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審美對象的發(fā)生機制
本文選題:審美對象 + 發(fā)生機制; 參考:《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摘要】:研究審美對象的發(fā)生機制,首先要闡明審美對象發(fā)生的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即: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人的感性的解放以及物作為形象的顯現(xiàn)。其中,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是審美對象發(fā)生的前提,人的感性的解放是審美對象發(fā)生的中介,而物作為形象的顯現(xiàn)則標志著審美對象的完成。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aesthetic objects,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three important links of aesthetic objects, namely, the establishment of human's subjective position, the liberation of human's sensibility and the appearance of objects as images. Among them, the establishment of human's subjective status is the premise of the occurrence of aesthetic object, the liberation of human's sensibility is the intermediary of the occurrence of aesthetic object, and the appearance of object as image marks the completion of aesthetic object.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分類號】:B830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虹;;審美主義的三大類型[J];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04期
2 陳新文;人文精神與人文教育——觀照高等職業(yè)教育中的“人”[J];職教通訊;2004年10期
3 楊金土;;職業(yè)教育的“現(xiàn)代”理念[J];中國職業(yè)技術(shù)教育;2006年07期
4 譚德禮;;馬克思關(guān)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與社會公正理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5 楊悅;“經(jīng)濟”的知識論與目的論——經(jīng)濟學與經(jīng)濟哲學的區(qū)別[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年05期
6 劉冠軍;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中的和諧發(fā)展圖景及其實現(xiàn)路徑[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年06期
7 李累;憲法上“人的尊嚴”[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8 張培;;教師生存狀態(tài)研究:走向生命關(guān)懷[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6年05期
9 史鴻文;走向生命優(yōu)存論美學[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10 王美艷;女性主義批評策略之反思——論“各取所需策略”[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2年S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常君睿;;論大學生的審美個性及其培養(yǎng)——康德美學思想的啟示[A];特色·個性·人才強國戰(zhàn)略——2004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匯編[C];2004年
2 姜義華;;挑戰(zhàn)中國:現(xiàn)代性三重奏[A];上海社科院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論壇2007論文集[C];2007年
3 劉基玫;;對藝術(shù)設計問題的幾點思考[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4 吳寧;;列斐伏爾的人學思想[A];第八屆暨第七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王善超;;對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再認識[A];人的基本理論研究——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關(guān)于人的基本觀點研究”子課題研究[C];2007年
6 劉強;;超越實踐美學在生命美學基礎(chǔ)上開拓發(fā)展[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呂炳強;;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的貨幣現(xiàn)象學[A];“現(xiàn)象學與政治學”國際現(xiàn)象學學術(shù)研討會暨中國第十二屆現(xiàn)象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吳宏洛;;馬克思勞資關(guān)系理論對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guān)系的指導意義[A];中國《資本論》研究會第13次學術(shù)研討會福建師范大學代表論文集[C];2006年
9 張偉;;馬克思主義視野:人類美學論綱[A];馬列文論研究——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10 高嘉社;;傳播科技文化 構(gòu)建和諧社會[A];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第二屆全國“科技與社會發(fā)展”中青年南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逄金一;身體理論視域中的秦漢女性美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2 呂海琛;解構(gòu)與重建—十七年文學中的倫理嬗變[D];吉林大學;2007年
3 郭哲;政府干預經(jīng)濟機制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4 沈金生;中國循環(huán)經(jīng)濟技術(shù)支撐體系論[D];四川大學;2007年
5 徐秦法;社會治理中的信仰價值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6 黃偉;返回藝術(shù)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學;2006年
