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境”新詮——兼析宗白華美學的生命哲學傾向
本文選題:宗白華 切入點:藝術意境 出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9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作為20世紀"西方美學中國化"的典型個案,宗白華美學具有鮮明的現(xiàn)代"中國型態(tài)",在全球化時代愈發(fā)彰顯中華美學意蘊和本土文化精神。宗白華美學并非所謂不成系統(tǒng)的"思想感悟"或缺乏巨著的"美學散步",而是一個氣象崢嶸、境界幽深的美學體系,它是以生命為美的本體,以妙悟為美感經(jīng)驗,以"藝境"為中心,兼攝人格精神與文化理想的多位一體的"人格-審美-文化"體系結構與學術范式。本文以"藝境"為對象,探討宗白華藝境論的本體、蘊含、體驗方式和研究方法,見出宗白華擅長從生命的視角切入審美與文化問題,其美學思想高揚宇宙的生命精神,文化理念浸染著濃郁的生命情調。宗白華美學的生命哲學傾向對現(xiàn)代美學學科產(chǎn)生深遠影響。
[Abstract]:As a typical case of "Western aesthetics in China" in 20th century, Zong Baihua's aesthetics has a distinctive modern "Chinese style", which is more and more evident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s and the spirit of local culture. Zong Baihua aesthetics is not the so-called system of "ideological perception" or the lack of great works of "beauty". Learn to walk, "but a rising weather," The aesthetic system of the deep realm is the Noumenon of beauty based on life, the experience of aesthetic feeling with Miao Wu, and the center of "artistic environment". The system structure and academic paradigm of "Personality, Aesthetics and Culture", which are integrated with personality spirit and cultural ideal,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is paper, taking "artistic environment" as the object, probes into the ontology, implication, experience mode and research method of Zong Baihua's theory of artistic environment. It can be seen that Zong Baihua is good at cutting into aesthetic and cultural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and his aesthetic thoughts exalt the life spirit of the universe. The philosophy of life of Zong Baihua's aesthetics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ubject of modern aesthetics.
【作者單位】: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合肥學院中文系;
【基金】:2010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世紀比較詩學視域下的中國藝術精神研究”(10BZW015)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B83-0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汪裕雄;審美靜照與藝境創(chuàng)構──宗白華藝境創(chuàng)構論評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厚實;郭彤;;宮體詩與花間詞文本生成背景比較解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2 汪裕雄;審美靜照與藝境創(chuàng)構──宗白華藝境創(chuàng)構論評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3 洪增流,彭發(fā)勝;詩歌語言的維度:“Image”與意境的差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4 王海洋;;薛寶釵文化人格及其哲理評價[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5 鳳文學;畫見大象,不為斬刻之形──郭熙關于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一個美學命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6 丁玲;韓拙《山水純全集》中“氣”的思想[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7 桑農(nóng);宗白華美學與瑪克斯·德索之關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8 朱志榮;論宗白華美學思想的貢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9 王念東;氣韻與文氣辨[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10 陳育德;畫形于無象 造響于無聲——論音樂與繪畫之通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宋丹;俞書偉;;設計無格,借景有因——淺談產(chǎn)品中的透明性設計[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2 黃培清;;從《紅樓夢》詩歌的翻譯看譯詩三難[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3 金松姬;;張衡賦與莊子的自適思想[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4 李應龍;;文化美學視野與中西方古典美學批判[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50年來文藝發(fā)展道路與21世紀文藝發(fā)展走向學術年會論文集匯編[C];2000年
5 李衍柱;;“天下同歸而殊途”——談中國現(xiàn)代文藝學建設的三種不同模式[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6 賈京生;;解析中西方色彩的文化觀[A];當代亞洲色彩應用:第四屆亞洲色彩論壇論文集[C];2007年
7 陳根;;產(chǎn)品本土化設計在企業(yè)品牌建設中的應用研究[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8 宋丹;俞書偉;王俊濤;;設計無格,借景有因——淺談產(chǎn)品中的透明性設計[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9 王國綬;;聞一多“繪畫美”內涵的再探究[A];2004年聞一多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C];2004年
10 余偉偉;;論筷子與刀叉的比較分析對現(xiàn)代設計的啟示[A];第十一屆全國包裝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二)[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紅霞;唐代隱逸風尚與詩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2 郭錦玲;意蘊不同的經(jīng)典[D];暨南大學;2001年
3 伍世昭;比較詩學視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靈詩學[D];暨南大學;2002年
4 葉幫義;北宋文人詞的雅化歷程[D];蘇州大學;2002年
5 彭文釗;俄語語言世界圖景的文化釋義性研究:理論與方法[D];黑龍江大學;2002年
6 余穎;城市結構化理論及其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02年
7 李家成;關懷生命[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8 向明禮;多酸藥物電子結構及其與抗腫瘤活性間的關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9 黃黎星;《易》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藝觀[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10 黃漢華;抽象與原型——音樂符號論[D];暨南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藺熙民;生命節(jié)奏——宗白華美學的形上感型[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趙志文;一語天然萬古新——論真情自然藝術之生命[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3 張勝利;論文學的宇宙境界[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4 葛偉;新詩史上的流星雨——論“小詩運動”[D];河南大學;2001年
5 徐云知;近20年語感及語感教學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6 劉潔;神理與詩情——論船山詩學的超越本質[D];遼寧師范大學;2001年
7 童偉;論文學價值[D];揚州大學;2001年
8 邱嶸;我國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啟示[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9 鄭勤硯;師徒傳承美術教育模式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10 易小斌;后殖民理論語境下的中國當代文論建設[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鄒士方 ,王德勝;宗白華美學思想初探[J];文藝研究;1984年04期
2 李杰;《宗白華美學思想研究》[J];文藝研究;1988年04期
3 揚帆;;宗白華美學思想論[J];北京社會科學;1987年04期
4 張澤鴻;吳家榮;;論宗白華的妙悟美學體系[J];美與時代;2007年07期
5 張中秋;藝術美是宗白華美學的拱心石[J];文藝理論研究;1997年04期
6 馬慧娜;;論宗白華美學人格理想的形成[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7 傅明根;“散步”詩學:中西視野觀照下的宗白華美學思想[J];求索;2005年06期
8 陳永輝;邱艷;;宗白華美學批評的詩性特征[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9 蕭湛;論宗白華美學的現(xiàn)代意蘊[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10 李莉;;流云——宗白華美學中由詩漸“境”的生命關懷[J];福建藝術;2008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李麗;宗白華的“散步”方式[N];文藝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田智祥;宗白華的精神人格與美學之路[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藺熙民;生命節(jié)奏——宗白華美學的形上感型[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張美萍;宗白華“空靈”美學思想論[D];中南大學;2009年
3 王艷明;宗白華的“空”觀及其美學意義[D];鄭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5600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60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