討美的本質(zhì)——德國古典美學學習札記[J];中州學刊;1988年04期
6 武認真;戲校語文教學如何誘導學生進入審美[J];戲曲藝術;1990年01期
7 余虹;奧斯維辛之后:審美與入詩──中西審美詩學批判[J];外國文學評論;1995年04期
8 杜書瀛;消閑與文化和審美[J];文藝爭鳴;1996年03期
9 楊立元;審美心理結構的探求[J];新東方;1998年04期
10 韓佳衛(wèi),趙濤;夢與審美[J];延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金澤民;;六朝名士的山水情結述論[A];徐霞客與越文化暨中國紹興旅游文化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2 張紅運;;《水滸傳》婦女群象審美新探[A];水滸爭鳴[第六輯]——2000年水滸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3 聶焱;;《修辭學通論》語言運動觀述論[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C];2004年
4 周顯昌;;淺談語文課堂素質(zhì)教學中的審美[A];江西省撫州市社科聯(lián)論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類[C];2003年
5 張道一;;中國審美的意蘊[A];春華秋實——江蘇省美學學會(1981—2001)紀念文集[C];2001年
6 武占江;;劉古愚經(jīng)濟思想述論[A];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C];2002年
7 熊月之;;上海城市精神述論[A];人文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2003年度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8 陳友冰;;港臺五十年來李白研究述論[A];2003年安徽省文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9 王曉棠;;要培養(yǎng)觀眾的審美[A];電影表演創(chuàng)新集——第九屆“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文集[C];2003年
10 黃建國;;閩北宗教述論[A];宗教:世紀之交的多視角思維——福建省宗教研究會論文集(三)[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浙江省鄞州中學 王陳香;培養(yǎng)審美的眼睛[N];美術報;2006年
2 本報記者 安仲文;開戶數(shù)下降或致新基金發(fā)行“審美疲勞”[N];上海證券報;2008年
3 ;有關“裸”的審美疲勞[N];中國文化報;2004年
4 呂晶田;審美的文化眼光[N];美術報;2005年
5 廖全京;真誠——被遺忘的審美前提[N];文藝報;2005年
6 劉金祥;與草原的審美約定[N];文藝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宋廣玉;常念如意處,儲蓄美和愛[N];南京日報;2008年
8 馮德良;驚世駭俗的審美[N];中國商報;2004年
9 張東;《中國軌道》:構筑新的審美模型[N];解放軍報;2002年
10 特約撰稿 馬丁;審克勞琛,是審美還是審丑?[N];中國足球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月;中西建筑美學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2 鄭宜庸;審美之難——電影性愛場面的觀看心理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4年
3 王建疆;老莊人生境界的審美生成[D];復旦大學;2004年
4 趙蘇妙;籃球運動之美學闡釋[D];北京體育大學;2007年
5 宋新娟;中醫(yī)傳統(tǒng)圖式符號審美及應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6 陳雨前;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瓷的審美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5年
7 丁德科;先秦儒道一統(tǒng)思想述論稿[D];西北大學;2001年
8 許銳;傳承與變異 互動與創(chuàng)新[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
9 王浩瀅;中國寫意畫的美學特質(zhì)[D];南京藝術學院;2009年
10 李海燕;世紀之交:現(xiàn)代性倫理與大陸長篇商界小說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傳濤;20世紀五六十年代河北優(yōu)撫工作述論[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高穎飛;兩漢帝室婚姻述論[D];鄭州大學;2002年
3 田慧萍;中國共產(chǎn)黨統(tǒng)一戰(zhàn)線述論[D];鄭州大學;2002年
4 石遠鵬;論大學校園文化在美育中的作用[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王虎;電視紀實作品攝像藝術的審美選擇[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王婷婷;我國電視新聞類主持人節(jié)目的審美研究[D];河北大學;2004年
7 范瑞紅;殷商王畿故地《詩經(jīng)》“風詩”與殷商文化[D];曲阜師范大學;2005年
8 趙海燕;在“歷史”與“現(xiàn)實”間深思與言說[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張汝山;當代時尚模特文化審美透視[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高明明;河北梆子唱腔唱法的美學研究[D];天津音樂學院;2007年
,本文編號:18056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05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