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審美認識論與合目的性
本文選題:審美認識論 切入點:合目的性原則 出處:《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康德根據(jù)合目的性原則,從對自然的機械認識論轉向有機整體的審美認識論,由此從自然合目的性過渡到道德合目的性,從而完成了認識論與倫理學的雙重轉向。這不僅實現(xiàn)了批判哲學體系上的完整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彌合了自然與自由之間的裂痕,使自由在自然之中得以感性顯現(xiàn)。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nformity with purpose, Kant changed from the mechanical epistemology to the aesthetic epistemology of organic whole. Thus the dual turn of epistemology and ethics is accomplished, which not only realizes the integrity of critical philosophy system, but also, more importantly, closes the rift between nature and freedom and makes freedom appear perceptually in nature.
【作者單位】: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B8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占偉;;視覺霸權反思與多重審美感知重建[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4期
2 張晶;;文藝美學的當代建構及其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3 賈小青;;試析康德的“美的藝術”[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4 李濤;;從美學的新視野到泛審美的理解——中國審美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5 汪德寧;;日常生活如何審美化?——由鮑德里亞的“超美學”看“日常生活審美化”之爭[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6 李偉;試論康德美學的“判斷在先”原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7 楊柏嶺;;古代文論在電子傳媒時代的意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8 唐芳云;張移祥;;從“韓劇熱播”看日常生活審美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1期
9 李秋群;;審美何為——讀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2期
10 苗枝文;;通向人類自我的橋梁——情感的批判——讀康德《判斷力批判》[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蔣繼華;;宜:李漁美學思想中的重要范疇[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王健;;現(xiàn)代動漫電影中的暴力美學[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3 馬彩紅;;淺析中國電視的“審美疲勞”[A];中國傳媒大學第一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7年
4 萬娜;;現(xiàn)代性作為文學理論研究的一個視角[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5 戴茂堂;;超越自然主義的美學革命——康德“審美判斷力批判”的現(xiàn)象學解讀[A];現(xiàn)代德國哲學與歐洲大陸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6 索松華;;美學是研究審美現(xiàn)象的科學——兼論“生活美學”的合法性建構[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陶東風;;文學理論:為何與何為[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10年卷)——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研究[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領域[D];西南大學;2011年
3 李永昌;重塑魅力故鄉(xiāng)[D];上海大學;2011年
4 翟玉龍;人力資本與少數(shù)民族就業(yè)能力關系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5 楊拓;電子媒介文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于秀艷;真理觀的人文向度[D];吉林大學;2011年
7 王靜;作為文化批判的審美[D];黑龍江大學;2011年
8 陳寧;德意志造型美學中的古典意識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9 趙衛(wèi)東;婦女身體:作為“性”符碼的生產和消費[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10 楊波;生存論視野下的審美超越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惠;中國電視綜藝娛樂節(jié)目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汪玉;當代消費文化對室內環(huán)境設計影響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0年
3 周佳;新時期以來文學審美論的嬗變及其反思[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春雪;中國傳統(tǒng)居室文化在現(xiàn)代家居設計中應用的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8年
5 王程曄;當代大眾文化視域中的大學審美文化建構[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6 李征;消費文化視域下山水實景演出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7 孫卓;符號視閾下媒介文化的受眾審美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孫迪;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的裝置意象[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9 劉麗萍;消費文化影響下的現(xiàn)代女裝設計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陳瑾;日常生活審美化轉向中的新型文化媒介人[D];西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祁志祥;佛教理論對中國古代審美認識論之影響[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2 章輝;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學討論之歷史反思[J];學術研究;2003年11期