7 鄒濤;美國華人商文學:跨文明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8 唐英;消費時代電視廣告審美特性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9 王菊;從“他者敘述”到“自我建構(gòu)”[D];四川大學;2007年
10 郭嚶蔚;論辯證思維的確定性[D];吉林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廣良;論埃爾斯特的方法論個人主義[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2 李鵬程;中國傳統(tǒng)視覺符號的價值創(chuàng)新[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3 周瓊瑛;憲法程序的三維解讀[D];湘潭大學;2007年
4 馬陸平;和諧社會建設的文化支撐[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5 劉方冰;監(jiān)獄的法文化透視[D];吉林大學;2007年
6 溫幼平;建設項目收益預期糾偏初探[D];中山大學;2005年
7 陳燕君;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8 盧繼富;馬克思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在中國的發(fā)展與實踐[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9 呂紅;馬爾庫塞社會批判理論之批判[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10 程國蓉;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及其當代意義[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德興;無產(chǎn)階級的企業(yè)家——談喬光樸[J];社會科學;1980年04期
2 俞振飛;談《墻頭馬上》裴少俊形象的塑造[J];中國戲劇;1980年10期
3 文立;;淺談電影藝術(shù)中的“美”[J];電影評介;1980年04期
4 張林;;對唐成形象的思索——電影《七品芝麻官》觀后[J];電影評介;1980年06期
5 許勇;;生活不負有心人——創(chuàng)作教學的幾點體會[J];美苑;1980年02期
6 李澤浩;;情節(jié) 細節(jié) 鑰匙[J];美苑;1980年02期
7 Jacob Bronowski;邵水浩;;想象的天地[J];世界科學;1980年04期
8 張明堂;;一個沒出場的形象——談《淚痕》中曹毅形象的刻劃[J];電影藝術(shù);1980年03期
9 祝希娟;;略談李楠形象的塑造[J];電影藝術(shù);1980年04期
10 王天鵬;;力求真實、樸素地塑造領(lǐng)袖形象——《曙光》中扮演賀龍的體會[J];電影藝術(shù);1980年07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羅振娟;;電教媒體在詩歌教學中的應用及優(yōu)勢[A];中國教育技術(shù)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劉夢芙;;飛將詞壇冠眾英——呂碧城詞綜論[A];山東近代文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李傳富;;對安全生產(chǎn)工作重要性的幾點粗淺認識[A];安全生產(chǎn)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選編[C];2004年
4 劉夢芙;;飛將詞壇冠眾英——呂碧城詞綜論[A];中國近代文學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翻譯文學與中國文學近代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閻超;趙溪;;淺談高校開展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意義[A];中國化學會2005年中西部十五。▍^(qū))、市無機化學化工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6 周濱;屈金;張會;;將控制形引入到工業(yè)設計領(lǐng)域[A];2005年工業(yè)設計國際會議論文集[C];2005年
7 謝曉冬;;讓語文真正融于生活[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5年小學語文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8 蔣征宇;;小學美術(shù)課堂教學中兩種極端現(xiàn)象的對策[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美術(shù)專輯)[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劉麗萍;企業(yè)形象的誤區(qū)[N];北京科技報;2000年
2 岳有堂;堅持“三講”精神 提高法官素質(zhì)[N];兵團日報(漢);2000年
3 高衛(wèi)東;直銷仍是保險的最佳營銷方式[N];中國保險報;2000年
4 小笨鳥;關(guān)于雙匯神童品牌的看法[N];中國包裝報;2000年
5 洪日南 常文桂;創(chuàng)建一流的會計師事務所[N];中國財經(jīng)報;2000年
6 特約記者 鄭世俊;自己的形象自己樹[N];中國船舶報;2000年
7 李持中;展覽拓寬了檔案編研之路[N];中國檔案報;2000年
8 李相君 吳廣寧;濟源市檔案局實施“形象工程”[N];中國檔案報;2000年
9 趙正;細分品牌 飛越無限[N];中國工商報;2000年
10 趙正;科技以人為本跨入個性時代[N];中國工商報;200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葉永勝;現(xiàn)代中國家族敘事文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李小均;納博科夫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戚玉華;論大學品牌的塑造[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2 陳瑜;想象父親[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3 李振興;論負責任的大國形象[D];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
4 張春霄;灰色人生[D];暨南大學;2005年
5 陳國華;文學西部:形象與視野[D];暨南大學;2005年
6 黃華麗;論歌劇《屈原》中的“山鬼”形象[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5年
7 車佳桓;形象、技術(shù)與屏幕[D];四川大學;2005年
8 何鳳艷;20世紀八、九十年代科爾沁小說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9 張玉惠;新世紀知識分子題材小說論[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10 張燕;不一樣的恐怖[D];山東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7795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79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