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生境界與“大美育”
本文選題:中國美學 切入點:人生境界 出處:《文藝爭鳴》2010年16期
【摘要】:正第18屆世界美學大會即將在北京大學召開。這次大會由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承辦。在葉朗教授的帶領(lǐng)下,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特別重視中國美學的研究,努力讓國際美學界了解中國美學的精髓。葉朗教授最近提出的"美在意象"的觀點,以及建立在這個觀點基礎上的"大美育"思想,就是在
[Abstract]:The 18th World Conference on Aesthetics will be held at Peking University. The conference will be hosted by the Center for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of Peking Universit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Professor Ye Lang, the Center for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of Peking University attaches particular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aesthetics. Try to make the international aesthetician know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esthetics. Professor Ye Lang's view of "Beauty in Image" and the thought of "Great Aesthetic Educ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is view, are based on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后流動站;
【分類號】:B83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郝春燕;;生活審美化時代的藝術(shù)危機[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2 周全田;禪思與詩思的比較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6期
3 薛雯;朱光潛的文藝與道德關(guān)系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4 周全田;禪宗文化的悟性[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5 鐘名誠;;中西交融的散文藝術(shù)觀——朱光潛的散文思想與創(chuàng)作實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6 宛小平;;朱光潛美學思想中的科學精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7 伍永忠;;朱光潛的美學與人生哲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8 雪文;趨于人生的藝術(shù),趨于藝術(shù)的人生——談朱光潛的散文觀與散文創(chuàng)作[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9 郭世軒;;消費社會下的文學經(jīng)典閱讀[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10 陳琰;;桐城派文論對朱光潛的影響[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杜蕾;;“譯”猶未盡——中國古典詩歌的可譯性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鐘名誠;;論朱光潛美學思想改造的三個層面[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shù)傳統(tǒng)”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劉啟營;;傳統(tǒng)文化·人與自然[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shù)年會文集(1)[C];2008年
4 王云;;消極補償:中國特色的藝術(shù)觀念和藝術(shù)實踐[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5 鐘名誠;;朱光潛的傳播思想與“京派”文學的“中興”[A];2010年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匯編(現(xiàn)代文學部分)[C];2010年
6 蔡志棟;;從現(xiàn)代情感本體的角度看梁啟超[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7 陳以愛;;錢穆論政教關(guān)系[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變革與轉(zhuǎn)型:“教育傳承與創(chuàng)新”教育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8 趙伶俐;;審美認知:美學與認知心理學的聯(lián)姻[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驤;慧遠與東晉佛教的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2 高偉;生存論教育哲學發(fā)凡[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3 薛其林;民國時期學術(shù)研究方法論[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4 雷淑娟;文學語言美學特征修辭論[D];復旦大學;2003年
5 盧壽榮;李漁戲曲小說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6 齊成民;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京派批評[D];復旦大學;2003年
7 朱巧云;跨文化視野中的葉嘉瑩詩學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8 吳錫民;接受與闡釋:意識流小說詩學在中國(1979—1989)[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9 方巍;環(huán)境價值論[D];復旦大學;2004年
10 劉澤民;試論實踐存在論的美學思考方式[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云珍;徘徊于現(xiàn)實和理想之間[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蔣艷艷;新課程背景下高考語文試題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詹雪;高中語文文學作品教學和審美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霍永豐;影視傳媒教育中的審美幻象解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評在中國的發(fā)展與實踐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6 黃偉平;人間幸福的執(zhí)著追求[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展;現(xiàn)代安徽詩人詩學批評[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麗芳;生態(tài)美學視閾下的沈從文小說創(chuàng)作[D];南昌大學;2010年
