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萊爾美學現(xiàn)代性的審丑之維
本文選題:波德萊爾 切入點:美學現(xiàn)代性 出處:《蘭州學刊》2010年05期
【摘要】:美學的誕生其實源自一種古老的區(qū)分的沖動。出于同古典美區(qū)別的焦慮,波德萊爾竭力尋找現(xiàn)代生活的美,并提出了美學上的現(xiàn)代性。波德萊爾的"現(xiàn)代美"源自當下丑惡的現(xiàn)實,是經(jīng)過藝術(shù)化后的產(chǎn)物,它至少包含三個要素:激情、現(xiàn)代精神和道德訴求。波德萊爾的美學現(xiàn)代性不是丑的現(xiàn)代性,而是審丑的現(xiàn)代性。
[Abstract]:Aesthetics was born out of an ancient impulse of distinction. Anxious to distinguish itself from classical beauty, Baudelaire struggled to find the beauty of modern life. And put forward the aesthetic modernity. Baudelaire's "Modern Beauty" originates from the present ugly reality and is the product of art. It contains at least three elements: passion. Modern spirit and moral appeal. Baudelaire's aesthetic modernity is not ugly modernity, but the modernity of judging ugliness.
【作者單位】: 天津外國語大學漢學院;
【基金】:天津外國語大學2009年度重點項目“波德萊爾審丑思想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金資助(09YJC751066)
【分類號】:B83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敏;;媚俗與抗爭——九十年代文學的兩個對抗性特征[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2 陸衡;;人民性 喜劇性 現(xiàn)代性——國統(tǒng)區(qū)諷刺詩歌得失談[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3 陳文鋼;;“任性”的叛逆與“坎普”的顛覆——論蘇珊·桑塔格的“風格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4 郭小文;;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中國當代藝術(shù)[J];書畫世界;2010年06期
5 瞿華兵;;20世紀90年代鄉(xiāng)村題材小說創(chuàng)作困境探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6 文曼;;“為藝術(shù)而生活”——唯美主義的生活藝術(shù)[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7 姜春;;從現(xiàn)代視野看王爾德藝術(shù)人生的達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8 祝復興;;淺析海派超驗敘事的文本特征[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5期
9 田慧君;;康德美學思想在小說《多利安·格雷的畫像》中的體現(xiàn)[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9期
10 吉燕飛;;《莎樂美》中文體學意象的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Wilde's Aestheticism——On The Decay of Lying[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2 姜宇輝;;“寫作”之“欲”——薩特的“欲望”本體論及其與德勒茲的差異[A];“薩特與當代思想”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3 張建永;;沈從文文學理論的審美現(xiàn)代性問題[A];湖南省美學學會、文藝理論研究會2010年年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4 周計武;;現(xiàn)代主義的焦慮[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shù)傳統(tǒng)”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肖鑫;;“自律”啟蒙的遲來與書法大眾化背景下的受困[A];中央美術(shù)學院青年藝術(shù)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6 何桂彥;;“新媚俗”繪畫的三種類型[A];中央美術(shù)學院青年藝術(shù)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7 高星;;轉(zhuǎn)瞬即逝的現(xiàn)代性——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先鋒”藝術(shù)家后期轉(zhuǎn)型現(xiàn)象評析[A];2010青年藝術(shù)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10年
8 張靜;;唯美的追求 至善的旨歸——從童話作品看王爾德的內(nèi)在道德向度[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彭在欽;楊石峰;;現(xiàn)代性與20世紀中國文學的闡釋——試解三個基本學術(shù)問題[A];2010年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匯編(現(xiàn)代文學部分)[C];2010年
10 李佑新;;現(xiàn)代性問題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趨勢[A];毛澤東研究總第2輯2007年第1輯[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gòu)[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長中;文學文本基本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陳建新;李漁造物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5 孫輝;批評的文化之路——20世紀末以來文學批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6 溫奉橋;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張恨水小說[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吳先伍;現(xiàn)代性的追求與批評[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馬和民;社會化危機及其出路[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周敬山;從“藝術(shù)偏至”到“政治偏至”[D];復旦大學;2003年
10 段吉方;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批評[D];浙江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連青;后現(xiàn)代廣告設計語言的風格及其操縱性[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2 高凡凡;王爾德在20世紀中國的譯介與接受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蔡芝武;畢飛宇小說創(chuàng)作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陽功慶;論特雷·伊格爾頓的文化批評觀[D];湘潭大學;2010年
