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古代美學體系性著作的特色
本文選題:美學 切入點:體系性著作 出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摘要】:通過中西美學著作表述形式的比較,分析中國美學體系性著作的基本特征。中國美學構(gòu)成體系的概念是張力型和互動性的,是與物證和事物相結(jié)合的,其結(jié)構(gòu)是虛實相生的。中國美學的體系有這些特征,是以中國關(guān)于氣的宇宙和虛實相生的哲學觀點為基礎的。理解了中國美學著作的這一特點,有利于從中國特性上去深入理解中國美學。
[Abstract]: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 work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esthetic systematic works. The concept of Chinese aesthetic composition system is tension-type and interactive, combined with material evidence and things. The system of Chinese aesthetics has th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s based on China's philosophical views on the universe of qi and the existence of void and reality, and has understood th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works of Chinese aesthetics. It is beneficial to understand Chinese aesthetics from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單位】:
【分類號】:B83-09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琛;圖像敘事:當代文化的視覺轉(zhuǎn)向[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2 程鎮(zhèn)海;對全球化語境下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若干問題的思考[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石俊玲;日常生活審美化與文藝學的新問題[D];河北大學;2006年
2 馬巖;論視覺文化時代下的文學發(fā)展策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魏光譜;中國近期電影后殖民批評的可行性及限度[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4 陳鵬飛;生態(tài)美學:理論基礎及其意義[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5 張秀芬;從后現(xiàn)代語境看《洛麗塔》的“不確定性”特征[D];南昌大學;2007年
6 黃宗權(quán);全球化時代的藝術(shù)現(xiàn)狀與反思[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7 王大智;淺議中國動畫的“后民族化”轉(zhuǎn)向[D];中國傳媒大學;2008年
8 梁錦才;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義理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9 宋菲菲;中國當代社會條件下文學消費狀況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凌繼堯;評《西方美學史》[J];外國文學研究;1980年01期
2 朱梁;普列漢諾夫論原始民族的藝術(shù)[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3 朱光潛;;對“馬克思恩格斯論文學和藝術(shù)”編譯的意見[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5期
4 修金堂;音樂美學語絲[J];北方音樂;1981年03期
5 張洪模;評漢斯立克的《論音樂的美》[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1年04期
6 陸一帆;第一章 緒論[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04期
7 ;弄通馬克思主義是弄通美學的首要條件[J];文藝理論研究;1981年01期
8 馬白;從《摩羅詩力說》看魯迅與中國古代美學的淵源關(guān)系[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1年04期
9 亮;;《美學譯文》出版[J];哲學動態(tài);1981年05期
10 郭瑞;我國古典美學思想的一個突破——金圣嘆的人物“性格”說[J];文藝研究;1982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王朝聞;;王朝聞同志的開幕詞[A];中華全國美學學會第二屆年會簡報[C];1983年
2 傅謹;;中國美學面臨的三大問題[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3 陳伯君;;藝術(shù),生活美的能動再現(xiàn)[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三次年會論文集[C];1983年
4 徐斯年;;看《張協(xié)狀元》[A];昆劇《張協(xié)狀元》評論集[C];2003年
5 李翔德;;劉邵《人物志》的人才美學思想[A];中華美學學會第六屆全國美學大會暨“全球化與中國美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朱志榮;;論康德前批判與批判時期美學思想的關(guān)系[A];中華美學學會第六屆全國美學大會暨“全球化與中國美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蔣孔陽;;西方文化沖擊下的中國現(xiàn)代美學[A];時代與思潮(2)——中西文化沖撞[C];1989年
8 鐘名誠;;論朱光潛美學思想改造的三個層面[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shù)傳統(tǒng)”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舒平;一代啟蒙者的悲劇情結(jié)[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2 朱志榮 范英豪(蘇州大學文學院);歷史與邏輯的交織[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3 汪正龍 (南京大學) 陳定家 (中國社會科學院);虛構(gòu)與人類生存[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4 葉翠微;挖掘傳統(tǒng)德育的現(xiàn)代因素[N];文匯報;2004年
5 劉成紀;美學:要思想還是要知識[N];文藝報;2004年
6 周翼雙;品味中國美學套餐[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年
7 王杰;生態(tài)美學研究領(lǐng)域上的獨特聲音[N];廣西日報;2005年
8 曹玉林;石濤《畫語錄》求疵[N];美術(shù)報;2005年
9 張黎;巨星輝映德國文壇[N];人民日報;2005年
10 葉廷芳;席勒的美學思想[N];人民政協(xié)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趙千帆;從哲學到美學:阿多諾摹擬概念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褚春元;《莊子》思想的詩學解讀[D];安徽大學;2004年
2 邵鳳臣;語文教師審美素養(yǎng)初論[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3 李瑞春;杜夫海納:表演是藝術(shù)作品成為審美對象的必經(jīng)之途[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4 馬緣園;王維美學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成小平;六品水彩[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6 王春英;席勒審美解放理論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6992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99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