3 肖峰;新技術時代與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0年05期
4 傅佩榮;;自然界[J];書摘;2006年02期
5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節(jié)選[J];石油政工研究;2009年02期
6 萊史特尼科娃;科莫高爾切夫;陳同新;;在自然界里的物理參觀[J];物理;1953年02期
7 靳紹彤;毛澤東的審美認識論[J];中州學刊;1993年05期
8 雪垅;;自然界(二首)[J];北京文學(精彩閱讀);2011年03期
9 許玉乾;論自然界的退化[J];青海社會科學;1993年01期
10 王宏維;論人類對自然的道德責任[J];現(xiàn)代哲學;199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蔣崧生;;自然界~3He起源的學說[A];同位素地質新進展:技術、方法、理論與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2 張躍斌;;自然界的主動性[A];探索 創(chuàng)新 發(fā)展[C];2000年
3 劉鐵庚;張乾;葉霖;邵樹勛;;自然界中ZnS-CdS完全類質同象系列的發(fā)現(xiàn)和初步研究[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4 劉毅;;自然界的道德主體身份探析——實現(xiàn)人類中心主義向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轉變[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5 姜山;何明;王祥高;沈洪濤;袁堅;;利用AMS尋找自然界中可能存在的第122號元素的實驗研究[A];二00九全國核反應會暨生物物理與核物理交叉前沿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馬元良;;先秦儒家的生態(tài)哲學智慧[A];孔學研究(第十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五次暨海峽兩岸第八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白平則;;自然生物的權利——人對自然的倫理責任[A];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與環(huán)境資源法的熱點問題研究——2006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6年
8 寇東亮;;自然認同的人學根據(jù)[A];第八屆暨第七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路日亮;宋德勇;;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基礎[A];人學論叢:第九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2007)[C];2007年
10 劉敏;;先秦兩漢自然觀發(fā)展軌跡描述[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通訊員 張劍 記者 馮國梧;自然界是科學研究的生命力所在[N];科技日報;2009年
2 葛鷗;花以“黑”為貴[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6年
3 中共河南省委黨校副教授 孟憲平;生態(tài)善治的理念與情感[N];光明日報;2007年
4 張家誠;大氣與自然界的度量關系[N];中國氣象報;2006年
5 ;巴巴耶夫記者見面會答記者問[N];武威日報;2007年
6 劉恕邋田裕釗;視天為友 和諧相處[N];大眾科技報;2007年
7 蔣勁松(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科技所);自然界和我們想像的完全相反?[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8 羅道珊;防病治病節(jié)氣灸[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6年
9 李應民;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思考[N];珠海特區(qū)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劉紅兵;把握自然界發(fā)展規(guī)律 正確定位人生[N];中國食品質量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曲愛香;孔孟荀的天人觀及其生態(tài)倫理[D];浙江大學;2003年
2 王毅;馬克思自然概念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3 王國富;現(xiàn)實的歷史的有限的超越[D];吉林大學;2006年
4 楊悅;回歸經濟的本質[D];中國人民大學;2002年
5 蔡暢宇;關于災害的哲學反思[D];吉林大學;2008年
6 王妍;環(huán)境倫理: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倫理支點[D];吉林大學;2008年
7 張玉榮;尋找時代的精神家園——重新確立自然的本體論地位[D];吉林大學;2009年
8 曹瑞娟;宋代生態(tài)詩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9 王春榮;生態(tài)政治的利益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10 傅長吉;管理的人性本質[D];吉林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段存賢;有機建筑[D];同濟大學;2007年
2 劉超;論卡西爾符號論文化哲學的美學價值[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3 崔立靖;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對生態(tài)危機的解讀[D];吉林大學;2004年
4 于萍;生態(tài)女性主義與《啊,,拓荒者!》中的女主人公的覺醒[D];黑龍江大學;2009年
5 楊俐蕓;論歌唱藝術中的自然與協(xié)調[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6 李海英;中國古典園林的分形美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8年
7 姚漪;孤獨的割麥者對高歌的云雀[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8 鄧曉潔;女性·身體·自然[D];蘇州大學;2006年
9 王治焱;純自然詩人還是象征主義詩人[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10 王海萍;簡論繪畫形式語言與創(chuàng)作中偶發(fā)因素的關系[D];中國美術學院;2008年
本文編號:15568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56857.html