5 牛欣;新時期以來張愛玲形象的重構(gòu)[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徐兆武;生命·詩與思·真[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韓愛麗;論汪曾祺小說的詩性美[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孟繁中;視覺文化時代的中國審美文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姜黎黎;沈從文的鄉(xiāng)野與都市[D];西北大學;2010年
10 韋繼豐;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打工詩歌[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刀爾登;;國人為何愛夸酒量愛勸酒[J];文苑;2011年07期
2 謝建華;;密語寫作與大話批評——本雅明《發(fā)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閱讀札記[J];藝術(shù)廣角;2011年04期
3 潞潞;吳炯;;詩人不是在寫他自己——答吳炯十二問[J];名作欣賞;2011年19期
4 理查德·西弗;林國華;;每一個印記都是面具[J];美術(shù)文獻;2011年02期
5 趙松;;一天上午能回憶什么——關(guān)于普魯斯特的《駁圣伯夫》[J];書城;2011年07期
6 陳鳳尤;;與雨果為鄰[J];留學生;2010年10期
7 賈方舟;;營造心靈之境[J];東方藝術(shù);2011年15期
8 趙璞;;于庚虞詩歌理論芻議[J];黑河學刊;2011年08期
9 李勇;;印象派畫家的波西米亞精神[J];藝苑;2011年03期
10 王南溟;;“繼續(xù)涂鴉”的展覽:一種繪畫的轉(zhuǎn)折點[J];畫刊;2011年07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呂宏波;;梁啟超的“趣味”范疇與中國美學現(xiàn)代性[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2 趙薇;;用最少的翅膀飛翔——讀邰筐的城市詩[A];邰筐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張墨研;;詩人的春天在中國——中法詩歌現(xiàn)狀座談會綜述[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五輯)[C];2008年
4 王擁軍;;重提現(xiàn)代性:當代藝術(shù)的標準質(zhì)疑[A];2005年當代藝術(shù)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李俠;;都市書寫:現(xiàn)代生存與焦慮的晴雨表(提綱)[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谷鵬飛;;中國美學的現(xiàn)代發(fā)生與當代困境[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王瑩;;濃墨書寫的疏削淡影——邰筐詩歌簡論[A];邰筐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賴煌;;經(jīng)驗的新質(zhì):吁求審美意識的敞開——以和“5·12”有關(guān)的詩歌現(xiàn)象為例[A];詩歌與社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劍男訪談錄[A];“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江弱水;;胡適的語文觀與三十年代的反撥[A];新詩研究的問題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羅崗;庸俗的“頹廢”[N];中華讀書報;2003年
2 張泠;枷鎖中的波德萊爾[N];南方周末;2004年
3 徐晨亮(清華大學);波德萊爾的枝枝蔓蔓[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4 韓猛;批評的真意[N];中華讀書報;2005年
5 ;憂郁的雨天憂郁的書[N];中華工商時報;2004年
6 陸建德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外國文學評論》主編;我理解的閱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高洋;愛倫·坡的內(nèi)心阡陌[N];中國郵政報;2003年
8 黃助昌;驚艷“惡之花”[N];中國教育報;2006年
9 陸揚;游蕩城市的記憶[N];中華新聞報;2006年
10 云也退;惡之中尋見一切風騷[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文雅;波德萊爾與中國新詩[D];武漢大學;2011年
2 高蔚;“純詩”及其中國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陳粵;解構(gòu)與“誤差”[D];吉林大學;2008年
4 齊磊;象征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詩歌[D];山東大學;2007年
5 劉暉;從單柄眼鏡到戒尺——論圣伯夫的批評方法[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陳衛(wèi)華;論西方審美文化視野中的波希米亞精神[D];浙江大學;2008年
7 劉志;思與詩的張力[D];浙江大學;2005年
8 顧梅瓏;審美主義及其在西方19世紀以來文學中的流變[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葉劍青;“氣息”消失之后的藝術(shù)[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7年
10 孫善春;神學還是馬克思主義?[D];浙江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洋;習性及藝術(shù)場概念的批判性釋義[D];中國美術(shù)學院;2011年
2 胡博喬;分析《憂郁與理想》中女性的多重形象以及波德萊爾的無意識性沖動[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3 蘇丹;遮蔽與重現(xiàn)[D];南昌大學;2008年
4 劉源;陳敬容與波德萊爾詩歌之比較[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5 劉曉東;波德萊爾應和論與艾略特客觀對應物比較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6 郭晶晶;論波德萊爾的唯美主義文藝觀[D];湘潭大學;2005年
7 劉曉男;西方美學精神現(xiàn)代轉(zhuǎn)型視野中的波德萊爾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7年
8 陳君;現(xiàn)代審美經(jīng)驗的闡釋與開拓[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9 鄭建強;論波德萊爾美學思想與浪漫主義的關(guān)系[D];西南大學;2007年
10 朱玉蘭;日常生活的審美現(xiàn)代性救贖[D];西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6958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95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