9 簡艷平;“皈依佛法的浪子”[D];南昌大學;2011年
10 范琦;當代風景建筑地域性表達與創(chuàng)作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毅青;;審美境界與人生境界的溝通——以虛靜為中心[J];美育學刊;2011年04期
2 余開亮;;中西美學比較中的問題意識——讀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J];文藝爭鳴;2011年15期
3 鄂霞;;中國近代美學范疇的時代與民族印記[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4 韓書堂;;全球化文化格局中的“中國美學”——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高建平[J];學海;2011年04期
5 陸蓉之;;入境:中國美學[J];藝術(shù)·生活;2006年06期
6 ;來自第十八屆世界美學大會舞蹈分會場的報道[J];舞蹈;2010年09期
7 鄧娜;劉晗;徐飛;;暢論中國美學與文化精神——“李澤厚思想學術(shù)研討會”報道[J];世界哲學;2011年05期
8 王燕;;對劉宓慶翻譯美學理論的思考[J];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06期
9 葉朗;;人生境界的品位(下)[J];黨政論壇(干部文摘);2011年07期
10 佟艷光;;遼大學人[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悅笛;;當代中國美學:問題與反思[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下卷)[C];2009年
2 張道一;;中國美學站起來[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劉悅笛;;當代中國美學:問題與反思[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閻國忠;;中國美學缺少什么?[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王建疆;;中國美學:從主義出發(fā)還是從形態(tài)出發(fā)?[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6 傅謹;;中國美學面臨的三大問題[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7 黃水嬰;;《論“審美無利害”在中國美學中的變異》概要[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8 徐良;;全球化:中國美學的選擇與傳播[A];中華美學學會第六屆全國美學大會暨“全球化與中國美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王旭曉;;中國美學的歷程與轉(zhuǎn)向[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下卷)[C];2009年
10 王德勝;;美學:知識背景及其他——對百年中國美學學術(shù)特性的一種思考[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葉朗 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教授;中國美學:新世紀新創(chuàng)造[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鄒華;中國美學原點解析[N];美術(shù)報;2005年
3 本報見習記者 馬寅秋 萬李娜;走向世界的中國美學[N];團結(jié)報;2010年
4 本報特約記者 孫燾;中國美學向世界打開了大門[N];中華讀書報;2010年
5 瀟牧 李雪;中國現(xiàn)當代美學該如何發(fā)展[N];中國藝術(shù)報;2011年
6 偉華;弘揚中國美學精神[N];中華讀書報;2002年
7 李平;中國美學的地方經(jīng)驗和世界價值[N];中國教育報;2005年
8 楊暉 李平;“地方經(jīng)驗”:美學研究的重要元范疇[N];文藝報;2005年
9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 劉士林;中國美學的本土經(jīng)驗及未來發(fā)展[N];社會科學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馬子雷;中國美學如何走上“美的歷程”[N];中國文化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興旺;中國美學發(fā)生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2 徐迎新;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人比較美學觀的人類學分析[D];復旦大學;2004年
3 王建疆;老莊人生境界的審美生成[D];復旦大學;2004年
4 趙建軍;魏晉般若與美學[D];復旦大學;2004年
5 張家梅;言意之辯與中國美學[D];暨南大學;2003年
6 單連春;人生境界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楊廟平;《巴黎手稿》與當代中國美學理論形態(tài)建構(gòu)[D];四川大學;2007年
8 李知;現(xiàn)代視域下的中國傳統(tǒng)味論[D];暨南大學;2008年
9 額爾敦;《江格爾》美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10 石長平;劉綱紀實踐本體論美學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孔凡娟;對中國美學發(fā)展現(xiàn)狀的幾個宏觀問題的嘗試性探討[D];山東大學;2010年
2 亓元;中國古典審美接受中的“過度詮釋”[D];黑龍江大學;2007年
3 鄒啟峰;尼采與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美學[D];安徽大學;2004年
4 杜安;王國維、朱光潛悲劇理論之審辨[D];貴州師范大學;2004年
5 傅千里;管窺中國現(xiàn)代美學對話“美”[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6 唐善林;啟蒙·革命·審美[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7 翁利;試論線條是中國畫靈魂之所系[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8 李秀華;莊子人生境界原論[D];汕頭大學;2004年
9 劉小建;“美學”概念在中國20世紀的演變[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10 王瑞穎;論教育與人生境界[D];河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6837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83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