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很有價值的美學專題史——讀彭立勛著《趣味與理性:西方近代兩大美學思潮》
本文選題:美學思潮 切入點:經(jīng)驗主義 出處:《哲學研究》2010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正在西方近代經(jīng)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兩大哲學派別基礎上形成的兩大美學思潮,既互相對立又彼此影響,它們共同完成了從西方古代美學向近代美學的轉型,促進了美學作為獨立學科的建立,將西方美學發(fā)展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為德國古典美學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礎。但是,在我國過去的西方美學史研究中,對上述兩大美學思潮缺乏全面、系統(tǒng)、綜合、比較的研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陷。彭立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wo major philosophical schools of western modern empiricism and rationalism, the two aesthetic trends are both opposite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they have jointly completed the transition from western ancient aesthetics to modern aesthetics. It promo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esthetics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advances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aesthetics to a new stage, and provides an ideological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German classical aesthetics. The lack of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bove two aesthetic trends of thought cannot but be said to be a defect.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分類號】:B8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譚大友;政治本體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2 楊競業(yè);人的本質的多維哲學反思——以“經(jīng)驗的預設”與“預設的經(jīng)驗”為路徑[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華;;略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動力理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4 稅尚軍;;正視問題 突出重點 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剛;;保障農(nóng)民主體地位是新農(nóng)村建設的關鍵[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飛南;;試論政治倫理化的底線、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會的制度生態(tài)訴求[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7 鄧宏烈;;論康德哲學的批判精神[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8 李銀兵;;淺析馬克思自由觀的科學含義、基本特點和基本內容[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9 白立強;;唯物史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10 胡豐順;;略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四個堅定不移”的辯證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炳林;;思想爭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顏杰峰;;黨內民主建設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李懷濤;;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基本問題研究[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5 楊生平;;新中國60年我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回顧與反思[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6 陳明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共和國的靈魂[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7 喬旋;;淺析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形象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8 趙春明;;改革: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9 吳群芳;;和諧社會視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達中的政府職能[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體系、主體幻覺與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的職能——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理論探析[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建軍;宋朝地方官員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jīng)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9 丁勝;中國制造業(yè)貨幣政策效應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10 任雪萍;企業(yè)管理價值生態(tài)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三三;基于新農(nóng)村視角下的農(nóng)民宗教信仰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丁玲;武漢部屬高校民主黨派成員參政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周榮;社會性別視角下的農(nóng)村女性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4 林冬妹;粵東黃獅村貧困人口生存狀況及改善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5 賈蓓;新世紀都市類報紙女性報道現(xiàn)狀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6 韓家勤;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xiàn)路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7 路明;企業(yè)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機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8 黃桂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構建[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9 孫春萌;奧運會開幕式多元文化及價值探討[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10 孫德茹;和諧社會視閾下的公民道德建設[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立勛;;西方近代美學思潮的主導精神和基本傾向[J];學術研究;2006年05期
2 彭立勛;;大陸理性主義美學的演變和特點[J];南方論叢;2007年04期
3 趙笑潔;后現(xiàn)代美學思潮對博物館的影響[J];中國博物館;2001年01期
4 寧軍,朱耀善;淺析魏晉時期的美學思潮[J];甘肅高師學報;2003年01期
5 王永敬;新時期的戲劇美學思潮[J];藝術百家;1988年03期
6 田軍強;;對當代中國美學實用化脈絡的哲學思考[J];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7 張強;劉恩萍;;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王國維“立人為本”“大用”美學觀略說[J];集寧師專學報;2009年03期
8 吳功正;唐初史學—美學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9 張玉能;;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美學思潮[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10 彭立勛;;培根對西方美學思想的貢獻[J];南方論叢;200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學廣;;經(jīng)驗與理解(提綱)——經(jīng)驗主義歷史演進中的一個重要論題[A];全國“經(jīng)驗主義與實用主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陳毅東;李堂秋;鄭旭玲;;融合理性主義方法和經(jīng)驗主義方法的思路初探——漢英機器翻譯系統(tǒng)英文生成選詞模型的設計[A];機器翻譯研究進展——2002年全國機器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崔永杰;崔若i;;洛克經(jīng)驗主義體系中的理性主義因素及成因探析[A];全國“經(jīng)驗主義與實用主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張威;;悖論式制度變遷:經(jīng)驗主義轉型的可能與局限[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馮志偉;;自然語言處理中的理性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A];民族語言文字信息技術研究——第十一屆全國民族語言文字信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李慶光;丁進;王欽照;;一例X光機故障的檢修體會[A];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學工程學分會第二次醫(yī)學影像設備應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何軍民;石云里;;培根Sylva Sylvarum《木林集》初探[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8 殷曉蓉;;傳播學方法論的第一次沖突及其后果[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上冊)[C];2002年
9 程黨根;;激進經(jīng)驗主義:一種別樣的經(jīng)驗主義[A];全國“經(jīng)驗主義與實用主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賀小書;;生活化是現(xiàn)代電影表演的重要特征之一[A];演員談電影表演——首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頒獎大會論文集[C];198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曉斌 王明濤;“舊船票”豈能登上“新客船”[N];人民武警;2006年
2 本報記者 王向東;用戶奉行“經(jīng)驗主義”[N];計算機世界;2002年
3 記者 金立新;謀勢不忘落子 落子意在謀勢[N];金融時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王建影;皮膚外用藥拒絕“經(jīng)驗主義”[N];保健時報;2004年
5 李季先;重大合同信息披露有益的創(chuàng)新[N];證券時報;2007年
6 孫清廉;治感冒中的“經(jīng)驗主義”[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7 司徒實;顧準:從理想主義到經(jīng)驗主義[N];中國郵政報;2003年
8 本報記者 張延龍;“犯了經(jīng)驗主義的錯” 溫州炒房團折戟重慶[N];經(jīng)濟觀察報;2007年
9 楊興魯;經(jīng)驗主義教條主義失去市場[N];人民武警;2008年
10 張輝(本報記者);富蘊農(nóng)民向經(jīng)驗主義說“不”[N];阿勒泰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云;經(jīng)驗、民主和教育[D];復旦大學;2005年
2 李冬冰;新觀念,,新道路[D];復旦大學;2005年
3 董小燕;嚴復政治思想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4 蔣嘯;判例法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5 王麗娟;中國電影藝術的現(xiàn)代轉型[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6 黃健云;“特殊”與美感[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7 蔣賢斌;出走—顧準及其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劉偉;超越相對主義科學觀的探索和趨勢[D];吉林大學;2009年
9 高家方;從“理性的顛倒”到“實踐的顛倒”[D];吉林大學;2006年
10 張守夫;哲學視域中法的語言和思維層次[D];吉林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蒙莉;洛克經(jīng)驗主義認識論及其影響[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2 鄭毅;地域文化與成都美學精神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3 鐘遠波;20世紀80年代中國美學思潮對現(xiàn)代主義藝術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0年
4 張珍;自由與理性的魅力[D];吉林大學;2006年
5 陳湘軍;刑事判例在中國的適用前景[D];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6 王佳祺;《我們依以生活的隱喻》導讀[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吳畏利;從經(jīng)驗主義到經(jīng)驗的自然主義[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8 苗碩;近代理性主義的衰落與經(jīng)驗主義的興起[D];河南大學;2008年
9 劉_";網(wǎng)絡傳播復雜性理論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王英雪;英漢“吃”的隱喻研究:認知與文化視角[D];東華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5625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62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